煦砅善�鏍峚痔
人民網>>傳媒>>傳媒快速專題>>邵逸夫逝世

京華時報:六叔有功電影也傷在電影

2014年01月08日07:18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邵逸夫先生的離去,隨同早已逝去的第一、二代電影人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張善琨一起,象征著早期中國電影走進了歷史。百齡高壽的邵逸夫,既見証了民國電影曾有的輝煌,在地域遷徙中延續了百余年中國電影的薪火;也意味著民國電影的歷史——隻能從文字中尋找蛛絲馬跡,而再無鮮活人生的証明。

邵逸夫先生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內地人知道他是因為眾多的逸夫樓,但鮮有了解他的電影人生。即使二三十歲的香港人,也並不了解他和電影有什麼關系,隻會在每年的翡翠台“萬千星輝賀台慶”上看到他亮燈啟動。有人知道他曾是香港電影王國“邵氏影城”的掌舵人,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各種電影活動很少見他出面,即使是今日的香港影人也慎言邵先生的功過。哪怕無關是非的學界,在美國、新加坡、香港舉辦過三次“邵氏電影國際學術會議”,也從未見邵先生或其家族代表出席過。有印象的一次,是2007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世紀影壇成就大獎”,邵逸夫長子邵維銘先生領獎並用英文發表了簡短評論。今日,曾經輝煌東南亞的清水灣“邵氏影城”清清淡淡,沒有成為香港旅游的熱點;曾是東南亞電影龍頭的邵氏兄弟香港公司也僅這幾年間偶涉一兩部小制作,不論當前電影產業多麼熱火朝天,亦不為所動。

邵氏出身於寧波,上世紀20年代來到大上海從事電影生意,因商業利益拍古裝片,被同行“六合圍剿”。幸虧老四邵仁枚、老六邵逸夫開拓南洋市場挽得頹勢,但終不免被同行趁夜將片庫一把火燒光。於是,上世紀30年代他們把公司遷至香港,但仍與同行齟齬,又被人趁夜燒了一回,這也恐怕是影史中少見的。因此,今日的邵家恐怕沒忘記上海、香港兩次大火的傷痛,邵逸夫捐款很少給電影業,邵家也很少以電影業為榮。

邵家的家族式管理是封閉的,邵逸夫的退休就意味著退出電影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邵逸夫在香港電影業的過程是一部充滿糾紛的歷史。逼走大導演李翰祥和大明星王羽、許冠文,擠對走公司創始人鄒文懷、何冠昌,而這些當事人的回憶錄或訪談中卻並沒敢太多抱怨。后來,王晶斗膽將這些逸聞拍成電視劇《影城大亨》,不盡不實處大概講述了邵逸夫當年神一般的人生。

今日,邵逸夫先生離去,這一段歷史徹底終結了。願他安息,他不同一般的電影人生需要后人珍重其中的啟示意義。他是高山仰止,承載著“中國人”“華人”“電影人”的符號,但顯然,他對這些身份的態度一直並不明確,耐人尋味。 (劉輝)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