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快速專題>>邵逸夫逝世

邵逸夫逝世慈善不息 學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

2014年01月08日08:0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學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

  邵逸夫辭世 之 慈善

  “我們心中,提到邵逸夫,可能不會講TVB(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但一定會講到他的慈善。”香港人對邵逸夫的人生這樣注解。

  在中國,來自不同地域的年輕人則常常可以找到共同點——他們曾就讀的某所小學、中學或者高校裡有一座“逸夫樓”。

  1月7日凌晨,行星隕落,“慈善”不息。

  曾以“慳吝”形象示人

  慈善與吝嗇,曾是邵逸夫人生硬幣的兩面。

  1973年,66歲的邵逸夫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為其興建一座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后又為校舍捐贈了100萬港元。

  這是邵逸夫第一筆鄭重其事的捐贈。此前,他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設立了邵氏基金。

  慈善之路的開啟為他帶來了殊榮:1977年,邵逸夫被英國女皇冊封為皇家爵士。

  而在早年間,邵逸夫的“慳吝”在香港電影界常有風評。

  他曾拒絕劇務去外邊花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的申請,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才1毛錢。

  后來的“李小龍爭奪戰”,讓這一名聲傳播更廣:當時李小龍返港發展,被邵氏電影要求以低薪演配角。

  邵逸夫的“慳吝人”形象,不難理解:他從青年時代起離開寧波,和哥哥奔跑在南洋叢林裡,搞流動放映車。“挨過苦”的他對金錢的態度很保守。

  邵逸夫為什麼后來熱心慈善?有多個版本。傳早年間一家香港老人院向已是富豪的邵逸夫請求捐贈,他寄過去一張支票。數額無從考証,大概是100港元或是500港元。對方將這筆捐贈原封不動地退回,讓邵逸夫頗受震動。

  也有說法稱,邵逸夫三哥邵山客的去世,讓他明白人死后也帶不走生前財富,堅定慈善的決心。

  “名副其實的樓主”

  “一顆星星隕落了。”

  1月7日,忻正大,寧波師范學院原校長,聽聞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后感慨良久。

  他是指1990年5月,為感念邵逸夫的善舉,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發現的一顆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教育部提供的資料顯示,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迄今贈款金額近47.5億港元。捐款與項目單位資金相配套,建設各類項目6013個,涉及內地31個省份。

  邵逸夫的慈善從單純的“散財”向教育傾斜,是在上世紀90年代前后。

  1987年1月,他開始集中向內地捐款,第一筆教育款項1億港元,幫助內地10所大學興建圖書館或科技館。忻正大所在的寧波師范學院,也是后來的受益者。

  隨后,忻正大注意到邵逸夫慈善脈絡的變化,捐贈逐漸轉移到了基礎教育、醫院和賑災,逸夫樓遍布全國。

  邵逸夫去世后,有網友帶著善意調侃,稱他為“名副其實的樓主”。陌生人也為他燃起蠟燭:“我的小學有了他的資助才得以建起。”

  邵逸夫並不願置身慈善事業幕后。忻正大向新京報記者回憶,1996年,在邵逸夫位於香港清水灣的辦公室,他看見這位89歲的老人精神矍鑠,沒有任何架子,每天准時9點來坐班,過問公司的大小事務。

  邵甚至去各地的贈款項目視察,足跡抵達西藏、甘肅這些邊遠之地。

  一個流傳的故事是,邵先生去西藏,官方特派了兩名年輕醫生隨行照顧,事后,病倒的是兩位醫生。

  不忘初心,也是邵逸夫做慈善的理由。忻正大對新京報記者講述,祖籍寧波、技術工出身的邵逸夫在聽聞寧波師范學院希望建一個職業學院后,面露欣喜,用幾十年未改的寧波腔告訴自己:“有熟練技術的人,才能做好工作。”

  設立“東方諾貝爾獎”

  邵逸夫的慈善,並未止於教育。很多香港人記得2002年11月15日這一天,邵逸夫宣布:在香港設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人類杰出的科學家。

  三個獎項分別是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獎金100萬美元。

  “三個獎項都是諾貝爾獎沒有涵蓋的,所以也被人稱為‘東方諾貝爾獎’。” TVB企業公關前主管譚錫揚對新京報記者說。

  邵逸夫的夫人方逸華曾向媒體介紹,早在1985年,邵先生就已有獎勵杰出學者之意,后來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馬臨的倡議下,終於設立了“邵逸夫獎”。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出任“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他曾表達,邵逸夫先生和夫人設立的“邵逸夫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大事。

  一生捐款“超65億港元”

  大慈善家邵逸夫究竟捐了多少錢?

  譚錫揚先生給了新京報記者一個數目:65億港元。“一直到生前最后一段時光,邵先生的基金會仍然堅持每年做慈善,他在全世界的捐贈數額已經超過了65億港元。”

  盡管這些捐贈遍布全球,但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投給了內地。

  邵逸夫投身公益慈善期間,正值內地改革開放初期,邵逸夫曾對譚錫揚說,之所以更關注內地,除了有家鄉的情愫,更是因為他希望為內地的發展盡一份力。

  他的慈善,涉及教育、醫療、扶貧和賑災等領域。

  在邵逸夫看來,捐給人現金,花光就沒有了,但投給教育,能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捐給醫療事業,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這些才是最大的回報。

  盡管將自己40多年的時間花在了TVB上,但邵逸夫曾對譚錫揚表達:“把錢投在教育和醫療上,才是最好的投資。”

  1月7日,Run Run Shaw停止奔跑,但他的慈善事業,仍在繼續。(參考邵逸夫全傳和部分公開資料 新京報記者 朱柳笛 賈鵬 許路陽 實習生 李珂)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