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后娛樂時代”引進節目本土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尹力

2016年02月24日14:55  來源:視聽
 

摘要:江蘇衛視《最強大腦》是一檔引進自德國的國內首檔大型科學真人秀節目,欄目組及策劃團隊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本土化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中國本土國情和觀眾的需要,取得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贏。本文對比分析了《最強大腦》中國版和德國原版的不同,以期為引進節目的本土化改造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最強大腦﹔本土化﹔改造

國家廣電總局2011年出台《廣電總局將加強電視上星綜合節目管理》文件,被大眾稱為“限娛令”。2013年,廣電總局又向各大衛視下文,規定每家衛視每年新引進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個,衛視歌唱類節目黃金檔最多保留4檔,這被稱為“加強版限娛令”。自此,電視綜藝節目進入“后娛樂時代”。所謂“后娛樂時代”,是要求綜藝娛樂節目所承擔的文化責任應擺在其商品屬性前面,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應保持平衡,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節目的社會責任和商業利益往往很難兼得。?面對這個難題,各大衛視各顯神通,倒逼出《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一批掀起收視熱潮的節目。盡管這些節目的具體定位不同,但都無一例外是引進了國外的節目版權。比如,《中國好聲音》源於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分別引進自韓國的《I Am A Singer》和《Running Man》。

在眾多引進節目當中,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源自德國的《Super Brain》,作為國內首檔大型科學真人秀節目,欄目組及策劃團隊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本土化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中國本土國情和觀眾的需要。2014年第一季播出后創下2.74%的高收視率和10.42%的高收視份額?,成為年度綜藝節目收視冠軍。2015年1月第二季強勢來襲,再度成為熒屏收視熱點。中國版《最強大腦》也引起了海外電視台的興趣,為我國電視節目反向輸出、提高國際影響力做出了表率。筆者對比分析《最強大腦》中國版和德國原版的不同,以期為引進節目的本土化改造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豐富節目人員構成,增設科學評審

《Super Brain》節目錄制現場主要由主持人、參賽選手和觀眾組成。《Super Brain》的主持人是一位中年男子。在中國觀眾眼中,中年男性往往給人穩重的感覺,因此中國版在主持人的選擇上延續了德國版的風格。《最強大腦》的主持人蔣昌建,今年50歲,曾是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的“最佳辯論員”、《楊瀾訪談錄》總策劃,現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副教授。《最強大腦》的口號是“讓科學流行起來”,主打“科學”牌。蔣昌建雖非主持科班出身,但是他“學霸”的背景、豐富的閱歷和儒雅的風度比許多專業的主持人更適合節目氣質,深色西裝搭配淺色襯衣頗具國際范的造型,睿智、有深度又不失激情的主持風格很快得到了觀眾的普遍認可。

與《Super Brain》相比,《最強大腦》節目增設了科學評審,由科學判官、科學助教、固定觀察員和X觀察員共同組成。(見表1)擔任科學判官的魏坤琳(Dr.魏)現為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運動的。他負責對選手的現場表現進行評估,堅持“科學”是“評判的唯一標准”,在決定讓選手淘汰或晉級前,他必須解釋與選手技能相關的科學知識以及為什麼打出這樣的分數。科學助教的職責是輔助科學判官,比如第一季中周杰倫為選手設置音樂類考題,第二季中章澤天與Dr.魏共同擔任《最強大腦》衍生節目《燃燒吧大腦》的主持人,分享選手台前幕后的故事,普及腦力開發的知識。由“3(固定)+X(每期邀請不同嘉賓)”組成的觀察員團隊負責向選手提問、檢查道具並給出項目預判分。《最強大腦》的觀察員團隊可謂“星光璀璨”,不論是陶晶瑩、孟非等固定觀察員,還是李彥宏、金秀賢、范冰冰等X觀察員,都為節目集聚了大量的粉絲觀眾。

觀察員與選手、科學判官之間的互動也成為節目的一大看點。比如第二季中來自四川的呂飛龍挑戰用聲音震碎玻璃杯,面對節目組准備的共振頻率500多赫茲的高腳紅酒杯,呂飛龍第一次隔空挑戰沒有成功,第二次挑戰戴手套握住杯底,成功地將杯子“吼”碎。對於這個結果,觀察員高曉鬆認為聲音不可能震碎杯子,呂飛龍應該是使用了某種手法讓杯子碎裂,與“大腦”無關。而科學評審魏坤琳認為:“完成這個挑戰,本身跟大腦是絕對有關系的,第一步,要聽杯子的共振頻率是多少﹔第二步,需要持續地通過控制喉部的發聲,這需要精細的肌肉控制,還需要持續發出相似頻率的聲音,且這個聲壓必須有一定的持續性。”評審們的針鋒相對讓現場的氣氛陡然升溫。節目播出后爭議還延續到網絡上,網友們紛紛爆出“技術帖”,從各個角度深度分析玻璃杯破裂的原因,有質疑也有崇拜。

二、改良節目晉級規則,引入超強“外腦”

《Super Brain》每期6名選手被分成3組參加挑戰(項目不同),由現場250名大眾評審投票決定每組誰能勝出。而《最強大腦》的評分規則要復雜得多。(見表2)

在正式挑戰開始前,觀察員通過與選手簡單交流,為挑戰項目打出一個難度分。可是觀察員的預判斷和現實是有差距的,常會出現“覺得不是很難”,但真正看到之后驚呼“太不可思議了”、“后悔給分低了”的情況。有些時候,觀察員們打出高分的項目卻在科學判官Dr.魏那裡“遇冷”。比如第二季第三期有位選手挑戰“七階幻立方”,節目現場晶瑩剔透的“水晶立方”道具一經亮相,立刻驚艷全場。項目要求在由343個小立方體組成的大立方體中,隨機確認1的初始位置,隨后在各方格中一一填入數字,使得大立方體每行、每列、平面及空間對角線上數字相加之和全部等於1204。觀察員們給出了11分的預判分。選手在較短時間內便將數字全部填入既定方格,之后節目組邀請了中國幻方協會的副主席進行驗証,驗算耗時長達三小時。孟非不禁感嘆:“這個項目難度不僅體現在他運算很復雜,連驗算都很復雜,真是非常夸張。”觀眾也紛紛為其喝彩,但Dr.魏卻出人意料地打出3分的超低分,他解釋說幻立方項目“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在七階幻立方中,1在所有位置的解都是已知的,在該領域來說並不能算難,而且這個解還是有記憶的可能的﹔其次,幻立方也並不是隨著階數的增加而增加的,階數越高難度可能還會小,質數階級幻立方難度較弱,而偶數階次的幻立方才更難。雖然計算量可能非常大,但都是有章可循的。感性的立場和科學的觀點相互碰撞使得節目高潮迭起,看點十足。

從晉級規則來看,《最強大腦》選手能否成功晉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判官。因為三位觀察員打出的0-5分預判分與科學判官打出的1-10分的難度系數分相乘超過80分才能晉級。若是科學判官打出的難度系數分過低,預判分打得多高都沒用。這讓人不禁質疑科學判官擁有的權利是否過大?如何才能保証他評分的科學性?事實上,《最強大腦》對《Super Brain》一個很大的突破在於引入了“外腦”,不僅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中國醫科大學內分泌研究所教授滕衛平、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邢清和等在內的近二十位國內頂尖的來自心理認知、生物醫學、運動控制方面的專家、學者,還有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密歇根大學、日本理化研腦研究所、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十位世界頂尖的業內專家,其中包括ring PET發明人、數次諾貝爾獎提名獎Zang-Hee Cho,以及世界精神健康組織主席Garen Staglin等。? 據江蘇衛視副總監、項目部主任王培杰介紹,“專家並不是挂名,必須全程參與節目,從前期策劃,到選人,到項目的確定,確定什麼樣的挑戰項目,以及如何去評判,整個過程跟我們的團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非常投人。”④在《最強大腦》第二季第二期節目中,出現了一位挑戰盲眼走迷宮的選手鮑?,他所挑戰的巨型戶外“蜂巢迷宮”就是由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學院的科學團隊設計的。專家團隊為節目的科學性、專業性提供了保証。正是由於背后有如此強大的腦力支持,Dr.魏打分時才能底氣十足。

三、原創中外腦力PK賽,拓展國際視野

《Super Brain》在選手晉級后,會開放報名渠道,接受觀眾對晉級選手的挑戰。《最強大腦》沿襲了這一做法,並創造性地將勝出選手組成“中國戰隊”,推出中國與外國選手的腦力對抗賽,可以說是對原版節目的顛覆性改造。(見表3)為確保國際PK賽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又要兼顧節目的觀賞性,欄目組可謂煞費苦心。一是採取讓選手現場直接PK的方式,拋硬幣決定挑戰的先后順序,最終以正確率高或用時短者獲勝。二是採取選手國評審回避原則,每場邀請一個中立國的權威專家擔任國際評審,比如中德、中日對抗賽的國際評審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腦研究院院長羅伯特·戴西蒙(Robert Desimone)教授擔任。

兩國參與對戰的選手能力不一定完全相似,為了呈現腦力達人們“針尖對麥芒”的精彩刺激,挑戰項目的制定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最強大腦》的制片人桑潔透露:“在項目設置時,我們還是以項目匹配為第一原則。因為我們是主場作戰,所以遇到選手項目不匹配時,中國選手遷就外國選手。因此最終大家看到的個別PK項目,都選擇了外國選手自己挑選的項目,我們找能力匹配的隊員迎戰。”⑤中外腦力對抗賽極大地拓展了節目的國際視野,也向中國觀眾非常生動地闡釋了什麼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如日本戰隊的“閃電算神童”9歲的小姑娘?窪凜音,英國戰隊的“心算大師”羅伯特·方丹(Robert Fountain)、曾多次在世界性記憶錦標賽中奪取冠軍的本·普利德摩爾(Ben Pridmore),都用他們絕對的實力証明了人類腦力的極致精彩。

四、接地氣的環節設計,打造視聽盛宴

從節目環節設計上看,《Super Brain》較為注重展現選手的特殊技能,有觀眾評價其更像是“怪人秀”,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展示,但卻缺少對項目難度和科學性的評估和解釋。《最強大腦》憑借其強大的幕后專家團隊,從專業的角度對選手完成腦力挑戰的原理進行了解析,以通俗的語言向公眾介紹了科學知識。《Super Brain》強調競技元素,最終獲勝者有25000歐元的高額獎金。《最強大腦》成功晉級的選手能可獲得榮譽勛章一枚,向晉級者發出挑戰的選手爭奪的是加入中國戰隊,取得與國外的腦力精英們對戰的資格。在國際賽中,中國選手有著極強的集體榮譽感,所表現出來的團進奮進,為國家榮譽拼搏的精神符合我國的主流價值觀。相較德國版物質獎勵的誘人,《最強大腦》更強調精神上的滿足,這種愉悅感還通過節目傳達給廣大電視觀眾,產生了更多的正能量。

此外,為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節目設置了中國觀眾比較熟悉的挑戰項目,例如盲眼填字、辨識川劇臉譜、銅人茶館找不同等。欄目還將綜藝娛樂節目的呈現方式巧妙地融入節目中。首先是在介紹選手的短片中突出故事性,譬如第一季中被譽為“中國雨人”的周瑋,編導將村民對他的兩極評價與電影《雨人》的片段交叉剪輯,沒有出現一個周瑋的鏡頭,使得周瑋的出場充滿懸念。其次是不惜重金打造炫麗的舞台道具,比起第一季《最強大腦》讓人目不暇接的魔方牆、斑點狗、激光隧道等,第二季的道具又大幅度的升級,從室內拓展到戶外,3D版《清明上河圖》、200個手雷組成的拆彈牆、30個單個造價近萬元的3D打印頭骨、佔地900平方米的巨型蜂巢迷宮……強大的道具把選手激烈的腦力運動外化展現出來,極大提高了節目的觀賞性和吸引力,被譽為“中國電視有史以來使用道具量最大、最多、最好的一次”。⑥

作為一檔引進節目,《最強大腦》本土化改造的成功無疑對我國電視節目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照搬、模仿當紅節目,從短期來看確實是省心省力收視率又有保障。但從長遠來看,節目的發展后勁不足,國外的節目創意也容易“水土不服”,回顧國內的電視圈,不乏“曇花一現”的例子。電視節目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團隊組建到策劃流程、從外腦運用到節目制作,環環相扣。《最強大腦》作為一檔“后娛樂時代”的科技類真人秀節目,不僅取得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贏,更重要的是為如何更好地借助“拿來主義”服務本國觀眾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注釋:

① 紀楠.“后娛樂”時代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以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為例[J].青年記者,2014(8):80.

② 新華網.《最強大腦》收視率2.74%創新高 觀眾期待第二季[OL].http://ent.jschina.com.cn/system/2014/04/01/020675474.shtml,2014-04-01.

③ 劉麗琴,王振國.腦力節目可以娛樂但別低俗 00后高智商令人震驚[N].廣州日報,2014-01-10(B1).

④ 楊雯.江蘇衛視《最強大腦》引領電視人文時代[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3-11.

⑤ 蔣芳.國際腦力PK“科學性”幾何?[N].新華每日電訊,2014-03-31(5).

⑥ 何映宇.尋找全球最強大腦[N].新民周刊,2014-04-07.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征程的見証者和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