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6年6月上

地市媒體突圍:線上線下重新出發【2】

張青紅
2016年06月23日14:24 | 來源:中國報業
小字號

內容生成與分發,“在線”處置,“線上”放大

長期以來,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地市級傳統媒體人特別是紙媒人習慣以新聞專業人員自居,每日生產新聞產品,主要以報紙的形式呈現給受眾。而一日千裡的發展形勢讓媒體人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情形:傳統紙媒呈現和分發新聞產品的能力太過單一,往往是報紙還未送達讀者,信息已老了舊了﹔同時,讀者、受眾也早已成為歷史名詞,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已成為擁有選擇權的用戶。面對新的傳播格局,無論是被迫還是自願,新聞人都必須改變自己、重造產品。推行互聯網思維和用戶理念,將一張報紙轉變為擁有多種武器的全媒體矩陣,成為很多傳統紙媒的選擇。

然而,擁有了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標配,並不意味著媒體融合和內容重造。業界交流,多家媒體都言及一點:新媒體運營人員抱怨,翻遍了當天自家報紙,卻找不到幾條適用微信的內容。這是用傳統的辦報思維和流程在辦新媒體,只是把報紙上的內容換套衣服、換個平台而已。沒有新鮮有料的內容,很難吸引用戶。

江蘇省內各家地市報社先后成立了全媒體中心,用組織架構和流程重置引導新聞內容生產與分發的更新。連雲港報業傳媒集團組建了全媒體運營管委會,出台了推進媒體融合實施意見,組建了全員微信群,要求前方記者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群回傳相關信息並@后方值班人員,值班人員根據情況,及時確定新聞信息在微博、微信、網站、紙媒等各媒體的發布時間及內容,並第一時間安排相關人員抓取、補充、處置新聞信息,給讀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新聞產品。

實施意見落實了新媒體優先、傳統媒體跟進的互補式發展策略,令新媒體發稿“滯后”的局面大為改觀。2016年3月9日下午,日報全媒體編輯接到微信粉絲后台報料:一名8歲男童從13樓家裡窗戶墜落重傷,正在送往市第一人民醫院急救。編輯將這一信息發進微信群,群裡立即有記者響應,趕往事發地點。后方全媒體編輯根據照片、線人報料及前方傳回的情況先后編發4條微博和一條人際分享版微信(當天的連雲港日報微信已推送)。很快,成千上萬的連雲港市民通過日報微博、微信關注了這名男童的情況。不到兩個小時,人際分享版微信閱讀者近4000。第二天報紙側重報道了對高樓安全的追問與反思,及相關提醒建議。

這一突發事件,是連雲港日報一次全媒體報道實操演練,也讓媒體人充分感受到新聞“在線”生成、“在線”分發傳播的有效性和強大功能,令連雲港日報人完全認可了新媒體優先、傳統媒體跟進的思路。採編人員不再把一個新聞、多種呈現當作“分外”之事。

廣告吸附,從平台發布轉入線下活動

大多數的地方紙媒,仍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而事實上,紙媒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紙媒廣告吸附力下滑的危機。

長期以來,地方媒體為客戶提供的主要是信息發布平台,替用戶著想、把每一位客戶培育為“回頭客”的意識很弱。而如今,動輒數萬元的一次性投入,難以量化的投放效果,讓越來越講求投入產出比的廣告客戶不再“出手大方”。一些研究客戶需求和換位思考的媒體廣告人已意識到這一點,配合線上發布,積極開展線下活動,如每逢3•15消費者權益日,很多媒體都會圍繞消費話題做文章。連雲港日報全媒體運營管委會的廣告公司策劃了金融系列服務活動,請連雲港地區11家銀行行長走進連網直播室,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通過微信、報紙、網站進行金融服務問卷調查,並發布調查報告﹔請新聞專業人士為銀行工作人員培訓,提高他們的寫作、攝影技能。這樣能讓客戶獲益的線下系列活動有序推出,使客戶感覺到在連雲港日報全媒體投放廣告是有回報的,並且是“一次投放,多重回報”。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