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加可信的互聯網是網民的需求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 謝新洲

2016年11月19日17:1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題是“創新驅動,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承辦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新媒體發展論壇聚焦在網絡內容的治理方面,將建立更加可信的互聯網作為論壇探討的主題。

信息是互聯網提供的一切功能與服務的載體,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信息的自由流通。而互聯網之所以具備顛覆傳統、改造現實的作用,歸根結底是因為數以億計的網民伴隨信息自由流通而進行的傳遞、表達、匯聚等行動。但是由於網絡空間信息生產和傳播主體的素質參差,相關法律法規尚存漏洞,網民頻繁受到虛假信息、惡意謠言、網絡欺詐等現象的困擾,互聯網信息自由流通的正面屬性產生了負面的效果,極大的危害了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建立更加可信的互聯網是出於廣大網絡用戶對清朗網絡環境的迫切需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是目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才是王道。互聯網是網民的,網民需要可信的信息,可信的互聯網是網民的需求,也是一切網絡應用的前提。

對於這些問題的關注與探討並非首次,以前一段時間以來,對網絡空間負面現象的治理大多依靠政府突發的應急反應,而反應的速度與處罰的力度,又或多或少與事件引發的輿論聲量有關。一邊是長效的治理機制尚待完善,另一邊網絡信息失真與犯罪的形式千變萬化,這一現狀在全世界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成為了現階段全球網絡治理的獨特困境。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需要將建立更加可信的互聯網放在更加凸顯的位置——不僅出於復雜網絡環境的梳理和應對,還源於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創造長遠的信任基礎。

建立更加可信的互聯網需要對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與傳播循環過程的各個環節做出合宜的反饋。簡單來說,第一,盡最大可能保証網絡信息的真實客觀性﹔第二,引導受眾對網絡信息進行冷靜理智的接收與解讀。

首先,要全面認識網絡信息客觀真實的內涵。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一般是有意為之的信息失真,即虛假信息、網絡謠言、網絡欺詐等現象。這也是當前網絡治理的重點對象——政府部門的行政手段可以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企業和網絡平台作為配合輔助的角色。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隱蔽性的無意識的網絡信息偏差,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卡茨教授在新媒體發展論壇上提到的大眾媒體難以避免的議題偏見。這一情況在互聯網的任何角落都普遍存在,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資源稀缺,導致了媒體對信息內容的過濾與篩選﹔在新媒體時代用戶注意力稀缺,又導致了媒體選擇迎合受眾的喜好,將傳播立場與內容角度極端化。在這個問題上,傳統的政府監管手段難以發揮令行禁止的作用,需要依靠媒體、企業、平台等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在職業操守之內謹慎把握內容真實、觀點客觀與吸引眼球的平衡。

其次,特別重視對網絡用戶的媒介素養培育。由於受到從傳受雙方實力不對等的傳統媒體時代保留下來的思維慣性的限制,受眾往往是政府治理容易忽視的環節,或者說,這是傳統治理手段難以發揮作用的領域。但是在新媒體時代,某種程度上來說,受眾如何解讀比媒體如何傳播更重要。這不僅僅是由於信息隻有被接收才能產生傳播效果,更是因為信息解讀往往作為二次生產的起點引發后續信息生產與傳播。互聯網在造就分眾的同時,也是一個重新聚眾的過程。受眾根據偏好結成不同“圈子”,並以此作為媒體與圈層之間,圈層與圈層之間信息流動的壁壘。所謂“作者已死,文本永生”指的就是內容生產者對文本的控制愈發無力,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越來越多的掌握在受眾手中。對於這個問題,一是需要提高受眾媒介素養,提高受眾辨別是非,慎思明辨的能力,不信謠不傳謠﹔二是對於受眾的引導需要循序漸進,以疏代堵,在輿論事件的觀點交鋒中激濁揚清,啟迪民智。

最后,必須要強調的是,創新驅動並不是一句空話,直到今天,互聯網的發展活力依舊是技術上和理念上持續不斷的創新。當然,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於社會發展。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創新實踐,當前我們試圖對網絡空間進行的治理及有序化也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偉大創新實踐。建立更加可信的互聯網,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創造清朗的溝通環境和良好的信任基礎,最終也必須依靠對創新技術的適度運用、對治理理念的創新轉變和對網絡空間制度體系的創新發展。

(責編:燕帥、趙光霞)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