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實報道讓人看花眼 六成受訪者擔心擾亂公眾情緒

2016年03月01日07: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期,一些虛假新聞、失實報道不斷出現。其中不斷反轉、反復被辟謠的新聞不僅讓民眾“看花了眼”,也使人們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媒體的公信力產生懷疑。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5.4%的受訪者擔心失實報道會擾亂公眾情緒和正常生活。面對不斷反轉的戲碼,66.7%的受訪者建議加強記者職業操守、道德教育。

  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常天曉(化名)表示,媒體最重要的是公信力,現在很多分辨力比較強的群體對媒體都有不信任感,“這導致即便是真實新聞也會遭受質疑。而對於普通大眾,失實新聞的出現很可能會造成他們的憂慮、恐慌情緒”。他還提出,一些特定的失實報道會對一個產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打擊。“比如關於某類果蔬的不實報道,會導致農產品滯銷,使當地農民遭受非常大的打擊”。

  北京某高校新聞專業研究生潘安怡認為,失實報道會使人們逐漸喪失對媒體機構的信任感,也會誤導受眾對事件的認知。“一些過分夸大或失實的報道,還可能會激化如官民、醫患群體之間的矛盾。如果每件事情都需要受眾自己去核實,這是社會分工的倒退”。

  調查顯示,65.4%的受訪者擔心失實報道會擾亂公眾情緒,63.6%的受訪者認為整體輿論氛圍會受影響。其他影響還有:新聞媒體公信力、美譽度普遍下降(55.8%),造成信息傳播機制畸形發展(52.4%),破壞正常經濟和產業秩序(31.3%)。

  潘安怡認為,媒體內部自律或媒體間互相監督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實報道的出現。“另外,新聞事件當事人的維權意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失實報道的出現”。

  常天曉則更希望能從立法角度來避免失實報道的出現。“目前已經有謠言入刑,但一般針對公民,而非針對媒體。雖然新聞立法的尺度確實很難把握,而且很多新聞從業者還是會以較高的職業道德來要求自己,但若媒體報道失實報道不用付出成本,或懲罰力度不痛不痒,震懾力是不夠的”。

  如何有效解決失實報道的問題?66.7%的受訪者建議加強記者職業操守、道德教育,62.2%的受訪者認為應建立傳播者事后追責機制。其他依次為:建立長效的辟謠機制(55.6%),強化新聞採編各環節“把關人”的主體責任(54.3%),提高公民新聞素養(30.1%)。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毛湛文認為,新聞媒體機構要肩負報道事實的責任,摒棄圖快心理,同時更要建立更正和答辯機制。而對於新聞受眾,則應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從而掌握辨別謠言的本領。而在失實報道出現后,如何最大程度減小其對社會的影響,他認為應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意見領袖應該敢於站出來說出真相。其次,第三方調查機構有待發展,應培養出受眾信賴的中立調查機構來獨立調查社會的熱點、痛點。此外,官方及時站出來解釋真相對制止失實報道的傳播非常關鍵”。(杜園春 李晨赫 郭琳琳)

(責編:燕帥、趙光霞)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