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表情"悄悄泄露年齡 長輩如何與年輕一輩溝通

2016年11月04日07: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如何在一個陌生人居多的微信群聊中判斷成員的年齡?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愛用的微信表情的風格。相比年輕人愛用的“賣萌”、搞笑的表情,父輩更偏愛“中老年表情包”。同樣是表示感謝,年輕人可能會發一個呲牙笑的笑臉,或者臉頰緋紅的表情,而中年人可能會發一個“謝謝您”的大字動圖,而且風格還是word97時代的彩色字體,不難想象,這是20年前的流行體。而很多長輩不知道,他們喜愛發的微笑表情,在年輕人眼中是“呵呵”的意思,表示冷笑、嘲諷和不滿。

  表情用法的巨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只是微信使用習慣代際差異的一個小方面,但從中的確能窺到,不同年齡段的用戶對微信產品的理解,可謂千差萬別。這個差異還體現在對微信屬性的理解上。

  之前有句話頗為流行,“智能手機和微信,不只是一個通訊工具,已經成了人身上的器官”。此觀點對年輕人而言,絕不夸張。此前有調查顯示,25%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30次,55.2%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打開微信次數多的主要是年輕人。

  更重要的是,相比QQ、人人網等通訊工具,微信用戶不僅囊括了學生群體,還包括大量商界人士。在去年,微信平均日活躍用戶已達到了5.7億。從來沒有一款社交工具如此廣泛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讀新聞、社交聯絡、購物支付、地點查詢、玩游戲等活動都可以在微信裡展開,學習、工作和生活已經離不開微信了。

  在長輩群體裡,他們對微信的理解,多數還局限在通訊聯絡的階段。想必很多年輕人都會被父母拉入家庭群,也經常會收到家人在微信上的噓寒問暖。尤其是視頻、音頻聊天功能的推廣,讓很多中年人獲得了與外地的子女、親屬“面對面”聯絡的渠道,這比起電話、短信通訊的確是一個進步。

  不過,由於長輩不熟悉年輕人的微信玩法,有時會造成一些“善意的誤會”。比如,有人會對家人屏蔽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單條消息屏蔽,長輩就可能以為是子女拉黑了自己。不管屏蔽的理由是什麼,年輕人理應向長輩講明其中情況,以免讓他們黯然傷心。當然,這種現象也督促著長輩們,多和年輕人互動,多了解新技術,多一些對年輕人的尊重和理解。

  老年人是微信用戶裡的“生手”,他們往往成為一些不法分子設置詐騙圈套的對象,也往往會被朋友圈裡的謠言欺騙。有些微信騙局,就是利用老年人不熟悉網絡世界、缺乏警惕心等特點,加以健康養生、家庭關系等話題的誘導,施以詐騙,這樣的案例在生活和新聞裡並不少見。晚輩應該多關心下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身體健康,用親情替代微信裡的謊言和誘惑,讓他們了解微信、理解微信,能用微信。

  盡管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之間的“微信觀”有很大差異,但這恰恰是微信用戶多元化的體現。一款老少咸宜的互聯網產品,當然是更具生命力的,人們也樂於見到一個通訊、社交更高效的時代的到來。只是,在我們看待這些代際差異的時候,應少一些源自本年齡段的偏見,多一些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黃帥)

(責編:燕帥、宋心蕊)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