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不用文字能交流? 網友寫"文盲存活體驗報告"

2016年11月01日07:52  來源:揚子晚報
 

  湯涌的實驗,迎來很多朋友的圍觀

  你能看懂熊太行這條動態啥意思?

  謎底:熊師傅打車去某辦公空間,要錄影,還有點心吃。主要討論在一群辦公用品的包圍中,如何讓自己活得充實快樂。活動很開心。

  熊太行最近用過的普通表情:

  點贊,文藝點贊,勵志,裝酷,假裝生氣,害怕,粗暴勵志,文藝勵志,狼頭是回復一個冷段子用的,加油,鼓掌,電影看片,9月,干杯

  點外賣?

  完全不耽擱!

  “在干嗎?”

  “上網”

  微信聊天一個文字都不發,隻靠表情包、圖片和名片推送來“存活”10天會是怎樣一種體驗?網友“熊太行”突發奇想,做了一次腦洞大開的實驗。今年9月10日到9月20日期間,他當真在自己的微信裡隻用表情包“說話”。實驗結束后,“熊太行”寫了一份“文盲微信存活體驗報告”,詳細記錄了10天的別樣生活。

  微信裡零文字也能交流?或許

  手機裡到底有多少表情可供選擇?實驗開始之前,熊太行檢查了一下微信自帶的表情包。“好”“謝謝”“握手”“點贊”……自帶表情雖然看上去太土,但實用程度卻是毋庸置疑的。

  實驗后,熊太行總結,對於老板的微信回復,其實兩個表情就足夠。“一個是‘贊’,一個是‘OK’。靠譜的學習型公司,最多再加一個‘鼓掌’的表情。”因為和老板溝通時,打字其實是多余,有要緊事老板會直接喊你去辦公室。

  相比之下,和同事交待事情,或是通過微信表達“復雜情感”時,隻用表情包就麻煩多了。熊太行在微信裡用“熊”指代自己,然后發了一堆“出租車”“高樓”“甜點”“手機”的表情,組合在一起,依然讓同事覺得“不知所雲”。哪怕是最簡單的四個字“舉個例子”,雖然網友們開玩笑時常常會寫成“舉個栗子”,但真的在微信對話框裡給別人發送一個“栗子”表情,以此來代替“舉個例子”這四個字,依然沒辦法讓別人立馬反應過來,你馬上要開始“舉例”了。

  但熊太行發現,表情包溝通起來雖然有麻煩,但卻毫不耽誤叫外賣等和“吃”相關的行動。“微信表情基本上涵蓋了午餐的各類別,盒裝的定食到打鹵?都在這裡了。如果對方問你蓋飯要什麼菜的,你就可以像飛機餐那麼給一個答復:雞或者豬。(發送雞或者豬的表情)。”熊太行的體驗報告寫的圖文並茂,“由此可見,大多數表情都是吃貨設計的。”

  表情很難拉近生人,卻能體現熟人間默契

  熊太行的“生存挑戰”開始之前,他曾經在朋友圈裡發過“公告”。“零文字”的噱頭迎來了一群“好事網友”前來圍觀,不少人也暗暗開始“挑舋”,故意在微信對話框裡和熊太行“過不去”。這些平時一上來就和熊太行微信說事兒的家伙,開始故意“長話短說”。他們在微信對話框裡發一句“在干嗎”,試圖引誘熊太行“開金口”。熊太行想出了一個安全的回答,“上網”。但這兩個字用表情包來回復,似乎有點滑稽了。“上網”的“上”字,熊太行找了一個向上的箭頭表情做代替,“網”字則恢復本義,是一張“蜘蛛網”表情。

  家庭微信群裡總不能一言不發吧,熊太行的解決方式可謂下“血本”,家庭群裡沒有什麼是發紅包不能解決的,於是,又一生存挑戰被完美化解。

  在“生存報告”的最后,熊太行寫道,“盡管‘熊’和‘忍’的英文是一個詞,不過有的時候看著別人的話,不能接下茬,真是活活憋死了。”偶爾遇到同事們的“挑舋”,還隻能“不服憋著”。“比如過去我用白膚色的手來點贊,一幫人會說我沒那麼白,我就換黑膚色的手。大家又會一擁而上,說我是不是身體健康有問題。”熊太行認為,表情很難讓生人間的情感加深,但卻能體現出熟人間的默契。換句話說就是,聊過很多話,交過很多心的人,表情就能完成情感交流,這是一個節約時間的方式。

  思考>>

  本是個開腦洞的實驗,但當事人卻思考得挺深刻

  微信的工具化 最終會降低它社交和休閑用途

  “中國人確實不願意擁抱朋友。但是在表情包上,那個擁抱的表情可以毫無障礙地發出來。”生存報告裡,熊太行寫下了這樣的感慨。

  10天的“表情包”生活,熊太行到底是怎樣一種感受?昨天,揚子晚報記者聯系上了熊太行本人。“熊太行”本名湯涌,作為曾經的媒體人,如今的科技公司CEO,湯涌思考問題的角度顯得深刻了一些。他告訴記者,這10天最麻煩的溝通,出現在和工作中的合作伙伴交流時。“開始我經常打電話過去,后來發現很多人我根本就沒有電話。”他還反問記者,“你應該也有這個體驗,認識這人好久了,沒他電話。跟人遞名片一般也不存電話了,都是掃微信解決。”

  10天的“零文字”生存,湯涌承認,的確有很多不便,“有的群裡,你看這幫人聊的話題很想插一嘴。但是不能,因為沒法用表情表示。還有一個群不讓發純表情,我就一句沒說呆了很久。所以解禁之后,確實很開心。但有的群一點都沒有耽誤,大家都是紅包和表情。”

  湯涌由此發現,“有的人,需要認真地討論很多事。”他表示,10天的微信零文字體驗,最大的收獲是促成了自己對朋友和熟人的分級,“交流和溝通是分級的。”

  而微信的用途則是湯涌思考的另一個方面。“微信的工具化,最終會降低它社交和休閑的用途,最終打開微信是一項沉重的工作,就像我們小時候開電腦主要是玩游戲,開電腦好開心,現在開了電腦主要是做PPT,開電腦就變得好沉重。”他認為,那些一個人轉發所有好友都在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記者 楊甜子)

(責編:燕帥、宋心蕊)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