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新媒逐個看

"人格化"的微博"\@環球時報":做有定力的個性微博

2016年10月13日07: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披著傳統主流媒體的馬甲,擁有一顆接地氣的心,用網民熟悉的話語真實記錄與表達,多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自然會贏得網民的信任”,微信公號“傳媒大觀察”如是評價環球時報微博。

  2012年8月上線的新媒體“后起之秀”@環球時報,目前已擁有近500萬粉絲,長期佔據新浪微博媒體勢力排行榜前三。在@環球時報的編輯看來,不跟風、不煽情、不失聲,求真務實,是環球時報微博得以保持影響力和傳播力的秘訣。

  熱門事件不跟風

  今年3月初,許多媒體都在轉發一條宣稱“屋內種郁金香能讓人脫發”的信息,列舉了諸多不宜在室內養的綠植花卉,各種危害寫得頭頭是道。

  不過,@環球時報的編輯早已養成了轉發前咨詢專家的習慣。在多方求証中,他們發現已經有微博上的植物“大咖”辟謠,表示郁金香中的生物鹼不會揮發到空氣中,更不會引起掉頭發。

  去年底,網上熱轉西部某縣一起“新聞”,聲稱“女孩因飢餓僅偷了一塊巧克力,就被超市辱罵被迫跳樓”。該新聞甚至一度引起了當地的群體性事件,導致超市被砸。@環球時報同樣沒有跟風,而是通過編輯的多方調查核實,發布了最有力度的澄清信息:這女孩實際偷了總共100多元的東西,辱罵她的是她母親。超市很無辜,卻因謠言被砸。該條辟謠消息也引發了對於“你弱你有理”這種社會心態的反思。

  在@環球時報的編輯看來,這些“避雷”技能,其實是每一位專業新聞編輯的基本功。“在熱門事件前保持冷靜、獨立思考判斷,是維護自身公信力的基本之道。”@環球時報編輯“77”說。

  疏導情緒不炒作

  一起發生在甘肅某貧困村庄的人倫慘案近期在全國引發關注:當地一位農村婦女先殺害了自己的4個孩子,然后服毒自殺,之后孩子們的父親也服毒自殺。

  事件最初被曝光時,當地媒體在案情不清楚的情況下,簡單地將這起慘案與死者貧困的家庭背景挂鉤,暗示慘案的發生是被貧困逼出來的。很多媒體紛紛轉發了這一對案件的“草率定性”,更令網上的憤怒情緒直接被點燃。

  相反的,@環球時報幾乎是微博上第一家公開提出慘案的發生並不是用“貧困”就可以簡單解釋的,並呼吁公眾多關注農村婦女自殺問題等更有針對性的話題。

  @環球時報的編輯很清楚,簡單的情緒宣泄隻會令事實變得更加模糊。而這一觀點,隨著案情不斷被剝開,也越發受到網絡上理性網民的支持,認為@環球時報發揮了主流賬號應有的責任意識。

  關鍵問題不失聲

  在日常報道中,@環球時報獲得了網友的普遍認可﹔而重大事件報道,更是真正考驗微博編輯業務水平的時刻。平時表現得再顯眼,關鍵時刻失聲一樣會被網友吐槽。

  大災報道中,微博編輯身處隨時可能制造爆炸性傳播效果的一線,一方面要勇於承擔中央主流媒體揭露事故真相的責任,另一方面又要具有打擊恐慌性謠言造成次生輿論災害的高度責任感。

  去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發生后,@環球時報延續了環球時報的報道風格,前后方緊密聯系,零距離直擊事件關鍵節點,為了滿足網友和全社會對事件真相的渴求,用言簡意賅的方式播報關鍵信息,用中性客觀的語氣描述現場事實。

  負責任的報道風格,引來了微博上“更有含金量”的評價,“給小編加雞腿”之聲不斷。很多網友稱@環球時報為最有個性的“微博”。

  有專家指出,讓官微在網友心中形成一個可以信任、可以平視交流的“人格化”形象,是最符合社交媒體傳播規律的,也是微博運營人員最想達到的效果。

  @環球時報這個“人格化”微博背后,正是一支堅守報道專業化水平、保持不斷學習的微博編輯隊伍,正是一份求真務實、追求公信的責任與堅守。(高 雷)

(責編:燕帥、宋心蕊)

推薦閱讀

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迎第十七個記者節 看優秀新聞人煉成記    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日前正式揭曉,在第十七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獲得者,通過數據和事跡,為您揭秘優秀新聞人修煉之路。 【詳細】

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戳破"10萬+"泡沫 自媒體如何使出真功夫    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