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擴大議程的空間影響力
社交平台具有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互動性強、信息擴散速度快、不受文化及社會階層的局限。正因如此,全球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國際傳播領域的另一個重要的“戰場”,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都進行了積極有效的社交平台布局。以我國主流媒體為例,在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上,搭建了較為完善的信息發布機制的就有新華社(New China)、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中國日報》(China Daily)、《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和《環球時報》(Global Times)等。在十九大期間,這些長期布局的社交新聞發布與互動機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新華社為例.新華社在2013年底開始 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開設賬號,試水海外社交媒體業務。之后,新華社把在這三家社交媒體上的賬號統一更名為“New China”,每天24小時以文字、圖片和視頻形式不間斷向用戶推送中國、涉華和國際新聞,傳播中國政府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立場和觀點。在十九大召開期間,新華社Facebook賬號不斷推送關於十九大的帖子。堅持用豐富的內容、多樣的手段、有效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從內容上看,這些“故事”體現了鮮明的跨文化傳播的意圖,較為貼近外國民眾的生活及認知,向國際社會展現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取得的成就。
新華社Facebook賬號早在2017年9月就開始預熱十九大報道。9月30日,該賬號發布了新華社系列微視頻,介紹9月29日正式公布的2287名十九大代表。1分25秒的微視頻,簡要介紹了來自基層林鬆淑、田小紅等等十九大代表的感人事跡,向觀眾展示了十九大代表的積極形象。在十九大開幕式之前,該賬號通過文字、視頻、圖片等形式,向讀者介紹十九大的時間地點、會議議程、參會代表選舉以及基層代表風採等相關信息。在十九大召開期間,該賬號每天24小時實時向讀者發布十九大的最新消息,還開通了十九大開幕式與閉幕式的直播通道。截止筆者發稿,新華社Facebook賬號所進行的十九大開幕式直播獲得了30萬次播放、1.2萬次點贊以及1877次分享。在十九大閉幕式之后,該賬號仍然持續發布國內外媒體、國際政要及海內外專家對十九大的相關評論。
民間力量:增強親民性與可信度
十九大在對外傳播議程設置方面的一個具有新意的舉措,是充分挖掘了兩個特殊民間群體的傳播潛力:海外華人以及在華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事實証明,這兩個天然具有跨文化屬性的群體,既是對外傳播的重要對象,也完全有潛力成為對外傳播活動的重要中介。
海外華人是我國外宣媒體的重要受眾,具有其他受眾不可比擬的優勢。他們對國內經濟、政治、文化有著認同感,也對國外生活有著較強的適應力。在社交媒體上,海外華人是重要的“意見領袖”。他們關注祖國,心系國內新聞,在十九大信息對外傳播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外網專題報道了海外華僑的發聲:祖國是我們最強有力的依靠。美國華盛頓地區同鄉會聯合會理事長馮寧平通過海外網表示:“祖(籍)國的發展強大與我們密切相關,中國過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績,讓我們這些海外華僑華人由衷自豪,我們對中國共產黨高效有力的領導能力及國家取得更大發展充滿信心。”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主任吳少康也表示:“十九大不只是中國自己的盛會,世界同樣矚目中國的未來發展和走向。”海外華人不僅僅心系祖國,也身體力行地對外傳播著十九大信息。比利時《華商時報》社長羅玉宏不僅非常贊同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尊重文明多樣性的觀點,他還專門在網站上開設了“十九大專欄”,從國內權威主流媒體選取相關報道,並在最近一期《華商時報》的頭版和內頁一個版推出十九大專版,全面向比利時華僑華人介紹十九大。
除此之外,在十九大期間,有一個特殊的外國人群體也受到海外媒體的廣泛關注,那就是在中國長期工作、生活的外國專家,尤其是參與十九大報告譯校工作的外籍專家——這些人是最早接觸十九大報告的外國人。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首次邀請外籍專家參與黨代會報告外文版譯校工作。在這些外國專家中,有很多人是以“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為初衷參與進活動的。更多人是在參與的過程中,了解到了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國家形象。阿拉伯文專家葉海亞說:“我很欣賞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僅包括中國人的中國夢,也包括全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德文專家呂寧也說:“十九大報告裡對實現中國夢的部署和中國夢由哪些方面構成進行了具體的描述,這些具有非常的吸引力。”通過對十九大報告的深入了解,法國專家福佩吉由衷地表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想要發展、想要前進的黨。”從外媒對這類言論的報道方式上看,在華外國專家群體作為信息源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增強了十九大對外傳播的可信性。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海外華人和在華外國人視為對外傳播的對象。但隨著全球輿論環境的改變,以及中國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的變化,固有的外宣理念也需要升級換代。從十九大對外傳播的成功經驗來看,實現海外華人群體和在華外國人群體從“傳播對象”到“傳播中介”的定位轉換,將是未來我國對外傳播工作的一個值得深入搭建的體系。
結語
十九大對外傳播取得的良好效果,是主流媒體、社交平台和民間力量三方有效參與、積極互動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主流媒體借助自身強大的技術優勢和渠道優勢,在第一時間實現信息的有效覆蓋和事件性質的准確錨定,為后續的傳播策略打下堅實的基礎。社交平台作為新的輿論戰場,是主流媒體報道直接接觸境外民眾最有效的渠道,是擴大主流媒體報道空間影響力的必由之路。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特定民間群體的身份優勢,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去媒體化”話語機制,與媒體話語相互配合,將成為對外傳播工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因此,對於我國的對外傳播事業而言,對主流媒體全球傳播及社交媒體的布局應當持續重視。但在此基礎上,如何充分發揮海外華人群體和在華外國人群體的身份優勢,使之成為對外傳播工作中的優質話語中介,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