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外交:中國對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趨勢

2019年04月18日10:14  來源:對外傳播
 

中國公共外交與對外傳播實踐的發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時代”的宏觀語境下進行,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一體化的外交布局”對過去五年的外交工作進行了總結。其中,公共外交與對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趨勢即是“全方位”“多層次”特征的重要表現之一。本文認為,基於國際環境與國內政策的雙重背景,中國對外傳播主體呈現出差異性多元、全民性多元與個性化多元三類特征,人人參與的“全民外交”時代到來。在中國對外傳播主流媒體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同時,中國網民、外國記者、海外華僑華人是值得關注的有生力量。

一、國際環境:全球進入“新公共外交時代”

學界普遍認為,公共外交與對外傳播實踐經歷了由傳統形態向新興模式的發展歷程,“新公共外交時代”業已到來。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J. Cull)在《公共外交:以史為鑒》一書中提到,與傳統公共外交相比,新公共外交存在下述關鍵性轉變(Key Shifts):(1)在傳統的國家行為體(State Actors)之外,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開始參與其中並發揮重要作用,非政府組織(NGOs)表現尤為突出﹔(2)相關行為體同世界公眾的溝通機制被置入新型、實時、全球化的技術生態當中,互聯網便是最佳例証﹔(3)這些新興技術使得國內新聞領域與國際新聞領域原本涇渭分明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4)公共外交領域開始更多地使用市場營銷領域派生出的理論模式,特別是區域品牌、國家品牌塑造,以及網絡傳播理論(Network CommunicationTheory)的相關概念,而不是宣傳(Propaganda)等傳統概念,① 等等。

顯然,非國家行為體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的單一主體模式,多元化趨勢成為新公共外交時代的顯著特征之一。事實上,自公共外交這一概念產生之初,甚至追溯到人類對外交往行為的起源,各類行為主體便牽涉其中,承擔不同的交往、交流職能。埃德蒙·格裡恩在1965年首次提出“公共外交”的概念之前,曾試圖用“全面外交”(TotalDiplomacy)為此種高度關注“通過與國際公眾互動實施外交政策”外交趨勢下定義。② 而今,國家政府及其領導下的有關部門與機構、媒體、跨國企業、非政府組織、智庫、普通公眾等已全面參與到一國公共外交與對外傳播的實踐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二、國內環境:重視開放、民心相通的“新時代”公共外交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二者分別從實踐和理念方面為多元主體參與公共外交提供了可能性。就實踐探索而言,改革開放為中國同其他國家的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資金支持與時間保障。40年前,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十分有限,出國訪問、留學、旅游的機會仍屬稀缺性資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護照的簽發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含金量持續上升,根據2018年5月31日中國領事服務網的最新數據,與中國互免普通護照簽証國、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免簽入境和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辦理落地簽証的國家或地區已增至68個。可以說,“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內外聯動戰略為世界感知中國、中國影響世界創造了歷史條件。

而“民心相通”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五項合作重點之一,為多元主體的出現提供了思想動力與政策環境。“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這一探索突破了傳統官方的交往模式,開始重視國與國之間的人文交流基礎,對外傳播實踐重返親民性。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同亞非拉國家密切聯系起來,推動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之外的全球性公共外交。以教育部來華留學生統計數據為例,近幾年“一帶一路”國家已成為生源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31.72萬人,佔總人數的64.85%,增幅達11.58%,高於各國平均增速。從某種意義上講,“民心相通”既是“一帶一路”倡議由理論轉化為實踐的理想合作前提,又是中國同各國開展全民交往、交流的最終目的。

三、多元對外傳播主體中值得關注的有生力量

1.中國網民:移動互聯技術催生的“潛在”對外傳播主體

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萬物聯通”的場景變為現實。這一現狀對於公共外交與對外傳播的意義在於:新媒體平台作為社會全員參與的“新聞廣場”,已逐漸成為公共外交重要的競技場。③ 現階段,中國網民數量龐大,且每年持續呈現“入網”增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較2016年底提升2.6個百分點,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與亞洲平均水平(46.7%)。④ 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及其個性化的傳播需求同樣反向作用於雲端生態與現實交往的重構,基於互聯網的線上溝通模式不斷創新,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線上線下交流合作加速融合。因此,重視這一“潛在”主體的話語體系、加強網絡平台建設,尤為必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