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傳播: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

劉笑盈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博導、國際新聞研究所所長

2019年04月18日10:18  來源:對外傳播
 

三、對外傳播范式轉換的任務與發展路徑

自國際傳播產生以來,先后經歷了19世紀下半期的跨境信息傳播、20世紀上半期的國際宣傳、20世紀下半期的媒介帝國主義與發展傳播、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全球化傳播等不同的傳播范式,傳播范式的轉換表明了傳播的要素及要素結構的變化,從報道中國到向世界說明世界,也是中國的對外傳播在全球化傳播時代的范式轉換,是建立全球化傳播的新版本、全球傳播的中國版本。

事實上,在近幾年的對外傳播理論研究中,已經出現了對這些傳播要素的理論研究。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題目之下,我們對於話語體系研究、國際傳播能力研究、文化走出去研究、國際議題的設置能力研究、媒介融合及新媒體傳播研究、多元傳播主體研究、分眾化傳播研究、傳播語態研究、傳播策略研究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在傳播的元理論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思考,在四個自信的基礎上,傳播學者開始在“去西方化”的新訴求下展開了“新地球主義”“新世界主義”的想象,提出了講2.0版的中國故事的主張,即從以西方為參照,中國如何在西方世界體系下重新崛起,趕超英美的傳統1.0版本,過渡到以“一帶一路”為起點,講述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為主的中國故事2.0新版本。

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符合中國自身的發展需求,在與世界的深度融合產生摩擦時期,中國需要從更高的視野、更寬的角度來進行對外傳播。哲學方法論告訴我們,當一個問題本身陷於困境無法解決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出一個更大的問題。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也符合世界輿論場的發展需求,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世界輿論也需要穩定性的力量。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還符合傳播全球化的范式轉換。傳統的國際傳播范式有兩大特點,即信息流動的單向性和信息資源的壟斷性,而全球傳播的互通性和公共空間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這些特征。在這種傳播范式中,無論是傳播主體、傳播手段、傳播內容還是傳播方式、傳播效果,都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但在這種變化中,全球化中的“國籍”特征依然十分明顯,商業化因素、政治化因素的干擾嚴重,需要中國的更多參與。

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看起來是一個口號問題,一個策略問題,一個報道范圍和報道角度的問題,但其實是一個形態和范式轉化的問題。向世界說明中國還是向世界說明世界,實際上表明不是我們想去適應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而是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20世紀杰出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曾經有一個“世界3”的理論,他認為有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知識世界等三個世界,而知識世界即“世界3”是聯系前二者的獨立存在的客觀橋梁。套用在新聞學上,我們同樣也面對三個世界,一個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世界,一個是新聞報道的語境世界,一個是人們心中的理想世界。其中新聞報道的世界意義重大,如何避免虛假和偏差、強制和誤導,是形成三個世界和諧統一的關鍵,這也是從報道中國轉向報道世界的意義所在。

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不僅要清醒地認識世界,還要提出與世界結合並引領世界的話語,找到與世界結合的方法。其中的關鍵轉換是“向世界說明世界”。要完成這種轉化,我們需要達成兩個適應,完成三個任務,避免一個誤區,實現一個目標。

我們所說的兩個適應,就是適應“新”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趨勢,適應數字化算法時代的全球化公共傳播的發展趨勢。所謂“新”全球化,就是在堅持全球化開放原則的同時,改造其中的不合理、不和諧的部分,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關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和訴求,而所謂的數字化算法時代的全球化公共傳播,就是增加對外傳播的技術投入和公共產品的產出。所謂三個任務,首先是傳播理念和內容的擴大與豐富。我們要用包容、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的理念觀察世界,在以我為主的同時也要轉換角度,積極回應世界關切,其中的關鍵在於“融通中外”。筆者曾經在較早的一篇文章中談到央視設立北美頻道時,提出過中國特色的對外傳播的4:3:3模式(即報道中國的內容佔40%,報道中外關系的內容佔30%,報道全球或國外本地事物的內容佔30%),也是內容擴大的一種嘗試。⑩ 傳播本身實際上是獲得認同的過程,是在事實認同、利益認同、價值認同的不同層次層層推進的過程,其中的最終境界是理念和價值的認同,當然

這也是最難做到的﹔其次是傳播渠道的創新與擴展。媒介即信息,說的是渠道和平台在傳播中的地位,當代的渠道競爭,是獲取受眾的能力有效性的體現,我們需要搭建世界性的平台和渠道,當前我們在世界性會議平台搭建方面已經取得了有效的進展,但是在媒體平台尤其是新媒體平台的搭建方面還不盡如人意﹔第三是“情景傳播”的研究和運用。所謂情景傳播是傳播內容、渠道、受眾與傳播環境的有效結合。當今的傳播,不僅是內容加渠道,而是包括了傳受關系、接受環境、信息性質、載體形式等多種因素。情景傳播是建立在媒介環境論、輿論場論、場域理論、融合傳播等理論基礎上的新傳播理論,研究由內外情景因素的互動和刺激所構成的、信息可以高頻有效溝通的、具有浸泡與感染特殊效能的傳播空間。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情景傳播正在取代傳統傳播方式成為傳播的新方式。總而言之,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公共性、權威性、導向性的傳統優勢,又要充分發揮新興媒體的媒介賦能、受眾本位、情緒傳播、精准推送等新特點。所謂避免誤區,就是避免在傳播中過度的自我聖化而引發知行不一的矛盾,吸取美國崛起時的教訓,在描述願景、消除疑慮的同時,合理管理受眾期待。而最終達到的目標,就是提供在當前新全球化版本中的中國新聞與公共輿論產品,“用中國特色的新聞影響世界”,從而形成世界輿論中帶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時間”。早在新中國建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曾經指出,“中國應該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融入世界的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的轉換期,也正是真正要達成這個目標的時期,對外傳播也要為這個目標服務。

我國的國際傳播,在研究理論中先后出現了國家形象研究、文化軟實力研究、一流媒體研究和話語權及話語體系研究幾個重要的領域,這也是中國特色新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報道中國到報道世界的轉向,正是這些研究合乎邏輯的發展,我們希望這種發展,能促使我們的對外傳播再上新台階。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