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后娱乐时代”引进节目本土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尹力

2016年02月24日14:55  来源:视听
 

摘要: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是一档引进自德国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真人秀节目,栏目组及策划团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本土化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中国本土国情和观众的需要,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本文对比分析了《最强大脑》中国版和德国原版的不同,以期为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最强大脑;本土化;改造

国家广电总局2011年出台《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文件,被大众称为“限娱令”。2013年,广电总局又向各大卫视下文,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个,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这被称为“加强版限娱令”。自此,电视综艺节目进入“后娱乐时代”。所谓“后娱乐时代”,是要求综艺娱乐节目所承担的文化责任应摆在其商品属性前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保持平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节目的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往往很难兼得。?面对这个难题,各大卫视各显神通,倒逼出《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一批掀起收视热潮的节目。尽管这些节目的具体定位不同,但都无一例外是引进了国外的节目版权。比如,《中国好声音》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分别引进自韩国的《I Am A Singer》和《Running Man》。

在众多引进节目当中,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源自德国的《Super Brain》,作为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真人秀节目,栏目组及策划团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本土化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中国本土国情和观众的需要。2014年第一季播出后创下2.74%的高收视率和10.42%的高收视份额?,成为年度综艺节目收视冠军。2015年1月第二季强势来袭,再度成为荧屏收视热点。中国版《最强大脑》也引起了海外电视台的兴趣,为我国电视节目反向输出、提高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表率。笔者对比分析《最强大脑》中国版和德国原版的不同,以期为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丰富节目人员构成,增设科学评审

《Super Brain》节目录制现场主要由主持人、参赛选手和观众组成。《Super Brain》的主持人是一位中年男子。在中国观众眼中,中年男性往往给人稳重的感觉,因此中国版在主持人的选择上延续了德国版的风格。《最强大脑》的主持人蒋昌建,今年50岁,曾是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最佳辩论员”、《杨澜访谈录》总策划,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副教授。《最强大脑》的口号是“让科学流行起来”,主打“科学”牌。蒋昌建虽非主持科班出身,但是他“学霸”的背景、丰富的阅历和儒雅的风度比许多专业的主持人更适合节目气质,深色西装搭配浅色衬衣颇具国际范的造型,睿智、有深度又不失激情的主持风格很快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

与《Super Brain》相比,《最强大脑》节目增设了科学评审,由科学判官、科学助教、固定观察员和X观察员共同组成。(见表1)担任科学判官的魏坤琳(Dr.魏)现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运动的。他负责对选手的现场表现进行评估,坚持“科学”是“评判的唯一标准”,在决定让选手淘汰或晋级前,他必须解释与选手技能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为什么打出这样的分数。科学助教的职责是辅助科学判官,比如第一季中周杰伦为选手设置音乐类考题,第二季中章泽天与Dr.魏共同担任《最强大脑》衍生节目《燃烧吧大脑》的主持人,分享选手台前幕后的故事,普及脑力开发的知识。由“3(固定)+X(每期邀请不同嘉宾)”组成的观察员团队负责向选手提问、检查道具并给出项目预判分。《最强大脑》的观察员团队可谓“星光璀璨”,不论是陶晶莹、孟非等固定观察员,还是李彦宏、金秀贤、范冰冰等X观察员,都为节目集聚了大量的粉丝观众。

观察员与选手、科学判官之间的互动也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比如第二季中来自四川的吕飞龙挑战用声音震碎玻璃杯,面对节目组准备的共振频率500多赫兹的高脚红酒杯,吕飞龙第一次隔空挑战没有成功,第二次挑战戴手套握住杯底,成功地将杯子“吼”碎。对于这个结果,观察员高晓松认为声音不可能震碎杯子,吕飞龙应该是使用了某种手法让杯子碎裂,与“大脑”无关。而科学评审魏坤琳认为:“完成这个挑战,本身跟大脑是绝对有关系的,第一步,要听杯子的共振频率是多少;第二步,需要持续地通过控制喉部的发声,这需要精细的肌肉控制,还需要持续发出相似频率的声音,且这个声压必须有一定的持续性。”评审们的针锋相对让现场的气氛陡然升温。节目播出后争议还延续到网络上,网友们纷纷爆出“技术帖”,从各个角度深度分析玻璃杯破裂的原因,有质疑也有崇拜。

二、改良节目晋级规则,引入超强“外脑”

《Super Brain》每期6名选手被分成3组参加挑战(项目不同),由现场250名大众评审投票决定每组谁能胜出。而《最强大脑》的评分规则要复杂得多。(见表2)

在正式挑战开始前,观察员通过与选手简单交流,为挑战项目打出一个难度分。可是观察员的预判断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常会出现“觉得不是很难”,但真正看到之后惊呼“太不可思议了”、“后悔给分低了”的情况。有些时候,观察员们打出高分的项目却在科学判官Dr.魏那里“遇冷”。比如第二季第三期有位选手挑战“七阶幻立方”,节目现场晶莹剔透的“水晶立方”道具一经亮相,立刻惊艳全场。项目要求在由343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大立方体中,随机确认1的初始位置,随后在各方格中一一填入数字,使得大立方体每行、每列、平面及空间对角线上数字相加之和全部等于1204。观察员们给出了11分的预判分。选手在较短时间内便将数字全部填入既定方格,之后节目组邀请了中国幻方协会的副主席进行验证,验算耗时长达三小时。孟非不禁感叹:“这个项目难度不仅体现在他运算很复杂,连验算都很复杂,真是非常夸张。”观众也纷纷为其喝彩,但Dr.魏却出人意料地打出3分的超低分,他解释说幻立方项目“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在七阶幻立方中,1在所有位置的解都是已知的,在该领域来说并不能算难,而且这个解还是有记忆的可能的;其次,幻立方也并不是随着阶数的增加而增加的,阶数越高难度可能还会小,质数阶级幻立方难度较弱,而偶数阶次的幻立方才更难。虽然计算量可能非常大,但都是有章可循的。感性的立场和科学的观点相互碰撞使得节目高潮迭起,看点十足。

从晋级规则来看,《最强大脑》选手能否成功晋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判官。因为三位观察员打出的0-5分预判分与科学判官打出的1-10分的难度系数分相乘超过80分才能晋级。若是科学判官打出的难度系数分过低,预判分打得多高都没用。这让人不禁质疑科学判官拥有的权利是否过大?如何才能保证他评分的科学性?事实上,《最强大脑》对《Super Brain》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于引入了“外脑”,不仅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教授滕卫平、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邢清和等在内的近二十位国内顶尖的来自心理认知、生物医学、运动控制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日本理化研脑研究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十位世界顶尖的业内专家,其中包括ring PET发明人、数次诺贝尔奖提名奖Zang-Hee Cho,以及世界精神健康组织主席Garen Staglin等。? 据江苏卫视副总监、项目部主任王培杰介绍,“专家并不是挂名,必须全程参与节目,从前期策划,到选人,到项目的确定,确定什么样的挑战项目,以及如何去评判,整个过程跟我们的团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非常投人。”④在《最强大脑》第二季第二期节目中,出现了一位挑战盲眼走迷宫的选手鲍橒,他所挑战的巨型户外“蜂巢迷宫”就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学院的科学团队设计的。专家团队为节目的科学性、专业性提供了保证。正是由于背后有如此强大的脑力支持,Dr.魏打分时才能底气十足。

三、原创中外脑力PK赛,拓展国际视野

《Super Brain》在选手晋级后,会开放报名渠道,接受观众对晋级选手的挑战。《最强大脑》沿袭了这一做法,并创造性地将胜出选手组成“中国战队”,推出中国与外国选手的脑力对抗赛,可以说是对原版节目的颠覆性改造。(见表3)为确保国际PK赛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又要兼顾节目的观赏性,栏目组可谓煞费苦心。一是采取让选手现场直接PK的方式,抛硬币决定挑战的先后顺序,最终以正确率高或用时短者获胜。二是采取选手国评审回避原则,每场邀请一个中立国的权威专家担任国际评审,比如中德、中日对抗赛的国际评审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脑研究院院长罗伯特·戴西蒙(Robert Desimone)教授担任。

两国参与对战的选手能力不一定完全相似,为了呈现脑力达人们“针尖对麦芒”的精彩刺激,挑战项目的制定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最强大脑》的制片人桑洁透露:“在项目设置时,我们还是以项目匹配为第一原则。因为我们是主场作战,所以遇到选手项目不匹配时,中国选手迁就外国选手。因此最终大家看到的个别PK项目,都选择了外国选手自己挑选的项目,我们找能力匹配的队员迎战。”⑤中外脑力对抗赛极大地拓展了节目的国际视野,也向中国观众非常生动地阐释了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如日本战队的“闪电算神童”9岁的小姑娘辻洼凛音,英国战队的“心算大师”罗伯特·方丹(Robert Fountain)、曾多次在世界性记忆锦标赛中夺取冠军的本·普利德摩尔(Ben Pridmore),都用他们绝对的实力证明了人类脑力的极致精彩。

四、接地气的环节设计,打造视听盛宴

从节目环节设计上看,《Super Brain》较为注重展现选手的特殊技能,有观众评价其更像是“怪人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展示,但却缺少对项目难度和科学性的评估和解释。《最强大脑》凭借其强大的幕后专家团队,从专业的角度对选手完成脑力挑战的原理进行了解析,以通俗的语言向公众介绍了科学知识。《Super Brain》强调竞技元素,最终获胜者有25000欧元的高额奖金。《最强大脑》成功晋级的选手能可获得荣誉勋章一枚,向晋级者发出挑战的选手争夺的是加入中国战队,取得与国外的脑力精英们对战的资格。在国际赛中,中国选手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所表现出来的团进奋进,为国家荣誉拼搏的精神符合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相较德国版物质奖励的诱人,《最强大脑》更强调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愉悦感还通过节目传达给广大电视观众,产生了更多的正能量。

此外,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节目设置了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挑战项目,例如盲眼填字、辨识川剧脸谱、铜人茶馆找不同等。栏目还将综艺娱乐节目的呈现方式巧妙地融入节目中。首先是在介绍选手的短片中突出故事性,譬如第一季中被誉为“中国雨人”的周玮,编导将村民对他的两极评价与电影《雨人》的片段交叉剪辑,没有出现一个周玮的镜头,使得周玮的出场充满悬念。其次是不惜重金打造炫丽的舞台道具,比起第一季《最强大脑》让人目不暇接的魔方墙、斑点狗、激光隧道等,第二季的道具又大幅度的升级,从室内拓展到户外,3D版《清明上河图》、200个手雷组成的拆弹墙、30个单个造价近万元的3D打印头骨、占地900平方米的巨型蜂巢迷宫……强大的道具把选手激烈的脑力运动外化展现出来,极大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被誉为“中国电视有史以来使用道具量最大、最多、最好的一次”。⑥

作为一档引进节目,《最强大脑》本土化改造的成功无疑对我国电视节目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照搬、模仿当红节目,从短期来看确实是省心省力收视率又有保障。但从长远来看,节目的发展后劲不足,国外的节目创意也容易“水土不服”,回顾国内的电视圈,不乏“昙花一现”的例子。电视节目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团队组建到策划流程、从外脑运用到节目制作,环环相扣。《最强大脑》作为一档“后娱乐时代”的科技类真人秀节目,不仅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更重要的是为如何更好地借助“拿来主义”服务本国观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注释:

① 纪楠.“后娱乐”时代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为例[J].青年记者,2014(8):80.

② 新华网.《最强大脑》收视率2.74%创新高 观众期待第二季[OL].http://ent.jschina.com.cn/system/2014/04/01/020675474.shtml,2014-04-01.

③ 刘丽琴,王振国.脑力节目可以娱乐但别低俗 00后高智商令人震惊[N].广州日报,2014-01-10(B1).

④ 杨雯.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引领电视人文时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3-11.

⑤ 蒋芳.国际脑力PK“科学性”几何?[N].新华每日电讯,2014-03-31(5).

⑥ 何映宇.寻找全球最强大脑[N].新民周刊,2014-04-07.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推荐阅读

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