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媒体时代的自我表露
在SNS和社交网络流行的今天,线上的自我塑造功能被增强,在虚拟的世界里塑造出观念的“镜子”也显得更加多元化且不确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前在传统媒体上几乎不可能对一个普通个体进行过于私人化的自我表露,但是新媒体和信息时代的技术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了麦克风,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可以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网络传播的另一大特点是活跃且多方面。自媒体将原有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融为一体,在总体上呈现出散布的网状结构。而且突破了原来一对一的传播方式,增加了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比如,在网络上,一个愿意进行自我表露的个人,他可能只是想针对一定人群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自我表露,但因为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网络社群的兴起,从理论上来说,一则上网的信息可以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自我表露的可到达性被大大扩大。
自我表露在自媒体时代,也被很多人当做是形象管理和危机处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自我表露的范围扩大,所以,过去仅限于针对小范围群体和比较亲近的首属群体的自我表露在一定意义上,走向了传播的泛化,甚至可能面对完全的陌生人。陌生人在见面之前,可能会选择互相查看自媒体上的信息,以期获得第一印象。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隐私管理。自我表露在概念原来仅限于“真诚想法”,但是在提出概念的年代,自媒体还未出现,Web2.0的效用没有被考虑入内。如今,网络这个平台从根本结构上颠覆了原有的平台,所以也对自我表露的方式和概念直接冲击。
3、人人网和自我表露
人人网是由千橡集团将旗下著名的校内网更名而来。2009年8月4日,著名的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代表着“社会上所有人都可以来到这里”,从而跨出了校园内部这个范围。在其巅峰时代,拥有近亿名用户。[ “校内”走红大学校园容易寻找老友、没有广告及陌生人骚扰等优点备受高校学生欢迎.http://epaper.oeeee.com/E/html/2008-05/15/content_467623.htm南都网,2008-5-15 ,引用日期2012-10-26]
人人网是一个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网站的用意在于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但是,其核心用户仍针对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可以说,对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使用人人网进行自我表露是几大选择之一。
在SNS媒体还没走红的时代,校园BBS曾经对大学生的自我表露产生过重要影响。曾有学者以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BBS为例,系统分析了校园BBS对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形式和结果上的影响[ 张军芳. BBS使用目的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影响——以“日月光华”为例.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年. 第9卷第3期];在微博产生之后,也产生了不少以微博为平台的自我表露研究。本文因为针对大学生,所以选择人人网进行分析平台。
二、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着重描绘现今大学生进行自我表露时的基本特征。文章拟从人人网状态的数量、形式、倾向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归纳总结出大学学生通过人人网状态进行自我表露的特点。
内容分析方法为,进入人人网的网页,随即抽取于2009、2010、2011、2012年入学在人人网注册的学生,注册显示的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将其在人人网上发布的信息全部拷贝,并使用ROST语义分析软件进行逐字逐句地对照分析。选取的时间是一个构造周的时间,即2012年10月15日(周一)、2012年10月23日(周二)、2012年10月10日(周三)、2012年10月25日(周四)、2012年10月19日(周五)、2012年10月20日(周六)和2012年10月14日(周日)。
抽样方法:分层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首先,在人人网好友搜索界面上分别搜索2009、2010、2011、2012年入学的学生,每一页呈现出十条搜索结果,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一名学生,之后每间隔一定数量继续抽样,这样分别得到每个年级各25个样本。如果抽得的学生有设置访问权限,且无法加为好友,则用滚雪球式抽样,即在加好友成功的群体之中,利用好友推荐的方式,补取其他可以拿来研究的人员。这样最终一共保证四个年级共100名学生在一个构造周内的全部个人表露内容被编码并分析。
将每个人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所发布的一切信息作为研究样本,分别记录下完整信息,包括主体的姓名、性别、年级、院系等基本信息,和发布信息的状态、图片、日志等表露信息,和每条状态的回复内容和交互方式。将信息进行内容分析、编码。具体的编码内容在结论部分详细展现。
2、访谈法
针对研究最想要探讨的问题——即在自媒体时代,原来界定“自我表露”的三大块内容——主体性、个人性和真诚性是否还继续存在进行了访谈。针对第一部分的数据粗略统计和研究,选择了20名在自我表露比较频繁且有特点的同学,对他们进行简短访谈,主要询问他们在进行自我表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呈现出的自我表露内容和心理预期的异同和分析现实状态和网络状态之间的联系。具体的访谈提纲在结论部分详细展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