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表露的个人性明显,且男女差别较大
表6、不同性别在进行自我表露时的平台选择
在自我表露的概念里,“个人性”(即主体分享的是个人的私人事务和想法)在人人网上得到了继续沿用,而且不同方式也加强了不同自我表露的交叉互行。但是,这其中男女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展现出两个性别在自我表露和“镜中我”社会期望值上的不同。
表6显示,男性使用自我表露的首选方式是通过发送人人状态,在上面披露关于自身的个人的信息和想法;但女性在使用状态的同时,也同等程度上依赖照片,而且使用照片进行自我表露得到的回复数(平均每条得到28.5条评论)大大多于使用状态获得的评论(19.5条)。这种“自拍现象”与互联网时代的“读图心理”不谋而合。青年男女、特别是青年女性,在“镜中我”中把“外貌”一栏视作不可或缺的表露部分,所以用照片进行自我表露成为了一种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男女的差异化使用方法体现出了青年男女在对“镜中我”的认知差异——男性更喜欢发表观点,试图营造“知识渊博、成熟理性”的镜中我状态;而女性更喜欢塑造“美丽可爱、内外兼修”的形象特征。
此外,女性也比男性明显写的日志更多,男性更倾向于用相对简短的语言,对已经存在的内容进行分享来进行自我表露,更体现出了“惜字如金”的特征。
(三)自我表露的真诚性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挑战
表7、不同年级在“是否发布不真诚信息”一问题上的作答情况
在访谈里,一项重要问题即询问受访对象是否发布过不真诚,以及发布的频率(从未、偶尔、经常、其他),其中,回答“不愿意作答”、“没有印象”等等被归入了“其他”一栏。在操作定义上,将不真诚信息定义为“非自己真实想法,或者非自己想要明确表达的态度等”。
表7数据显示,不同年级的差别不大,总体而言,从未发布过不真诚信息的,只占全部受访人数的15%。也就是说,在人人网这个以“真实”标榜的社交媒体上,大部分关于自我表露的信息并不完全真实和真诚。
在访谈的后续询问中,80%的受访者表示目的是为了构造自己心中理想的个人形象或者避免可能造成的冲突——比如,受访者A称,自己从没去过普吉岛旅游,但是有一个暑假看着其他小伙伴们都在出游,自己就转发了普吉岛的照片,并将照片处理成自己亲历过那里一样;受访者B称,自己并不觉得学校职业发展部的一个讲座有趣,但是因为加了其他老师和同学,所以违心夸赞部门的讲座非常有意思;受访者C称,自己很厌烦另外一个经常发状态的同学,但是不敢拉黑,反而为了维持表面的好友关系去给对方点赞;受访者D称,自己有一天过得很不开心,有一些糟糕的想法,但是在别人询问她心情的时候,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
在大部分访谈者的回复中可以看到不真诚信息的产生缘由。比如,普遍认为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留存性是他们在自我表露过程中被迫不真诚的首因。虽然人人网有好友权限的限制,但是在所有的好友中并没有等级区分的设置,所以,一条状态原则上是面向了所有好友公布,这样造成了信息接收方和发送方的认知不均等;其次,人人媒体的状态可查也让本来是稍纵即逝的情绪留存了更久的时间和空间,在微观上真实却未必在宏观上真实。
总体而言,数据表明,网络时代自我表露的条数从数量上比之从前更多、且可到达的范围更广;但是从质量上来说,其真诚性得到了极大的挑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