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生自我表露现状和变迁

——以人人网大学生状态为例

倪玮

2012年11月06日16:35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中国人民大学倪玮同学的论文《大学生自我表露——以“人人网”状态为例》获得三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中文摘要:

自我表露的概念从提出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更是传播学概念,在人际交往和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在SNS自媒体流行的今天,自我表露的概念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在“人人网”上用户状态的内容、形式、回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倾向于在自我表露时有意建构个人形象。结果直接挑战了自我表露原概念中的“真诚性”原则。网络自我表露的新特点应当引起社交网络的人际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自我表露;真诚性;人人网;自我形象

一、概念梳理

1、自我表露概念的提出和传播学意义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起源被更多认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向其他人传播个人信息、思想与情感的过程,尤指在人际交往中[ Qian, H,R.S. Craig. Anonymity and self-disclosure on weblogs [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7, (4).]。

“自我表露”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西德尼·朱德拉(Sidney Jourard)提出。虽然朱德拉提出这一概念的具体历史并不可考,但可以想象他提出概念的原因与其专业习得直接相关。后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辨析“自我”这一概念的层次与内涵时,指出“自我”中包涵着社会自我之义,是指一个人自他的同伴处获得的认知。所以,社会自我的存在不仅是由于我们爱交际,喜欢出现在别人的面前,还是出于一种天性,希望自己能被同类恰当地注意到。[ William, J. Psychology[M]. Fawcett Publication, 1963, 168页]

自我表露被朱德拉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蒋索、邹泓、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14-123.] 需要注意,这个概念在网络传播风行的今天不一定完全适用。其基本框架在于,“主体性”(即需要主体主动告知关于自己的信息)、“个人性”(即主体分享的是个人的私人事务和想法)和“真诚性”(即在多大的范围内自我表露的信息是真实、真诚的)。而本研究也将从以下三个维度仔细剖析,从数据着手,分析这个概念在多大范围内仍然有效。

从自我表露的概念的提出和深化,有一种由个人层面进展到社会发展层面的不断深化过程。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所言,人在生理生存的需求基础上,更增添了“社会交往”和“得到尊重”的需求,这些高层次的需求就能在自我表露中得到满足。因为适当的自我表露不仅仅是一个表露自己的过程,更表现出了与他人互动、和渴求被社会认可、理解的态度。

所以,自我表露在传播学的意义上也得到了其他理论的支持。比如,从“镜中我”的概念出发,就可以延续看到自我表露从人际传播到组织传播多个层面上的应用。

“镜中我”的概念是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在其1902年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首次提到的。他是这样阐述的:“自我的意识来自于别人的意见,来自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的社会自我就叫做‘镜中我’,或者叫‘折射的自我’。”[ Cooley,Charles H.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 1902. Confer pp. 183-184 for first use of the term "looking-glass self".] 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整个社会得以黏结为整体的重要纽带。[ 陈力丹、闫伊默. 传播学纲要.[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

所以,库利认为的“镜中我”形成有三个阶段:一,我们所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二,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判断,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刘易斯·A·科瑟著.石人译. 社会学思想名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7.]

类似的,在自我表露的过程中,也经过了类似的三个阶段:一,我们感觉到自己的一种表露欲望,并预判自己希望得到的一种来自他人的回应;二,我们根据自己的表露欲望和可能得到的回应一致与否做出判断,综合评判自己想要表露的内容;三,我们进行自我表露并与他人的回应进行互动。

自我表露的效果也随着使用媒介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库利在研究“镜中我”之后,认为个人的“镜中我”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越准确。[ 查尔斯·霍顿·库利. 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0] 库利和提出自我表露概念的朱德拉一样,对这个概念赋予了积极的含义,觉得表露越多越有利于认识自己和与别人互动。但是,有学者认为自我表露也有着其负面效用。比如,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角力造成了大学生孤独感和应对社会方式的嬗变[ 李董平、王才廉等六人. 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年. 第21卷. 第11期. 第747页];或者,大学生在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世故性的因素[ 蔡文娟、耿耀国等四人. 大学生世故性、自我表露和知识共享的关系.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 第20卷. 第7期. 第1098页];甚至,有可能走向大学生网络成瘾[ 平凡、周宗奎、潘清泉.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年. 第19卷. 第1期. 第75页]。

总体而言,自我表露的欲望、产生和这过程中产生的内容和结果,都主要源于个人表达自我的需要和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的需要,而这其中的利弊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围绕着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所以,这个题目在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很值得深究。

分享到:
(责编:李晓越、赵光霞)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