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互动情况研究--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厦门大学

政务微博互动情况研究

——“人民网政务微博一周精选TOP10”的个案分析

张楠、艾民伟

2012年11月06日17:07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厦门大学张楠、艾民伟同学的论文《政务微博互动情况研究——“人民网政务微博一周精选TOP10”的个案分析》获得一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本文以“人民网政务微博一周精选TOP10”中每周10条政务微博为研究对象,对90条政务微博及其评论进行互动情况研究。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互动双方地域存在关联,本地互动特征较为明显;网民和政务机构是互动的积极参与者,公安部门最为活跃;下级政务机构对上级政务微博更为关注,同类部门之间更易发生互动;微博内容贴近民生,但多为通知、告知、提示等单向信息,问政互动所占比例较小。

【关键词】  政务微博;互动; 内容分析

Post, Pass and Pose: How Interactions Act in Official Micro-blogs of People’s Network

Zhang Nan1  Ai Minwei2

(1. 08, Journalism, Undergraduate, 18705925561; 2. 08, Journalism, Undergraduate, 18750266556)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interactions in the weekly top ten micro-blogs of People’s Network. In the sample, interactions are easily made when micro-bloggers are in the same area or from the same government system. Among bureaus, branches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actively in micro-blog. Micro-blogs selected distribute plenty of practical civil service messages but they are mostly mono-channel and lack of interactions.

Key words: official micro-blog, interactions, content analysis

一、 导言

随着中国互联网以微博、SNS 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舆论开始以大众传播为主导向人际传播为主导的格局转变。微博尤其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曝光和公共舆论产生的前沿阵地。网民利用多种方式挖掘事实,首先在微博上形成舆论,并带动传统媒体的参与,以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这吸引了诸多社会名人、媒体记者和政务机构的参与,虚拟社区公共舆论场进一步扩大,并且常常给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造成舆情应对压力。

微博这一新兴互联网平台出现后,很多政府机构和官员也参与其中,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这便形成了政务微博。政务微博不仅充当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工具,通常还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化解中具有关键的作用,也是民众参政议政的新途径。当然,政务微博的这些功能还值得不断地完善与改进,本文着眼于政务微博的互动层面,选取“人民网政务微博一周精选TOP10”中连续9周的政务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基本要素出发,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90条政务微博及其325条评论进行研究,探讨当下政务微博互动双方的地域特征、身份构成特征,以及互动内容特征。

二、 文献综述

(一)政务微博的含义

政务微博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开设的主要用于倾听人民心声、诉求,传达党和政府声音、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和事件的微博[1],即通过微博进行百姓声音的“上传”和政策的“下达”。政务微博通过零距离透明的沟通方式,实现了政府和社会沟通的方式由“俯视”到“平视”的转变,同时也倒逼政府部门行政流程的再造——传统的办事流程主要是群众围着政府部门转,现在则需要按照群众的需求重新设置办事链条[2]

政务微博的定义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政务微博通常被认为是各级政府、政府部门及某些公职领导和人员在微博上经过认证后,通过特定方式向广大博友发布有关政府信息,与博友之间进行在线交流沟通并及时予以回复处置的新兴信息媒体[3]。政务微博大致可分为两类:机构微博、官员微博。前者指以部门名义开设的微博,后者指以个人名义开设的微博,以官员为主,也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本文所分析的政务微博即包括机构微博和官员微博。

(二)政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及特征

2009年11月21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务微博——“微博云南”,以回应昆明市螺蛳湾市场因拆迁问题发生的上千商户集体上街堵路事件;2010年2月1日,人民网正式公测推出人民微博,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推出的第一家微博,吸引了业内外的众多关注[3];2011年政务微博获得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为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18203个[5],从2010年底的数千家政务微博到2011年底的五万多家,2011年成为我国政务微博高速发展的第一年,这一年也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6]。在2011、2012年的两会上,政务微博成为代表和委员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传播主体具有地域、级别和部门分布差异。政务微博的传播主体即政府各部门及其官员。在地域上,政务微博已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但与所在地经济、政治等综合发展情况有密切联系。华东、华南、华北等区域政务微博开通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省份的政务微博开通情况在全国居前列;在级别分布上,大致呈现“金字塔”状,县处级以下政务微博规模最大,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政务微博依次减少;在部门分布上,公安、旅游、宣传、交通、司法、团委等政府职能部门优势明显。

第二,传播的内容既包括政府指令性、解释性信息,又包括以互动和便民为主旨的惠民性信息,重视民生;语言的使用趋于网络化、亲民化,如发布“淘宝体”“凡客体”的公告,但也有批评指出政务微博出现了过分依赖网络用语而导致用词不当的现象,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公信力[7]

第三,传播媒介具有易于互动和裂变传播特征。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通过粉丝进行裂变式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8]。微博的“@”功能、“评论”“回复”和“私信”功能使得百姓与政府对话更加便捷,易于双方互动。但是,现阶段政务微博发展尚未成熟,如一些政府部门关闭博友评论功能、对博友提问建议置之不理,致使政务微博与博友互动性不强[3]

第四,政务微博的接收者为其粉丝。按照粉丝身份的不同,可分为个人(普通网民、意见领袖)和机构(政务机关、媒体和其他社会团体)。

第五,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与执政者对政务微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粉丝的范围、粉丝的影响力、粉丝的认可度密切相关[9]

(三)政务微博互动

政务微博包括部门机构微博和“官员”个人微博两种。这两种微博都有与公民微博进行互动的行为。李晓方[10]认为其互动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角色定位方面,“官”徽博主要充当着“沉默发言人”的角色。“官”微博在“关注”和“发言”方面运用较少,微博互动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官”微博的这种使用方式使其变成了简单的信息公开的工具。

第二,不同主体类型的“官”微博,其活跃程度不同。作为“官员”的个人其微博表现相对活跃,而机构则比较沉默。

第三,微博交流层:“官”微博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转发为主,更新速度慢。总体上讲,“官”微博更新速度较慢且原创数目相对较少,多是转发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而那些为数不多的“原创微博”却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评论。

第四,就议题内容而言, 新闻及其评论占据“官微博”内容的主体。作为连接官民互动的关键点,如果议题内容不当,如官员微博过多涉及工作细节等,可能会引发泄密及其他类型的公众舆论事件,这也是“官微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无论是作为“机构”的“官”微博,还是作为“个体”的“官”微博,其微博内容均以“新闻及其评论”为主。同时,“便民提示”和个人的生活记录分别在“机构”和“官员”微博中占有一定位置。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传播学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人民网政务微博一周精选TOP10”的90条政务微博发布者的地域、级别、部门特征,政务微博的内容特征和互动粉丝的地域、身份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描述分析和统计分析探索政务微博互动双方的特征。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人民网政务微博一周精选TOP10”是人民网选出的一周内最受关注、最具价值的10条政务微博,本研究以每周的10条微博为研究对象,从网页所能够显示的4月9日到抽样截止日6月11日共9周,总计90条微博,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单位为政务微博后每条独立的评论。

(二)变量操作化

本研究从传播的基本要素出发,分析互动双方特征、传播内容特征,建构以下三个基本类目(见表一)。

1、政务微博发布者特征:

包括发布者的地域、级别、部门。参照《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11]和《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将地域、级别、部门分别编码。

2、政务微博的内容特征:

按照微博内容的类别进行编码,分为宣传报道、政务讯息、民生服务、问政互动四类。

3、互动粉丝特征:

包括地域、身份(政务机关、政务人员、网民、媒体、其他)。如果是政务机关或政务人员,按照第一类目的标准对其级别和部门继续进行编码。

另外,政务微博所收到的转发和评论数量可用以衡量互动的基本情况。

(三)编码

本研究由两名研究者完成了整个编码过程。在正式编码前,两名研究者进行了多次沟通,统一分类标准。编码完成后,在整个样本中随机抽取了30条政务微博及其评论,请其中一位研究者独立编码,使用Krippendorf Alpha进行信度检验,测得信度均值为95.6%,达到了绝大多数内容分析的要求,研究得以继续进行。


   

四、 数据分析

(一)关键变量的描述统计

1、政务微博发布机构特征

(1)地域特征

在90条政务微博中,发布地域共涉及21个省市。北京、辽宁、河北三个省市发布的微博数量最多,相比于新浪政务微博发展报告中对发布地域前20的排名,广东、北京、江苏、河北、四川、江西、安徽变化不大,辽宁、湖北、河南、云南在人民微博中的排名有较大提升(见图一)。从图中可知,北京及周边省市如辽宁、河北在4月到6月期间发布的政务微博较频繁,一些中西部地区,如湖北、河南、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广西的政务微博也被列入一周TOP10,具有一定影响力。

 

图一  人民政务微博发布地域情况

 

(2)行政级别特征

由图二可知,省级机关及所属机构发布政务微博数量最多,县级机关及所属机构发布数量最少。由于本研究的样本是人民网按照受关注度和价值大小选出的政务微博“TOP10”,故统计结果与新浪政务微博以全部政务微博为研究对象的县处级、地市级、省级、中央级的名次排序有所不同。行政级别将在本章第二部分进行深入分析。

 

图二  人民政务微博行政级别分布

 

(3)部门特征

如图三所示,在90个样本中,31条政务微博由各级政府发布,25条由公安部门发布,占据了全部样本的一半以上。与新浪政务微博的研究显示一致,政府和公安部门仍是发布政务微博的主要力量。

研究发现,在“人民网政务微博一周精选TOP10”中,北京及周边省市发布情况较为活跃,一些中西部地区如河南、湖北、四川、江西、云南地区的政务机构也重视对微博的运用;省级机关发布的政务微博占一半以上,主要发布部门依旧是公安部门和政府部门。

 

图三  人民政务微博发布部门情况

 

2、政务微博的内容特征

从发布的内容上看,宣传报道的比重最大,多为播报当地或外地的时事新闻;其次为政务讯息,如履行本部门职能、对相关办事程序的介绍,对本部门活动信息的公开;民生服务部分也占了较大比重,如五一旅游期间对防暑、安全的提示,以及高考期间的对考生家长的建议,体现着政务微博更贴近群众生活的发展趋向;但在问政互动方面政务微博并没有体现明显优势,政务微博的内容更体现为告知、通知、提示等单向的“为民服务”,而在搜集民意、征求民众意见等深入互动方面尚未得到很好利用(见图四)。

 

图四  人民政务微博内容分类

 

3、互动粉丝特征

90条政务微博共有325条评论和11条政务机关对评论的回复。11条回复分别由“河北省公安厅”(4条)、“平安襄平”(1条)、“甘肃发布”(1条)、“河北共青团宣传部”(5条)做出。以下对互动粉丝的地域和身份特征进行分析。

(1)地域特征

与政务微博发布的地域相比,互动粉丝的地域分布更加广泛(见图五)。虽然在政务微博发布地域的排序中天津、安徽和福建的名次较为靠后,但三地粉丝的互动情况十分活跃。北京、辽宁、河南、广东、四川既是政务微博发布频繁的地区,又是互动活跃地区。宁夏、新疆、海南三个省市虽然没有政务微博发布,但是三地粉丝也参与了互动,反映了微博传播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八个地域既处于政务微博发布最多的前十位,又处于粉丝评论数量最多的前十位,可见,粉丝的互动与政务微博的发布积极性存在一定关联;贵州、云南、甘肃在政务微博的发布上排名较为靠前,但是粉丝互动方面并不活跃,据我国第29次互联网使用调查报告(2012年1月)显示,三地的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粉丝互动与互联网普及率也存在着相关性。

 

图五 互动粉丝地域分布

 

另外,地域接近性对互动也存在着一定影响。在90条政务微博所接收到的325条评论中,共有112条评论是来源于本地网民,213条来自外地网民,本地互动占据了三分之一强。以“甘肃发布”为例,在其微博收到的25条评论中,13条来自本地网民和其他政务机构的评论,达到了一半以上。

(2)身份特征

在统计样本中,微博评论大部分是网友和政务机构发表的,有效百分比分别达到62.5%和32.3%。相比之下,媒体、政务人员、其它组织的评论则很少了,可见公民借助于新媒体与政府互动的意愿很高,他们利用微博获得信息、监督政府施政,而官员则很少对当前政府的各种行为发表个人意见。

32.3%发表评论的政务机构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基层政府,特别是地县两级,所占比例分别为48.1%,37.0%。中央级政府部门发出的评论则是最少的。参与政务微博互动的政府部门多来自基层,高层政府部门的活跃程度很低。

横向来看,参与政务微博互动的政府部门多是公安系统,所占样本比重高达67.6%。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也曾指出,公安系统是当前中国政务微博分布最多的政府部门。

因此,互动粉丝在地域上分布较为广泛,政务微博的互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限制,但本地互动仍占据着重要比重;值得注意的是,互动地域与政务微博的活跃度和互联网普及率存在着一定关联;网民和政务机构是与政务微博互动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地市级行政机关、公安部门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活跃。

(二)变量的统计分析

在对互动双方进行描述统计时发现,政务微博发布机构的级别可能影响着互动的效果;政务微博发布者所在部门可能影响着与之互动的政务机关的部门。由于互动性在微博中直接体现为粉丝对其进行了多少次转发和评论,转发数量和评论数量之和将作为定距变量在研究中检验。

1、 发布机构级别与互动性的方差分析

将政务微博发布机构的级别与转发评论的数量进行方差分析,从总体看,两者差异度并不大(p=0.347,见表二);但从均值上可发现,地市级和县级所属机构的微博引发的互动量小于中央级和省级所属机构。

在上文第一部分对互动粉丝级别的描述分析中已发现,对政务微博转发和评论的往往是地市级和县级行政机构,而发布机构又以中央级、省级吸引较大互动量,从中可见政务微博的互动更可能是单向的、下级更加关注上级动态。

2、 发布机构与互动机构所处部门的交叉分析

对发布机构与互动机构交叉分析发现,互动双方的部门类别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即政务微博发布者所在的部门很可能与评论者所在的部门相同。表三显示了二者的的交叉分析结果。

由于利益具有某种相关性,评论机构往往趋向于对同类部门的政务微博进行转发和评论。公安部门作为较为活跃的互动参与者,其转发或评论主要是针对同行的政务微博;对其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是“转发微博”的词语而缺少拥有实质内容的评论,因此“互动”更倾向于帮助同行进行信息扩散。

五、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人民网政务微博的发布者特征、互动粉丝特征、发布内容进行了描述分析,同时探讨了政务微博发布机构的行政级别、所属机构对互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务微博互动具有以下特征:

在政务微博发布机构的地域分布上,北京及周边省市较为活跃,一些中西部地区的政务微博也受到关注;发布数量与机构级别存在一定关联,县级机构与其它三级政府机构差距较大;公安系统和政府部门是微博的主要发布部门。

在政务微博的内容上,体现为告知、通知、提示等单向的“为民服务”,而在搜集民意、征求民众意见等深层互动方面尚未得到很好利用。除了宣传报道和政务公开,贴近群众生活的民生信息占据较大比重,但微博问政、意见搜集等直接互动的内容较少。

在互动粉丝的地域分布上,本地互动占三分之一,同时政务微博发布机构的积极性和互联网普及程度也影响着互动粉丝的地域分布;网民和政务机构是互动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基层行政机关、公安部门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活跃。

发布机构的级别对互动存在一定影响但是并不显著,省级和中央级政务微博更易引起与下级机关的互动,互动呈现出下级主动关注上级的特点。互动部门之间存在同质性,政务机构更倾向于关注同类部门发布的信息、与同类部门进行互动。

研究表明,政务微博互动更多表现为单向互动,在样本325条微博评论中只有11条是博主对评论的回复;微博内容也多是通知、告知的单向流动信息。行政级别和部门类别在互动中体现出一定特征,基层行政机构是与上级政务微博互动的主要参与者,且多在同类部门中进行互动。由此可发现政务微博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下级行政机构对上级政务信息的转发与评论。政务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了解民意的重要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微博在与民互动、促进上下沟通方面的作用,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窦宝国:《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武汉学刊》,2012年第1期,12页.

[2]俞进:《微博推动了善治社会的建设》[Z],2011政务微博年度高峰论坛,北京,2011年12月12日.

[3]邓勇:《政务微博现象之行政学解读及其行政规制探析》[Z],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北京,2011年11月14日.

[4]张志安,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1年6月,26页.

[5]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R],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2月.

[6]陈彤,2011政务微博年度高峰论坛致辞,北京,2011年12月12日.

[7韩娜:《传播学视角下政务微博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2期,20页.

[8]邓遂:《微博问政热潮的冷思考——当前政务微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传播》,2011年第8期,36页.

[9]胥柳曼:《公共空间背景下的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12月,34页.

[10]李小方:《以微博为媒介的官民互动特点分析——以新浪政务微博为例》[J],《电子政务》,2011年第9期,62页.

[11]数据来源于《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1年12月.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晓越、赵光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