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话题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作用研究--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厦门大学

微博话题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作用研究

——以“人民微博”为例

张莎莎

2012年11月06日17:08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厦门大学张莎莎同学的论文《微博话题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作用研究——以“人民微博”为例》获得二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微博的出现,尤其是微博话题功能的上线,为我国公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公共领域,使公民拥有更为广阔的舆论空间,在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第二章叙述国内微博的发展、功能以及影响力。第三章解读公民社会,厘清公民社会、公民、公共领域的概念。第四章、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第四章以人民微博为例,一方面评述人民微博话题的平等性、交互性、简单便捷、草根性对公民社会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指出人民微博话题的“#话题#”形式、与强国论坛连接、反议程设置深化了公民社会发展程度。即便如此,人民微博话题在构建公民社会中还是存有很多的不足。第五章认为人民微博应持续实行匿名制、建立微话题首页、精选话题评论置顶、突出强国论坛的作用、加强人民微博的宣传、加强政策支持、政府进行正确引导。最后第六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人民微博;公民社会;建构作用

第一章 绪论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已让我们的世界进入到web2.0时期。在web2.0理念的倡导下,一种新的博客网站在美国诞生。它就是由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策划并主持上线的微博客“Twitter”,被认为“web2.0时代的又一创造”。 Twitter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少于140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我国出现了微博热,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微博产品。人民网自主研发的“人民微博”也于2010年2月1日正式公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微博用户数量的增长。根据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由2010年的6311万猛增至2.5亿,增长率达到296%,接近网民数量的一半。

微博的魅力在于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表达看法、传递信息,更可以就某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讨论结果甚至影响公共决策。以“人民微博”为例,“机构版”、“媒体版”、“人物版”等特色栏目搭建了用户与政府、媒体的沟通桥梁,用户更可以直接联系强国论坛,就热点话题发表言论。从两会微博问政到女子7月遭引产之争,微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表达看法、参与公共事务、维护自身利益,这无疑有利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 而对“公民社会”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多是从宏观角度入手,主要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公民社会发展现状与前景,也有少部分学者对网络舆论、时评报道、新闻传播与公民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依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是讯息,任何一种网络互动行为的产生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一场传播的革命,它都影响或改变着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方式。微博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应用模式,它的话题功能将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产生何种影响?这一研究不仅在国内寥寥无几,更可以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提供努力的方向。

第二章 微博---互联网传播新载体

最先出现的微博网站 “Twitter”,本义是用来形容鸟的叽叽喳喳声,也可以用来形容人说话议论时的声音。这一命名形象地反应了微博的功能。Twitter原先只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通过Twitter网站可以凭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随时表达自己的心情、传递感兴趣的信息、展开问题讨论、了解他人的动态,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叽叽喳喳地形成互动。2007年,国内叽歪、饭否、腾讯滔滔、嘀咕网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第一代微博网站的诞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微博网站在我国发展地并不顺利。直到2009年新浪微博、搜狐微博、人民网微博、网易微博的相继开通,微博在我国才真正发力。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传播载体,它的功能在博客、RSS、其他SNS网站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以人民微博为例,用户可以实名登录,也可以匿名注册,拥有一个账号之后便可以实现多种功能。①发布、转发、收藏、评论信息,即时更新。3G网络的到来,移动设备的普及,使用户可以轻松通过微博手机客户端、微博手机版网页、IPAD以及PC机随时随地使用微博,满足了生活碎片化需求。而且微博字数少于140,令使用时间大大缩短,所发信息内容随意,可以实现快速更新。②选择“关注”与“粉丝”。微博可以通过“关注”功能follow自己感兴趣的人,这些人的信息出现在用户的主页上;通过“粉丝”功能,用户实现了被follow,自己的信息将出现在粉丝的主页上。③“标签”与“群”的功能。用户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给自己贴上标签,通过标签自己建立或直接加入“微博群”,在群内共同讨论话题和分享内容。这一功能较之前的互联网形式大大增加了用户之间的黏度。④小#号,大话题。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可以通过“#信息主题#”形式实现话题的发起与参与,这是本文认为微博最具创新与社会意义的应用功能,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话题功能的上线,使用户可以在同一网络空间内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表达与讨论、了解事态变化,而用户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又往往处在社会事件、自身权利维护、民生社稷的范围内,这便实现了话题功能的社会功用,令微博具有了“公民社会”建构作用,实现了微博在社会生活中不一样的意义。再借助微博的其他功用,话题功能相对于BBS论坛等形式,在用户数量、用户使用率、用户活跃度等方面更胜一筹。

微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它影响着数以千万的网民。2010年2月21日,人民网技术升级带来了一个小小的乌龙事件,而就是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微博的力量。21日,一个名为“国家主席胡锦涛”的ID出现在人民微博,随之引来网友蜂拥而至,粉丝以每小时1000人的速度增长,最终在短短24小时内影响了两千万人,微博的力量可见一斑。微博的影响力还表现在每天都能够聚集过万的网友对新的社会热点话题产生讨论。也正是源于这种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业界、学界人员开始了对微博的研究。

第三章 认识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一词由英文Civil Society转意而来。在被引入到我国后,曾有过“市民社会”、“民间社会”和“公民社会”三种不同的译名,每一种译名都代表了学者们不同的观点。“市民社会”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译,主要是侧重于从经济生活的层面去解读,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论域里,狭义上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被表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被认为带有贬义。 “民间社会”是一些台湾学者较常用的译名,是比较中性的用词,隐含了中国特定文化传统中的“民间社会与国家”的二元结构思维模式,台湾学者使用民间社会的概念,藉以推进台湾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而“公民社会”是在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对Civil Society的新译名,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Civil 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国家权力的制约。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形,采用“公民社会”的译名更为妥帖。

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的基础上,公民社会在此指独立于国家但又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生活领域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价值或原则;另一类定义则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的基础之上,公民社会在此指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三分法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他指出,“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组织之中。而随着网络融入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公民在网络社会中也呈现出了独立、自主、参与、进取等特征,积极地利用网络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与价值,上述组织也顺应趋势开辟了网络战场,因而在网络社会中,也逐渐出现了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概念的厘清,还必须借助两个概念:公民与公共领域。公民在法律意义上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政治社会意义上区别于臣民、市民和人民,是臣民摆脱了人的异化、市民摆脱了物的异化、人民摆脱了敌对关系;在哲学意义上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实践性存在。虽然对于公民社会的理解,各个学者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于公民的理解,学者大都一致认为公民要获得人格关系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以及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对等性质。只有在独立人格的前提下,社会成员才能真正成为“公民”。

“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杰出的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后来被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创造性地赋予了新内涵。1961年,哈贝马斯发表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对资产阶级公民社会尤其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公共领域—进行了专门研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众舆论的地方。它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 公共领域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关键。

哈贝马斯还指出,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是纠结在一起的,而且大众传媒是公民社会运作的核心机制。公民社会由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自发出现的社团、组织和运动所形成。这些社团、组织和运动关注社会问题在私域生活中的反响,将这些反响放大并集中和传达到公共领域之中。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社团的网络,对公共领域中人们普遍感觉的问题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话语机制。 因而本文所理解的公民社会的重点在于:大众传媒中的微博,尤其是微博中的话题,已经构建了公民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微博话题功能充当了公共领域的角色,使公民平等参与其中,对公共事务进行理论讨论,在参与讨论中形成了一种社团网络,就话题达成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机制,从而形成了公民社会。

第四章 利用“人民微博”话题建构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的建构需要公民深入了解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决策。人民微博凭借自身的背景与性质,淡化了微博的娱乐功能,成为公民了解公共事务的窗口,在公民社会的建构中承担重要角色。人民微博的“话题”是微博的一大功能,因此微博话题既有着微博的所有特性,也具备自身独有的个性。利用好微博话题的这些性质,将对公民社会的建构产生巨大作用。

(一)利用微博的平等性,保护公民自身利益,实现公民权利。注册成为人民微博的用户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普通百姓与政府官员、媒体记者一样可以使用。人民微博脱掉了现实中的“外衣”,带来了新的表达秩序。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可以实现平等的参与。就言论本身而言,每个人的言论都表现为无差别的字符,所提交的言论都是以相同方式、沿着同样的途径进行传播。 平等性令公民自身利益的实现减少了因身份差别产生的牵绊因素,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利。人民微博的话题“女子怀胎7月被引产”引发热议,网友认为“如果不能推动陕西镇坪强制引产事件进入司法程序,追究凶手刑事罪责,那么,中国的法治进程和人权保障将又一次严重倒退。事实上应该将近几年的类似案件清查法办,严惩凶手。因曲解政策而残杀妇幼的犯罪不是小事,不可以行政处理了事。希望民众坚持,希望执政者勇于担当,迈出这一步!”利用人民微博的平等性可以维护公民的自身利益,实现公民权利。

(二)利用微博的交互性,提高公民参与度。通过微博的评论与转发功能,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上传到微博“意见市场”,与他人展开讨论。用户自己所发表的言论也会被其他人评论与转发,从而在微博空间中形成了讨论。这便是Web2.0有别于传统媒体与Web1.0时代的突出特性---交互性。针对同一话题,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有效的交锋与互动,大大提高了公民的参与度。

(三)利用微博的简单便捷、草根性,推动民间力量的发展壮大。互联科技的进步,3G时代的带来,使得“织围脖”变得很方便。只要手机可以上网,用户就可以登录网页版微博、下载手机客户端,更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上登录使用。微博的操作界面简单,会使用汉语拼音便可以学会使用微博。加之其适应了现代生活的碎片化需要,用户活跃、黏度高。微博还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在六度分割理论中迅速将信息扩散开。这些都有利于推动民间力量的发展壮大。

以上四方面是微博话题借助微博的共性对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产生作用。微博话题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质,可以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

(四)利用“#话题#”形式搭建公共意见平台。在传统形式中,公共意见平台是实体空间,需要场地、桌椅、人员安排,成员以面对面的形式在同一时间与空间内进行交流,既耗费成本,也难以组织。而微博话题的出现,改变了公共意见平台的传统形式,不再需要实物空间,也不必统计参与人员的时间、空间,只要以“#话题#”的简单形式,公民便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看法。包含相同信息的话题汇聚在一起,供人们进一步了解事态发展,这便搭建了公共意见平台。微博的话题功能也使传统的公共意见平台延伸至网上,为公民展开讨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五)与强国论坛相连接,在公共意见平台基础上构建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允许公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成员在这块地方参与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微博的“#话题#”功能为公民搭建了发表意见的平台,而在这块平台上产生的公民讨论,进一步形成了舆论,才能成为公共领域的温床。人民微博相对于其他商业微博网站,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与强国论坛直接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为用户的讨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借助强国论坛的力量,公共领域的形成也加快了速度。人民微博话题“女子怀胎7月被引产”中的用户张奋便是利用强国论坛与人民微博的联系,发表了自己关于该事件的深层次思考,与其他用户展开探讨,促使公共领域的形成。

(六)利用微博话题的反议程设置,培养公民的自主意识。在公民社会,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因此有对信息的重要性进行优先排序的权利。人民微博话题可以根据话题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热词排行,从而统计出正在被热议的话题。这些话题并不是通过媒体议程设置得来的,而是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下,由公民决定的,是公民对现实认识、反思的体现。虽然,这些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受新闻的影响产生,但决定将哪些新闻带来的话题变成公众关心的大事件,却只由公民决定。微博话题带来的优先排序权反议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媒体的霸权,突出了公民的选择权,培养了公民的自主意识。

(七)“人物版”、“媒体版”、“机构版”栏目拓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搭建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可以在微博上进行注册的用户,不仅仅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组织。人民微博开设的“人物版”、“媒体版”、“机构版”栏目,增加了民众与政府、媒体的沟通机会,提高了公共事务的透明化。人民微博的贵州“阳光工程”一例,带领用户走进贵州实地探访戒毒工作,为公民更多地了解公共事务打开了一扇窗,也为我国政府的民主透明化提供了选择。

第五章 对“人民微博”话题建构公民社会的建议

评定一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程度需要指标体系。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CIVICUS-CSI项目是少数几个项目之一。 该项目从结构维度、环境维度、价值维度与影响维度四个方面设置考量指标。结构维度包括公民的参与的广度、深度、参与的多样性、组织水平、相互关系、资源;环境维度包括政治环境、基本自由和权利、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私有企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价值维度包括民主、透明度、宽容度、非暴力、男女平等、消灭贫穷、环境保护;影响维度包括影响国家政策、使国家及企业负有责任、对社会利益的反应、授权于公民、满足社会需要。这些指标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评定微博话题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但也可以指导我们将微博建设地更好。

(一)持续实行匿名制。匿名性,一方面使人民隐去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削弱了等级制度,分散了权利。更重要的是,匿名性增加了用户的安全感,提供了屏障,使用户安心自由发表本真意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网络暴民,令不适当的言论充斥网络,但不能因为这种情况的可能存在而扼杀了公民意识,阻碍公民社会发展。

(二)建立微话题首页。人民微博的存在目的是为了加大人民对政府机关政务的了解,这本身就会促使人民向公民转变。话题功能的存在增强了公民意识,提高了公民参与度,但还缺少一个平台促使公共领域的形成。人民微博目前只在首页右侧设有热点话题,时效性强,却不利于深入讨论,形成舆论,进而产生影响力。建立微话题首页,将话题汇集在同一平台,将为公民的持续思考提供契机。

(三)精选话题评论置顶,引导用户展开更多讨论。从目前情况来看,人民微博的话题功能还仅停留在发表意见的阶段,众多意见汇集成意见流却鲜有人展开讨论。庞大的信息量将精华评论瞬间淹没,话题讨论就只成为一次性的意见发表场所。将精选话题评论置顶,吸引用户展开讨论,会使话题功能得到更多的发挥,促使话题在公共领域建设中产生影响。

(四)突出强国论坛的作用。强国论坛在人民网乃至目前的论坛网站中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人民微博将微博与强国论坛联系起来,加深了用户的思考,还应进一步突出强国论坛作用,将强国论坛的精华帖转发至人民微博中,实现强强联合。

(五)加强人民微博的宣传。微博不仅是用户娱乐的工具,也已成为用户了解政务、行使公民权利的的途径。政务微博的大受欢迎便可证明公民意识的觉醒。人民微博作为公民了解公共事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用户中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对人民微博的宣传,使其成为公民了解政务的首选,将有利于人民微博的持续发展。

除此以外,国家政策要予以支持,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强对公民的引导,提升公民的媒介意识,提高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建设文明社会,加强公民理性思考,减少网络暴民的出现。最后在影响维度上,多听取公民社会达成的一致意见,在国家政策与问题解决方面多听取民意,这不仅有利于事情的顺利解决,也肯定了公民社会的作用,将促进公民社会的繁荣发展。

第六章 总结

2009年,我国微博发展进入高峰期,新浪、搜狐、网易、人民网相继开设了自己的微博网站。微博的出现,尤其是微博话题功能的上线,为我国公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公共领域,使公民拥有更为广阔的舆论空间,在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Web2.0的又一创新,微博不仅带来了一场传播革命,也为社会的进步埋下了伏笔。尽管话题仅是微博众多功能的一个,但它凭借微博的特性以及自身独特的优点,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已经凸显。微博的平等性,脱掉了现实的“外衣”,建立新的一致的表达秩序,令普通公民也可以维护自身利益,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微博的交互性,令公民意见上传至微博“意见市场”,更可以展开讨论,获得回应,大大提高了公民的参与度;微博的简单便捷、易操作赢得了数亿网民的支持,推动了民间力量的发展壮大。微博话题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微博话题以“#话题#”形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意见平台存在状态,创建出不具实物空间的意见平台,令千百条相同话题信息汇聚到一起成为信息流,节省了时间、空间成本;微博话题设置了话题市场,通过公共意见平台将信息汇聚,再通过评论、分享功能在意见平台上展开讨论,形成了一致的舆论,这便构建了公共领域;虽然公民接收到的新闻受到媒体的一定影响,但决定哪条新闻成为话题则完全由公民自主决定。这一特性一反媒体议程设置,有利于公民自主意识的培养;近几年机构微博、媒体微博、政务微博的发展,拓展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搭建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

在看到微博话题构建公民社会的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不足。从公民社会体系评定指标的四个维度来分析,本文认为人民微博应持续实行匿名制以增强用户安全感;建立微话题首页搭建话题平台,形成持续讨论;设置精选话题评论置顶,引导用户展开讨论;突出强国论坛的作用,实现强强联合;加强人民微博的宣传,在公民之中形成影响力;国家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加强引导减少网络暴民,多听取民意。

此外,本文在分析方法上缺少实证研究。在撰写文本之初,笔者考虑过使用内容分析方法通过编码表将公民社会的评定指标细化,以量化的结果呈现,这会使文章结果更具说服力。而在具体实施中发现,目前学界对公民社会的评定指标体系研究不多,而微博话题对应公民社会属于微观角度,已有的指标都涉及宏观,这使编码表难以确定。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开发出符合微博话题的公民社会评定指标。再者,本文的研究话题横跨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笔者才疏学浅,对上述学科研究不多,介绍浅显、错误之处还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凤凰网. CNNIC:微博用户达2.5亿 近半数网民使[Z].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2_01/16/12006555_0.shtml,2012-01-16.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43页.

俞可平等著.《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丹璐.微博对构建网络公民社会的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2011.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9页.

崔百清.论网络表达自由[D].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2011.

潘建会.中国公民社会指数(CSI)实地调研的分析报告[D].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5.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晓越、宋心蕊)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