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美司机”看网络环境下典型人物的传播模式--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厦门大学

从“最美司机”看网络环境下典型人物的传播模式

黄伟彬

2012年11月06日17:08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厦门大学黄伟彬同学的论文《从“最美司机”看网络环境下典型人物的传播模式》获得二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从接住坠楼孩子的“最美妈妈”,到撞车之前推开学生的“最美教师”,再到救下落水儿童的“最美孕妇”……,在网民、政府和媒体之间都掀起了一阵最美的热潮。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的典型人物报道,通过塑造一个个典型人物,在价值观导向、政治性宣传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就了中国媒体特有的风景。而今天,这些最美人物成为了网络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但同时也因网络环境带来了传播模式上的不同。本文以“最美司机”吴斌为例,以人民网网站和人民网微博相关文章、评论为样本,基于议程设置和框架分析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探析在网络环境下,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作用下,最美司机是如何成为典型,起到什么样的传播效果,形成了怎样的传播模式。

[关键词] 最美司机;典型人物;人民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20世纪40年代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使得党办媒体向“群众办报”转型,随后以《解放日报》为代表,各媒体不断推出先进人物通讯,塑造起一个个典型人物,取得了很好的政治宣传和价值观导向效果,成为中国媒体的一项基本报道形式。而在文革期间,神化的典型人物更显示出魔弹论的力量。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典型人物报道重回平民视角,但其传播力已经日渐式微。

21世纪网络迅速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广泛触觉,引发了全民记者的时代。在突发事件的场合,常常是网民发布第一消息。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爷爷、最美女孩……,一个个最美人物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网民、媒体和政府的共同推力下,成为网络时代的典型人物,发挥了典型人物的价值观导向的功能。本文试图分析这个过程,了解其中的网民、政府和媒体的角色,以及整个传播机制,总结典型人物传播发展趋势,提出在网络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第二节:研究问题和方法

1、研究问题:

(1)网络环境下,最美司机是如何成为典型人物的?

(2)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网民对最美司机的典型人物报道有什么样的反馈?

(3)最美司机这个典型人物有着怎样的传播模式,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研究方法 :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吴斌为题名在人民网网

站 和人民网微博 进行搜索,以其相关文章、微博和评论为样本,据此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吴斌、最美司机的百度指数 ,了解其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探究最美司机如何成为典型人物。对网民的微博评论进行编码,以分析其反馈。查找二手资料,了解典型人物传播模式的历史概况,分析其中网民、政府和媒体的角色,以及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主要概念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概念定义

1、典型:李良荣在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一文中,总结典型的三个特征:强调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某一类型的代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强调历史条件、客观环境对典型的制约作用(从一个侧面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对典型的制约作用(读者的认同)。

2、典型人物报道: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涌现出的最突出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的重点的集中的报道,通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人物的剖析,彰显普遍性的观念和价值,用以指导工作、教化民众。

3、传播模式: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理论基础

1、议程设置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认为:“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 议题的显要性是从媒介议程转移到公众议程。

2、框架理论

高夫曼在1974年《框架分析》中认为:“框架乃是在特定心理情境中,由一群语言学符号讯息所发展出来的经验,人们借此建立了观察事物的基本架构,用来处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

臧国仁从三个层面上区分了框架的内在结构:(1)高层次结构,即有关新闻主题。(2)中层次结构,包括主要新闻事件的内容、整个新闻事件的进程、新闻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态度等。(3)在低层次结构,研究者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语言和修辞,包括用什么字眼来描述人物、用什么语气来叙述事件的过程。

第三节:文献综述

以“最美司机”为题名和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均无搜索结果。以“典型人物”为题名在中国知网搜索,共有文章599篇,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追溯,如《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迁徙与发展逻辑》 一文,回顾了典型人物报道的萌芽、繁荣、畸变、回归、革新等阶段; 二是典型人物的报道技巧:有实践和学理这两个角度,前者包括写作的视角、细节的阐述、画面语言的运用等,如《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方法》 后者包括从叙事学、文本分析、文化认同等角度,如《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三是典型人物

的形象分析,更多的是对戏剧影像中典型人物的身份特征的分析,如《当代典型人物群像分析——以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为例》 一文,分析典型人物的职业群像的建构方式以深入了解当代价值观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此外,也有部分文章专门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报道,但更多的是从微观角度,分析网络对典型人物报道所带来的内容层面和报道技巧上的影响。如《论央视<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 一文就是从人物选择、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几方面分析中央电视台在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再如《典型人物的网络报道路径与效果》 一文指出典型人物报道引入网络的互动性,提高了受众的关注度、参与度和接受度。

现有的文献更多的是从内容角度对典型人物报道的报道技巧方面的阐述,较少站在宏观的传播角度去思考网络环境对典型人物传播模式的影响,探索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因网络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上的互动性、时效性所带来的变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三类参与者——媒体(包括大众媒体和社会化媒体)、政府和网民的角色。

第三章:正文

第一节:最美司机成为典型人物

1、社会化媒体成为最早的新闻来源:

5月29日中午,吴斌在驾驶大客车时,被来历不明的金属片刺入腹部,在将车停稳后倒下。6月1日,林柯明以“无锡交警”的身份发出第一条微博。分析这条微博的评论数,发现在6月1日就掀起一股网民关注的小高潮。

2、最美司机引起大众媒体的关注:

6月1日起,人民网网站就有发布相关消息,其他媒体也在跟进。媒体间议题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形成了“立体化”的宣传效果。但综观6月1日至3日的人民网网站的新闻来源可知(如表2),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其他传统大众媒体 ,特别是当地媒体,有更快的反应,在6月1日均陆陆续续有些报道,而人民网网站在当天仅有一篇新闻,且在这两天更多的是转载,原创性不足,直到6月3日,才开始有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的一些报道。但也算加入了第一波新闻潮。

人民网微博的第一条消息则是在6月2日,比人民网网站还慢。不是以微博的短而快为主要特征,反而只是网站文章进一步宣传的工具。网络的瞬间爆发力,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个体使用者身上,而对于这种有媒体身份的微博或网站而言,其节奏还是不够快,可能是因为既有机制的惯性以及地域条件的束缚。

可见,在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发现,社会化媒体为最早的新闻源,这归功于社会化媒体广泛的触角和便利及时的发布平台。传统大众媒体因其成熟的采编机制,以及当地媒体的地域便利,能够迅速跟上。而人民网网站为追上时效,采用转载的方式;但人民网微博更多是基于社会化网络的大众媒体,是充当网站新闻的“导语”,其互动性少,时效性弱,并没有呈现社会化媒体的优势特征。

3、最美司机成为典型人物:

本文结合框架理论——“低层次结构”这一概念,来分析中吴斌形象,即考察用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吴斌。综观人民网网站和微博上相关文章标题,发现用来描述吴斌的词汇在不断变化,包括:驾驶员、杭州客运司机、最美司机、英雄司机、好人吴斌、英雄丈夫、平民英雄等称呼。随时间变化从中性词语到褒义词语,且“最美司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多。

以最美司机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里搜索,发现在媒体关注度里,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基本与“吴斌”的使用频率一致,都在4日到达高峰。“最美司机”成为吴斌的专属词汇,各媒体达成共识。“最美司机”的典型形象逐渐树立起来。

4、在媒介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到达关注高峰

从数量看,人民网网站和人民网微博分别在6月4日和5日出现最高峰,两者关注趋势基本一致,但明显人民网网站对此事件发稿量比较大,这是网站的海量特点。人民网微博更多的是一个辅助作用,是人民网网站文章的推广者。

根据百度指数,搜索吴斌,发现不管是用户关注度,还是媒体关注度,其高峰期均在6月5日。这更加充分说明了正是媒介的关注,集聚扩大了影响力,使用户关注到达了高潮。媒介成功地设置了公众想什么。

且细看6月5日媒体关注高峰时人民网网站上的新闻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吴斌追悼会及各界感怀,二是各部门对吴斌的表彰。由此可见,形成媒体关注高潮有两个原因:一是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二是政府行为的介入,即政策议程的设置作用。一些相关的政府行为不仅为媒体增加新闻内容,同时也能引发更多网民的关注。媒体关注高峰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5、最美司机成为典型人物的传播模式

综上所述,最美司机成为典型人物有三个阶段:

(1)发现:个体使用社会化媒体最早发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引发其他社会化媒体使用者的关注热潮;

(2)塑造:大众传媒跟进,塑造典型。各媒体形成集中式的“立体化”宣传。

(3)扩散:政府介入,推动关注高峰的到来,进一步扩大典型人物的传播。

第二节:社会化媒体使用者对最美司机这一典型人物报道的反馈

通过对人民网微博的有关吴斌微博的转发和评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试图了解网民对最美司机这一典型报道的反馈 。

1、网民评论和转发高潮

人民网微博,分别在6月2日、3日、4日和8日形成转发和评论的高潮。这与人民网网站、用户关注度的5日高潮不同。或换而言之,虽然6月5日是大众媒介对于此事件的宣传高潮,是大部分网民搜索量的高潮,但并不是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网民表达意见的高潮。

这可能是源于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微博内容差异,以及沉默的螺旋的影响。引起转发和评论高潮的四条微博如下。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中新闻架构的中层次(图景)概念,来进行分类。

可见,事件的总述和原因的追究,以及官方行为的介入,较为能够激起网民的转发和评论。而其他信息更多的只是被浏览,大部分网民不予发表意见。

2、热议微博的内容编码及其结果

针对这四条被热议的微博,因第一二条内容较为同质,故选取2日、4日、9日三条微博的前100条评论为样本。依据穷尽性和互斥性原则,分别制作不同的编码表,以每条评论作为一个内容分析单位,由本文作者分别进行编码 。

6月2日的微博,从数量分布来看,向吴斌致敬占大比重。从时间分布上来说,对于此事,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致敬,而随着时间越往后,意见越多元

6月4日的微博,虽然仍有不少网民表示对吴斌的敬意,但更多的评论关注点在于追授吴斌为革命烈士,其中负面观点占更大比重,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类:

官方本意通过表彰吴斌来进一步宣传其优秀品格,但在实际过程中反而引起反感。官方未介入之前,网民的关注点在于为吴斌的行为所感动,典型人物发挥其正向导向作用;官方介入后,不少网民关注于对政府冷嘲热讽。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网络上有些网民的宣泄需求,纯粹为宣泄而表达,二是官方本身用“革命烈士”表彰吴斌确实有所不妥。官方的介入扩大了影响覆盖面,但同时也招来一些非议。

同样的,也有对政府表彰持正面态度的,甚至有网民自发出来辩解,如

“煎饼君爱发呆:回复@国安特批待注销用户:未来的事情先不说。就现在而言如果他妻子有在某些单位上班,至少有烈士家属的名头,领导多少都不会太难为她的。而且至少他们家庭享受烈士家庭照顾。这对于不幸的家庭是很重要的。我们都是逞口舌之快,真正重要的是他们接下来的日子好过一些,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从较为理智和客观的角度来阐述荣誉称号的现实意义,是谓理越辩越明。

6月8日的微博评论更为多元化,各种角度的思考兼有,同时也显示出网民更大的宽容度,甚至也有人提及“最美司机”吴斌也有存在过错,是谓真相越辩越全。反映了最美司机虽被奉为典型,但没有被神话,没有被迷信。可见,网络虽然使得任何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网络也有自我纠错的功能。

第三节:典型人物传播模式的历史梳理

1、三种典型人物的传播模式

本文从典型人物的产生、塑造和扩散的角度,对典型人物的传播模式进行梳理。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

在网络兴起之前,典型人物通常为基层支部、基层组织推选上来,获得政治层面上的认可后,经由主流媒体进行集中关注,带有明显的价值观烙印。官方设置议程,大众媒介辅助推广,受众被动接收。自上而下官方设定。

典型人物传播在网络环境下,呈现新的传播态势。以2000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为标志,典型人物的产生由组委会推选和网络票选相结合,政府与媒体共同策划大活动进行表彰。受众有表达意见的平台,有一定的参与权。

在社会化媒体兴起的时代,以2010年微博元年为标志。典型人物的最早发现者常是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网民,通过其他网民的转发和评论形成第一小股热潮,大众媒体跟进,塑造成典型人物,政府跟进,扩散其影响力。

2、典型人物传播的发展趋势

综观以上三个阶段:网民通过社会化媒体,其角色从终端被动接收者,变成推选典型人物的参与者,再到推选主体和传播主体。且因社会化媒体的便利,在突发事件中,呈现高时效性。以往是通过报道技巧来平民化,现在是直接通过普通网民推选出典型人物来实现平民化。大众媒体配合网民,跟随社会化媒体关注的焦点,承担起典型人物的塑造过程。而政府则从典型人物的设定者转化为事后表彰者,一方面是在跟随网民和媒体的关注焦点,另一方面也将关注推向新一轮的高潮。虽然典型人物的最早发现是社会化媒体的功劳,但只要最终都有利于营造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都会得到媒体和政府的极力推动。似乎媒体和政府是跟随者,但事实上依然引领着公众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作为中国特色新闻事业“喉舌论”和“工具论”的具体实践,典型人物的传播正沿着平民化不断彰显和政治性逐渐隐藏的方向发展。

第四章:结论

媒体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典型人物传播模式的变化。从官方有目的设定,大众媒体推广,受众被动接收;到个体在不经意间发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使用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布,经由大众媒介和政府共同塑造成为典型人物。变化的是技术手段、是最早新闻源、是传播的途径、是反馈的方式,不变的是典型人物的价值观导向和政治性宣传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网络兴起,特别是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平民化趋势和时效性要求。新的典型人物传播模式,有更多的网民参与,有更多的意见表达,有更多的人际传播,在越平民化的媒介环境下,公众有更大的主动权,媒体和政府不能只是一味的堵截信息,或一味地盲目跟随,而应学会使用更为隐性的传播方式,思考更为合理地表彰政策,在顺应潮流的同时,达到自己的传播效果。

此外,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选择的吴斌案例是正面典型人物,较少考虑负面典型人物的塑造及传播模式;所选取的样本有限,只选择人民网网站和人民网微博的作为分析对象,难免忽视其他媒体的情况;以及没能对网民的态度进行直接的调查;没能从心理学角度对最美人物成为典型进行分析;这些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探析。

参考文献

[1]李良荣. 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2.8.

[2]聂茂, 张静. 典型人物报道论[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10.

[3]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J].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2-3.

[4]丁淦林, 张国良. 现代大众传播学[J].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5. 244.

[5]张洪忠.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 新闻与传播, 2002 (1):9.

[6]臧国仁.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 台北:三民书局, 1999

[7]朱清河,林燕. 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迁徙与发展逻辑[J].当代传播, 2011(4): 104-107.

[8]石晶晶.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方法[J]. 中国记者, 2010(9): 68-69.

[9]董丹. 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学分析[J]. 新闻窗, 2010(2): 63-65.

[10]张舒,梁鑫. 当代典型人物群像分析——以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为例[J].东南传播,2009(7):99-101.

[11]王夏露. 论央视《新闻联播》典型人物的创新[J]. 新闻世界, 2009(12): 64-65.

[12]何云江. 典型人物的网络报道路径与效果[J]. 新闻窗, 2009(4): 79-80.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晓越、宋心蕊)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