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初探--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厦门大学

草根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初探

——以人民网人民微博版为例

冯雅琼

2012年11月06日17:09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厦门大学冯雅琼同学的论文《关于网络媒体协助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思考——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获得三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中文摘要:2010年微博春天的到来,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毫无疑问,微博的舆论监督将成为未来中国媒介领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逐渐成熟和兴起的微博评论与转发,普通微博用户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这一方面说明因为许多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得不少的公民开始通过这一媒介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另一方面体现出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我国公民社会正在酝酿当中。来自草根微博的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目前已经在我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魅力,但由于微博用户新闻传播主体和过程固有的弱点,其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还有待商榷。

本文主要对人民网的人民微博分析提供建议,对微博用户监督新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新闻监督;草根微博;公民

绪论:

我国草根新闻的兴起是在本世纪初,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不平等、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一方面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题材,另一方面也燃起了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体恤弱势群体的热情。尤其是今年兴起的微博,成为草根新闻的另外一种形式,网络新闻的舆论监督便成为社会政治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微博以其媒体接触的方便性、发布信息的即时性和表达的自由性成为公民表达意见的新渠道。如““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郭美美炫富事件 ”、“腐败书记“日记门”事件 ”等等,都无不让我们感受到网络媒体中微博的兴起来自普通微博用户新闻的力量,当这些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各种因素事件一直就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但草根微博就敢于突破个中界限,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弄得水落石出,这就是草根微博的舆论监督的威力所在。

本选题的价值,就理论方面,本选题涉及到新闻学、传播学、公共关系、舆论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拓展了新闻的内涵、深化了对网络媒体的认识,有利于全面认识在网络时代下新闻的发展态势,彰显受众在网络媒体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实际应用方面,本选题为人民网在网络时代如何正确引导舆论提供了借鉴,启发公众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舆论监督,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下媒体、公众、政府之间的互动,更进一步为我国公民意识的觉醒、政治民主化以及社会的进步等开拓新的境界。

本选题的研究主要是将网络时代来自普通微博用户的草根微博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研究分析新的背景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今年来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热点”进行评议,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分析草根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以及面临的现状和走势,为媒体怎样在“草根微博”中把握住舆论走向提供一定得参考价值。

正文:

一 、草根微博与舆论监督内涵的概述

“草根”一词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而诞生的,它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草根大多指平民百姓群众消费者或网民,他们的个人实力较弱但是数量众多。???“草根微博”的主体则是“草根”在微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把握话语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包括专业的记者、编辑,而“草根”微博的生产者却为普通受众,他们通过微博这个媒介搭建起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草根”新闻人。而2010年微博的诞生以及迅速发展,使得广大“草根”的心声呼之欲出,微博以它接触的方便及无门槛特征,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广大平台。由此可见草根微博的潜力不可小觑,它必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新兴力量。草根微博并无准确清晰的概念厘定。有人说它是美国新闻界近两年从公共新闻延伸出来的新理念通常是指由来自非专业媒体的普通受众直接向外发布直接参与的新闻报道。

“舆论是公众对于一事一物的意见,无论是多数人的意见抑为少数人的意见,只要其能存在于社会并发生某种制裁力量,成为一种有功效的意见。这种意见不是绝对一致的,有的人表示赞成,有的人表示反对。”“舆论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舆论客体的差异。很难有一个标准化的形成公式。” “舆论”在我国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其中的“舆”最早指的是“车”,后来逐步演变为“造车之人”、“抬轿子的人”,乃至泛指下等人和普通百姓,这样,“舆论”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普通百姓的看法”。如德国学者提出的,随着商业化和网络交往的密集,随着资本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程度的提高,交往的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交往的机会则会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正是因为媒介在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媒介言论”或其他的意见性内容有意无意地当作“舆论”去接受,大众传媒也被统称为舆论界。但必须指出的是,“舆论”或者“公众意见”的主体不是媒介,而是具有自主意识的公众。所以,舆论监督的主体应该就是舆论的主体。

关于网络舆论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说法。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有人这样定义网络时代的舆论—舆论是一种事实或者意见通过公共论坛传播与流动并被广泛接受的状态。也有人说是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网络舆论从广义上说,就是依靠网络作为传播渠道而形成的舆论或者说,公众通过网络传播媒介而形成的舆论。狭义上来讲,网络舆论就是有网络中的媒体语言与论坛及跟帖所共同反映与形成的多数一致意见。例如在有些媒介事件中,最初只是在当地电视台进行了报道,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而且事件尚处于不清楚的状态。

一、 草根微博舆论监督的可能性分析

(一) 草根微博舆论监督功能的兴起及其表现形式

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博平台为普通受众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和信息的平台。改变了过去信息自上而下的单级传播模式,实现了新闻传播的非中心化和非权力化。在实际操作中,微博的使用各方都握有选择权而无需经过同意,形成了跨时空的、自由的、真实的、松散的、多重复合的各类链式关注和信息流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口号之中易隐瞒许多本该公之于众的新闻事实,而传统的受众也将变得很被动,在这种背景下,广大受众极易被牵着鼻子走,而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这一局面完全被颠覆。2010年微博发展以来,众多事件已经表明微博中普通用户的力量不可小觑。中国社科院2011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微博发展模式从用户最初晒心情,到目前披露社会事件从而引发各界关注,传统媒体介入进行采访、核实, 再由微博来关注、转发,使事件又上升一个高度。微博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

2010年7月1日晚,以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在自己的微博上发文,将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在一系列微博中,方舟子指称: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并怀疑唐骏所读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卖文凭的野鸡大学”。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致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竟说:“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司机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2010年11月12日,网友“某_书_记”在国内某知名网站社区发了一个题为《腐败书记微博》的帖子。发帖人自称内容转自某书记微博,里面充斥着色情、官商勾结、腐败等内容。帖子3天内吸引了近10万的点击量。通过网友人肉搜索,显示日记主角系湖北恩施州公安局副局长谭志国,后其被免去职务。

2010年12月2日,一位名叫“金娜”的电影人在其微博上发出一条消息:“我在莫斯科发了三条微博,今天中国联通向我收了3900元上网通信费,够买一个手机了,堪称史上最贵微博呀。”经多人转发后,“天价微博”一时成为网络关注焦点。

而以上几则案例都是以微博为信息发布平台,由于广大网民的关注而推动事态的发展进程。由此可见,草根微博对防止与揭露腐败、倡导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功不可没。正由于网络为广大草根提供了这样一个表达的渠道,许多阴暗的角落才得以重现光明,让许多人积累已久的失望与嗔怪得以释放。

从今年来众多的公共事件中,“网络问政”也在蓬勃兴起,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构成了其三要素,它不仅仅是一种网络传播,而且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社会治理,是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形成特定互动关系的动态过程。我国自从2008年以来出现的“网络问政”现象有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那就是:我们不仅能看到公众参政议政、媒体积极投入,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身影,更多地是看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官员也在主动通过网络平台公布信息、征询民意、接受监督,形成和民间的互动。以公开、互动为基本准则,一种基于网络平台之上的“政府——公众”双向性沟通反馈模式初见端倪。

(二) 网络媒介的特性为草根微博咨询舆论监督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草根微博的迅速传播以及草根舆论监督的兴起,与网络媒体这个最主要平台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微博用户的广泛性。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为所有人创造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在这里,话语权不再专属于一些部门,所有人只要拥有上网工具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互动是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而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的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同时,这种交流形式使相互间相距千里的民众有这种面对面、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顺利实现意见的潜涌暗流和自由碰撞,并最终促成舆论的形成。

再次,网络舆论监督更加具有时效性。这里的时效有两层含义:

第一, 舆论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 ,双向即时、互动的数字化传播使意见沟通扬弃、整合、反馈的效率大幅提升,舆论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第二 ,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借助便利的互联网传播手段,信息扩散、碰撞、反馈最后形成舆论,舆情再次扩散反馈的速度不断加快。

互联网传播的平等性和匿名性打破了传统社会中的权利结构 互联网用户已经不甘心充当看客 ,被动接受少数人提供的信息,他们以个人展示为中心,以个人网页为节点,用户的个性化和价值观都不再会被轻易左右,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扮演传者和受众双重角色,由于网络媒体生就是一种弱控制性的传播媒介,所以网络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信息交流的非控制化和非中心化,从而给予公众更多的信息权利 从中共十七大首次进行网络全球同步直播。胡主席、温总理一次次就法案、议案与网民交流 网络舆论监督越来越被执政者重视,在民主进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三) 公民意识的觉醒

根据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微博用户规模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了超过两倍,增长率为208.9%。网民使用率从13.8%迅速提升至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异军突起,许多社会热点事件无不是通过网络曝光后迅速成为公众议程而备受关注,如郭美美炫富事件、天价微博、局长“香艳日记”事件,统统肇始于微博,并在广大草根的监督下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充分显示了草根一族在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影响力。在这场集体的或愤怒或叹息背后,是公民意识的萌动。而网络为草根一族的公民意识提供了成熟的土壤。“公民意识又称公民精神,是指公民对于自身享有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包括独立人格(主体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人权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宽容意识、公德意识、科学精神等内容,其核心是独立人格和权利意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民主意识,对于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主张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民不与官斗”便是这一心理的反映。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内敛、低调、忍气吞声的民族性格,自由、民主、平等意识被深深压抑。而网络的出现,使得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改观。网络的开放、隐蔽、匿名等特点使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负责任,并感受来自现实的压力,这使人们表达的勇气大增,人们开始不再沉默,转而在网上积极、大胆表达压在心头想表达却又无法表达的话,这在宣告传统媒介环境下被奉为经典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被颠覆和失效的同时,人们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也逐渐被唤醒。开始借助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实现对社会公正的不满的表达。

二、 草根微博舆论监督的现状之思考

(一) 积极方面

1.弥补了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

传统媒体通常是依靠广告作为经济支柱的,有着强大的盈利能力以及严格的编辑把关标准。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面对利益和责任的时候,这种环境容易滋生有偿新闻,这不仅损坏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导致其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缺位,尤其是在社会需要媒体发出声音的时候。而草根微博却有着不同的价值理念,一些被传统媒体忽略或抛弃的文章,可能在微博中变得炙手可热。

2.突破了媒体话语权的界限,开始向普通公众延伸

传统媒体由于其本身的舆论监督的责任与性质容易倾向于沉默。传统媒体一向的高姿态,使得广大受众只能接受其传达的信息,很难有自己的渠道表达内心的声音。但草根微博的信源是开放的,不受固定传播者的限制,任何拥有传播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提供者和发布者,这正是草根微博闪电般发展的重要原因。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当一些腐败现象露出端倪时,草根们就会凭着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民主、平等意识而尽力披露事实真相。因此,草根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和权威。

3.促进社会民主进程

草根微博的的兴起毫无疑问也推动了新闻自由,因为它无视控制、抛开压力,强调个性化表达和个人对社会及自身的关注,显示出对传统新闻学和主流媒介的不屑和嘲讽。很多问题在大多数时间并不通过突发事件暴发性地呈现出来,但是对公众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却是切身的,如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媒介长时间地和民意处于互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草根微博通过转发或发布信息的监督则是不可忽视的助推器。而且,在越来越普遍的种种现象中,社会舆情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当这种群体的情绪激发出来,就会对决策机构构成强大的压力。由此,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就相对缩小了。

(一) 消极方面

1.大量不实信息对新闻的真实性构成了威胁

虚假信息的存在与大量盲目转发,是草根微博当中最突出的弊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舆论监督的效力。由于对微博信息发布的控制还不完善,网络的开放性也就带来了它的一个负面结果,即虚假信息的泛滥。它妨碍人们获得真实信息,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符合的意见。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站链接在微博中被不知情的用户转发,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对媒介公信力的危害

当前实行实名加V的移动互联空间依然拥有大量隐匿者的事实,使得微博平台终究与专业化新闻媒体有着明显区别,特别是由于缺少“把关人”,微博的表达难免良莠不齐,微博的“质量”问题更是备受诟病。一些微博客炮制的假新闻和有意扩散谣言,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大量未经核实的原创微博发布或经大量转发,可能对以人民网的媒介公信力造成严重

3.草根微博监督的情绪化和从众心理

公民意识的觉醒,在众多的网络监督事件中,让我们一睹草根一族的爱与恨,舆论,恰在很大程度上牵动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但正是网络的开放性与实时性为草根微博提供了如此便利的条件,许多的事件往往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过度依赖网络,网络的肆意性就会很容易地动摇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一些基本原则,如准确权威、客观公正等,从而产生社会责任缺失等诸多负面影响和不正常现象。普通微博用户容易受到转发次数的影响而失去思考问题真实的理性从而引发不合理的网络民意诉求和网络谣言。

四、草根微博监督规范分析

(一)媒体把握好新闻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平衡

草根微博在网络中的快速传播,由于草根舆论固有的情绪化倾向,对新闻的真实和客观性也提出了挑战。从理论上来说,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使得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的可能。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网上发布的所有信息。在“鱼龙混杂”的情况,网络媒体就应该作出表率,澄清事实真相,而不是一味任凭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草根舆论在网上横行无阻。因此可以说,官方微博对草根微博的一定范围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在面对情绪化的草根舆论面前,官方微博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功能,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微博必须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责任,成为网上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成为反映民情的主渠道,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媒体作为监视社会环境的预警者,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网络媒体的参政职能逐步凸显。

(二)人民网内部加强体制建设

法律与舆论牵动着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在草根舆论的负面作用占了上风时,而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的弊端又很难对其进行纠正,因此人民网自身的硬性措施就显得很有意义。草根微博的监督不是风闻言事,不是捕风捉影,更不是建立在不良动机下的诽谤和宣泄。它必须遵循像传统舆论监督一样的规则,现实的法律法规在网络中同样应该得以延伸和遵守。广大草根们在行使监督权利的同时,不应拒绝相应的法律和社会责任。为此,网站内部要加强监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草根微博的舆论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网络媒体的互动性造成了网络媒体本身不能承担全部内容的监督审查功能,这样的 缺位会造成内容管理方面的漏洞。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媒体内容的监管,如利用技术手段过滤、实行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等方式来加强内容方面的有效监管。

(三)公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公民的媒介素养得以提升,对媒介的认识越深刻,他们就会通过媒介,学会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分析和评判媒介,使他们站到自认为是正确的立场上来发表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言论,从而推动事物朝着一定方向发展。特别明显的是网络媒体兴起后所造就的网络民主对社会民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还能有效提高公民对真假新闻的鉴别能力,而不至于盲目跟风,或者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偏颇。不管是草根微博用户还是权威官方微博代表,媒介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媒体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有学者提出了公民媒介素养的“现代性”,并指出这是“一种个人素养的解放”。 媒介素养的现代性思考,指的是一个以实现人的自由为目标的、以理性化手段解决个人和“媒介”灌输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思维视角,在“要把媒介办成公共论坛、广泛吸收民众参与,形成人与人、媒介与受众的互动,以此使媒介负起社会责任”???。

结论

本文简单来说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看,本文第一部分是先概述“草根微博”和“舆论监督”的内涵,对这一论题有个初步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对草根微博的兴起和发展的分析,这也为接下来的行文做好铺垫;第三部分是从个例入手,全面分析草根微博的舆论监督的利弊,进一步拓展对这一论题的认识,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如何规避草根微博的弊端,必须要官微博自身体制规范、媒体、公众共同努力。草根微博与舆论监督已经常态化了,虽然它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它

弥补了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突破了媒体话语权的界限,开始向普通公众延伸,促进社会民主进程,我们应该让这种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与进步的一种动力,而不是任其自流发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凸显某些隐患。通过个案与理论结合的分析,人民网的人民微博板块应该把握好新闻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平衡,始终坚持真理和新闻专业主义,维持草根微博的良好秩序。发挥微博意见领袖的作用。而公众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一个是表现在能够鉴别新闻的真假,一个是对媒体保持批判意识。要使草根微博的舆论监督扬长避短,真正为社会的进步带来福音,是一个过程,因为公民社会的形成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微博也还是还是一个不断需要优化秩序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一、 著作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 董天策 《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3] 吴 飞 《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M] 2005年

[4] 汪 凯 《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 2005年

二、 中文期刊论文

[1] 陶流林《草根力量在网络传播中的崛起》[J]. 青年记者, 2008/23期

[2] 刘苏芬《刍议草根新闻及其发展对策》[J].新闻爱好者,2009年10月,

[3] 娄孝钦 《草根媒介时代的媒体策略》[J].新闻导刊 2008/02期

[4] 张名章《网络传播中公民新闻的崛起与启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期

[5] 姜岭君《对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理性探讨》 [J].青年记者, 2008/23期

[6]顾晓莉《网络新闻评论的“微力量”-浅析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今传媒,2011.12

[7]胡瑛《微博语境下公民参与的三重悖论》 [J].东南传播,2012.01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晓越、宋心蕊)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