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人民日报》在1月1日和7月1日,分别进行过两次改版。
在一个时段内,人们每每提及《人民日报》1956年的改版,多是集中于7月1日的改版,并就其后所产生的政治、社会及心理的时段影响,举事述义、论道析理。 而对于1月1日的改版以及改版所显示的历史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意义,鲜有提及,几近忘却。
为此,本文对《人民日报》1956年的两次改版,简为述议,谨致事考。
《人民日报》1956年1月1日的改版
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在其第四版的右下角刊登启事,“本报启事:本报从一九五六年一月一日起,改用老五号字横排。报纸容纳的字数,比原来用新五号字直排减少了四分之一,大约减一万五千字左右。因此,希望各方面的作者供给本报的文章和新闻都必须写的短些。”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其第四版的右边侧,刊登了三则启事,第一则是:“本报启事:本报决定1月1日起,开始采用第三批120个简化汉字。现将第三批简化汉字表刊登在这里。……”;第二则是重发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的“本报启事”;第三则是:“本报启事:自1956年1月1日起,本报广告栏内除刊登一些文化娱乐节目以外,其他广告一律停止刊登。”
自1956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的汉字排版,开始由竖排改为横排,汉字的书写顺序由右起竖写改为左起横写,报纸使用的汉字由繁体字逐步向简体字转变。此次改版,是《人民日报》自1948年6月15日创刊以来的第5次改版,也是《人民日报》改版史上唯一的一次不涉及扩版或缩版,只是关于汉字的书写顺序、汉字的笔画以及汉字排版方式的改版。
1956年1月1日的改版,是《人民日报》以改版的方式向世人公布,中华民族延续了千年的“竹简书卷式”右起竖写的汉字书写顺序、印本版式及其汉字笔画的改革方案,已经由国家统一颁布并在所控疆域内开始实行;是《人民日报》以改版的方式向全社会宣示,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开始实行关于汉字的书写顺序、书写习惯、书写思维、科学书写以及简化汉字笔画的一次“书同文”式的文化革命。
1956年1月1日,中央政府以《人民日报》的改版为契机,为新中国在其后的文化进步、社会发展、人文思维和政治生活,逐步奠定了我们现在正安居其上的现代汉文基础,并且为当今中国全面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发挥着积极的、根本性的推进作用。
《人民日报》1956年7月1日的改版(扩版6→8)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题为“致读者”的社论。社论中说:“人民日报从今天起改出八个版。同时,在编辑工作上也做一些改变。…最近,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
我们现在细读这篇“社论”并回观其后数年的历史就会发现,《人民日报》1956年7月1日的改版,对我国此后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工作和生活,在一个近20年的时段内,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较《人民日报》1956年1月1日和1956年7月1日的两次改版,应能感觉到,前者是对千年文字的笔画、文字的书写习惯、文字的印本格式进行变革的郑重宣示和实际操作,是一项已经改变千年并将延续千年的文化革命的节点。而后者,则是一次人们意识中的《人民日报》以改版的形式,通过改版社论,旨在对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意识形态进行社会改造的政治运动的昭示。
《人民日报》1956年1月1日的改版,是《人民日报》改版史上唯一的一次刊登了相关的“改版启事”,印刷版式有所改变,但印版数量没有增减的改版。
《人民日报》1956年7月1 日的改版,是由六块版扩为八块版。这是继《人民日报》1948年10月4日至1948年12月15日的 “过程性”扩版(2→4);1948年12月16日的扩版(2→4);1949年8月1日的扩版(4→一张半);1949年8月18日的扩版( 一张半→6)之后的,历史上的第五次扩版。
关于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在第四版右边侧的第三则启事“本报启事:自1956年1月1日起,本报广告栏内除刊登一些文化娱乐节目以外,其他广告一律停止刊登。”之事,另文再议。
关于《人民日报》历史上的改版记录,《社内通报》第13期(2009年4月30日)刊载的《人民日报改版引得》已述及。
2012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