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危机下环境报道的议程设置--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上

试论生态危机下环境报道的议程设置

哈艳秋 黄东红

2012年11月29日16:5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本文从中国环境报道议题设置溯源及概况入手,分析了中国环境报道议程设置形成的机制及存在的三个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报道议程设置持续性构建的建议。生态文明的议题构建应该厘清环境报道的机制,才能将特定的环境状况转变成“问题”,进而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生态危机;环境报道;议程设置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然成为国家的政治议题。相应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无公害等关键词占据了媒体相当大的版面。大众媒介对环境、生态重要性的赋予,能增强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此构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但是,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对环境、生态意识的构建往往止于环保,宣传上陷入节约用水、少开车之类的生活琐事。在环境报道中,各种环境事件往往只是因为其“突发性”作为吸引眼球的内容来加以报道,后续报道也往往只是关注上级政府对相关责任人的或罚款、或免职等信息,受众的视线被迅速转移。环境报道往往很难将特定的环境状况转变成“问题”,并进而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中国环境报道议题设置溯源及概况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博士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首次揭示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的密切关系,指出了工业化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后,环境科学、环境意识不断完善,大众传媒中也出现了环境记者。1989年,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将“环境报道”定义为:“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1]尼可拉斯?卢曼等人的推动促进了环境报道相关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第一次引发环境议题是1979年新华社记者和通讯员李一功、黄正根、傅上伦、李忠诚发表的《风沙紧逼北京城》。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概念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但并没有形成较强的效果。直到1987年,《中国青年报》刊发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等报道才正式拉开了环境报道的序幕。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开办了《环保时刻》栏目,栏目定位为传播环境知识、环保理念。该栏目连续报道环境危机,跟踪绿色行动,呼吁治理环境污染。

1998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洪灾,原因是长江上游的森林遭大规模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自此,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大众媒介的议题,也成为政府议题。全国的大众媒介被要求集中报道了随后国家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全面禁伐天然林等政策。

2003年,人民日报专门设立环境采访室,负责环境生态方面的宣传报道,同时负责编辑《人民日报》“人与自然”专版。2009年10月8日,《南方周末》创办“绿版”,报道覆盖环保、低碳、能源和城市4个领域,意图推动中国的绿色进程。在《南方周末》的影响下,我国各大门户网站也基本都开设了“环保频道”或“绿色频道”。

此外,我国还有一批发行量较小的专业环境类报纸,主要是《中国环境报》《世界环境报》《上海环境报》《珠江环境报》等10余种。这些环境报纸大多由官方主管主办,主要发布党和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播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技术。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