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内容同质化及应对措施--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上

手机报内容同质化及应对措施

韦宇龙

2012年12月03日11:20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自2004年《中国妇女报》推出第一家手机报以来,短短几年间,手机报在全国异军突起,截至2012年10月,中国移动10658000(彩信端口)平台上已有187份手机报产品,内容涵盖新闻、娱乐、体育、财经等领域。但综观这些手机报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名称各异,但内容大同小异,且其中超过60%的信息在报纸、网站上重复出现过。笔者作为手机报的实践者和参与者,在此浅谈手机报内容同质化现象,并提出应对对策,以期与业内研究者共同分析研究,为手机报的革新与发展探讨出路。

【关键词】手机报;同质化;第五媒体;内容瓶颈

随着手机上网服务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各种手机客户端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手机网民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除了被动接收彩信手机报外,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主动选择Wap网站、手机客户端等获取多样化的新闻资讯。不过,与有着近十年历史的彩信手机报相比,Wap网站、手机客户端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目前来看,国内已开通服务的手机报,彩信模式仍然占据主流。

手机报同质化的表现及原因

形式上,手机报的线性阅读特点导致其编排形式单一。由于彩信手机报具有线性阅读的特性(读者需要按照先后顺序逐帧阅读新闻),为了迅速抓住读者眼球,吸引其读完单期手机报的全部内容,全国手机报在形式上基本都采取了“封面+导读(概览目录)+内容”的布局;在编排上,则约定俗成地按照新闻的重要性进行排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手机报表现形式的单一。另外,在每一期手机报的开头和结尾,则习惯性地配发一些实用服务资讯,如天气、彩票等。此外,因手机终端形态各异,为提高用户接收率,目前彩信报基本都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下发。同时,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手机报内文刊发的图片位置也相对固定,只能出现在每一帧新闻文字内容的上面,而不能像纸媒或网络一样,实现图让文、文叠图等多种图文镶嵌的编排方式。内容表现形式的单一性和栏目设置的局限性,使得手机报的框架模式很容易被克隆,从而加剧了手机报之间的同质化。

内容上,手机报是对纸媒、网站资源的二次加工整合。首先,目前我国手机报绝大多数是以各类新闻资讯的大综合为主,且多数手机报只是将纸媒的内容资源和网站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整合缩减,是纸媒内容的拷贝、精简版。如此,便使得手机报与网站以及纸媒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如果读者既看报纸又上网,再来阅读手机报,就形成信息的二次消费,从而大大降低了手机报内容的使用价值,读者对手机报的依存度也会相应减小。

其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阅读新闻时都希望能花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手机报正是现代生活中的信息快餐,读者大多习惯利用“碎片时间”①来阅读它,这就决定了手机报的每一则新闻必须短小精悍,这样一来,不同手机报针对每天发生的重大热点新闻事件编辑而成的稿件,大多以“导语式新闻”(对新闻做简要精确的概述)的形式出现,这也必然造成手机报内容的相似度畸高。当然,在内容上,各手机报如果想要做到“差异化”发布,刊发深度分析类稿件不失为一计良策,但目前大多数手机报为保证时效性,一般每日发送两期(早报和晚报)。如果要求以深读的形式发稿,不仅编辑、发布的成本很高,读者的阅读成本也会提高。因为受硬件设施的局限,目前手机报容量有限(一般要求在50~70K,3000~7000字),加之一般手机屏幕的尺寸有限,如果想用手机阅读一篇完整的深度报道,往往需要翻上十几帧(屏)甚至更多,十分不便。

当然,除了信息来源雷同、信息表现形式相似之外,缺少独立的采编人员也是造成手机报内容同质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手机报的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在人力、财力的投入以及团队建设方面仍不够完善,记者力量相对薄弱,自采稿件不多,独家的个性化稿件更是少之又少。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