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奋力突围 砥砺前行--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中国电影:奋力突围 砥砺前行

饶曙光

2013年01月04日08: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月18日,在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中美达成了新的电影协议。这一协议不仅会对国产电影市场份额造成持续的、巨大的冲击,而且必将引发中国电影大变局。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对中美电影新协议可能造成的巨大冲击和挑战缺乏主动的、足够的、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不少人还存有侥幸心理乃至盲目乐观情绪。尽管如此,2012中国电影在创作、市场、传播及其影响力方面也都呈现出良好的、良性的发展态势,不断积聚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正能量”。

  提升影片质量

  拓展市场份额

  主流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依然是2012中国电影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钱学森》作为近年投资较大的人物传记片,采取了适度类型化、娱乐化、商业化的策略,富有新鲜感和活力,使人产生一种迥然不同的美学感受,给中国人物传记片创作和生产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意义。而为迎接党的十八大推出的一批影片如《忠诚与背叛》、《西藏的天空》、《雨中的树》、《许海峰的枪》、《生死罗布泊》、《索道医生》、《南平红荔》、《冰雪11天》、《小小飞虎队》、《走过雪山草地》、《南泥湾》等,在艺术表达与思想内涵上有了新的进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主流电影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性内涵,而且都注重现代电影的视听品质、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影像的质感及其艺术意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更大层面地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市场的接受。

  中国电影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要推动电影产业化,必须全面提升中国电影的专业化、工业化、科技化、国际化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商业类型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制作大量有品质、有品牌的商业类型电影来有效巩固和拓展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尽管当下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尤其是中国式大片的创作和生产存在着题材重复、类型单一、手法单调,同质化、“山寨化”倾向严重,过度娱乐化追求,整体上创意能力不足等问题,但市场依然是靠《画皮2》、《四大名捕》、《二次曝光》、《笔仙》、《搜索》、《听风者》、《寒战》、《一九四二》、《十二生肖》、《大上海1937》等影片维持热度,并在与好莱坞电影正面较量和博弈中艰难地支撑着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大明星、大场面形成视听奇观吸引眼球,是无法形成持久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也不可能持久地获得观众和市场的青睐。一些中国式大片之所以出现了效益递减的趋势,原因就在于在理论层面把商业类型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简单地理解为“配方式生产”,在实践层面缺乏必要的创意能力和想象力。

  在中国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一九四二》以其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形成了影片的人文主义气质和史诗品格。虽然影片的票房最终没有达到制片方的预期,但迄今为止获得的观众口碑和市场认同,说明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包容度、接受度、宽容度、成熟度都在不断增加和拓宽。《画皮2》、《人再囧途之泰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其诀窍不过是规规矩矩地、老老实实地为观众拍一部影片。相形之下,《匹夫》、《杀生》、《王的盛宴》等电影遭遇了票房“滑铁卢”。虽然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以票房衡量这些影片的全部价值,但其中透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深入研究:电影要想获得观众认同和市场接受,必须传递出观众接受和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必须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舒缓观众的精神和情感压力、释放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必须在个人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包容度。如果不能在满足观众观赏快感和个人表达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包容度,宁可暂时牺牲个人表达。从电影创作和生产而言,最大限度地贴近观众的观赏需求、消费欲望是电影创作和生产不可违背、不可超越的“王道”。面对好莱坞的强势冲击,我们不能主观臆想用类似于伊朗《一次别离》的影片去与好莱坞电影正面抗衡和博弈。事实上,主要由平均年龄21岁左右的年轻群体构成的主流市场需要大批量、同时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商业类型电影。

  当然,在作为“主力军”和“常规军”商业类型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之外,也需要大量有创意、有情怀、有精神、有探索的中小成本电影作为电影市场“有效的补充”,形成一个良性的、优化的电影生态。《桃姐》、《搜索》、《飞越老人院》、《春娇与志明》、《爱在廊桥》、《万箭穿心》、《索道医生》、《阿米走步》等,凭借独特的选材、视角和表现手法拓展了国产电影的创意能力,拓展了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的主流院线基本上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也由于缺乏“特色化、差异化”的院线,未能实现与大量的、潜在的目标观众有效的对接,其票房也就不尽如人意。此外,还有一些动画电影《赛尔号2:雷伊与迈尔斯》、《摩尔庄园2》、《麦兜当当伴我心》、《神秘世界历险记》(原名《奇异家族》)、《我爱灰太狼》等值得关注。如何满足目标观众的观影需求,推动多样化、多元化电影的创作和生产,进一步拓展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中国电影市场体系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正视行业结构矛盾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2003年以来,我国电影业自身经过全面产业化改革与市场化推进,产业模式与类型化生产初现端倪,产业体系与市场结构也已基本形成。但业内有识之士都清楚,全行业存在着各种矛盾,如市场高速发展与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矛盾,制片产权与盗版泛滥的矛盾,进口片与国产片争夺市场份额的矛盾,影片传统发行模式与网络传播的矛盾,院线与影院之间的矛盾,制片人中心制与导演中心制的矛盾,制片方与编剧的矛盾等等。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充分也不公平,投融资方式不够多元化、不够优化等等问题。总之,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发展主要靠票房拉动,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形式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高票价制约了电影观众群体和观众人次的有序、有效增长,整个行业表现出一种极强的脆弱性、不稳定性。特别是中美达成新的电影协议以后,在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压力和冲击下,各种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和爆发:众多国产电影为了避开好莱坞大片纷纷变更上映的档期,使得国产电影不可避免陷入了“内耗”乃至相互残杀的境地,令人惋惜和痛心。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以通知的方式要求与院线的票房分账比例由之前的43%上涨到45%,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制片方要求提高票房分账比例无可厚非,但共同做大做强电影市场才是各方利益的根本保障。更有甚者,有的雇佣水军或者进行口碑挽救,或者抹黑竞争对手,给整个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事实上,网络水军给全行业带来的只可能是“输”而不可能是“赢”。

  中国电影产业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推进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结构,按照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规律构建能够有效保障各方根本利益,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动态平衡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现代电影产业体系,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整体模式升级换代,从粗放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的自觉、自信。同时,中国电影还必须把产业建设和文化建设高度有机结合、统一起来,通过着力强化电影文化体系建设,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和能量,创作和生产更多具有经典人文品格、美学品格的电影精品,不仅为当下生活提供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长明灯”,而且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和文化财富。

  党的十八大发出号召,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到电影文化,就是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这就更加要求中国电影人集中全行业的智慧和能量,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完善自身,做大做强,有效应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中国电影的强国梦想!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