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三农”报道--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2月下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三农”报道

——以《潇湘晨报》为例

张 明 罗丽君

2013年01月06日15:37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三农”报道以及相关研究依然严重缺乏。本文选取湖南省最有影响力的市场化纸媒《潇湘晨报》作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来源、内容分类、报道立场、报道体裁、报道数量、报道篇幅和版面安排等项目来探析其“三农”报道的策划和具体运作,力求总结有关经验和教训,以提升“三农”报道的水平,从而推动“三农”问题进一步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两型社会;“三农”报道;潇湘晨报

“两型社会”建设与媒体相关报道

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是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和切实保护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维持生态平衡,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社会,也就是人与资源和谐的社会,即人类节约高效开发利用保护资源、资源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尽量减少废物排放,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不断保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社会,也就是人与环境和谐的社会,即人类保护改善优化环境、环境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

通过关键词网络搜索,如果输入“两型社会”建设报道,百度可找到相关结果约6350万个(数据截至2012年11月11日),输入“两型社会”建设和“三农报道”这两个关键词,百度共找到相关结果约773万个,输入“三农报道”,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391万个。形成对比的是,如果在中国知网进行关键词语的文献搜索,输入“两型社会”,找到的结果为1291个,如果输入“两型社会农业”,找到2个结果,如果再分别将“农民、农村、农村环境、农村资源”与“两型社会”一一作为关键词语搭配输入,则是0个数据结果,如果仅输入“三农报道”,可找到8个结果,但如果输入“三农”,则找到24,469个结果,输入“三农”问题,找到14,341个结果。由此可见,有关媒体对“三农”、“三农”问题、“三农”报道关注度较高,但对“三农”报道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三农”报道研究则是空白。

《潇湘晨报》是湖南读者首选的市场化报纸,是“记录湖南、演绎湖南”的时代风标,肩负着光大媒体的责任、使命和梦想。在第五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上,根据所发布的“2011—2012中国媒体品牌影响力(软实力)指数”,《潇湘晨报》因为其影响范围、社会责任、创新力、信任度、知名度、关注度等指标,进入了中国都市报品牌10强。[2]2011年,《潇湘晨报》在各类机构的新闻评比中,获奖数居省内报纸前列。《潇湘晨报》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新战略后,第一时间推出《两型拾问》等专题对“两型社会”战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巧借高端智囊发力,强化报道的力度和互动性。[3]

《潇湘晨报》“三农”报道的概要分析

限于文章篇幅、研究方法等因素,本文选择的报道时间介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之间。一年时间内,《潇湘晨报》的“三农”报道有119篇,其中主要涉及农村问题的报道82篇,涉及农业问题的报道16篇,涉及农民问题的报道21篇。以下主要通过其报道来源、内容分类、报道立场、报道体裁、报道数量、报道篇幅和版面安排等项目来进行概要分析。

报道来源。89%的“三农”报道来源于《潇湘晨报》自身的采编队伍,有时也采用新华社的电讯稿或转载、整合其他媒体的稿件。一年期间,《潇湘晨报》共采用其他媒体“三农”报道13篇,包括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日报》、《新京报》、《羊城晚报》、《云南信息报》、《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南方都市报》和《南方日报》的稿件。其中,采用新华社稿件7次,《新京报》稿件2次,综合归纳引用其他媒体稿件5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潇湘晨报》在“三农”报道的内容建设上,主要依靠自己的采编队伍,体现了该报对“三农”报道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及其专业策划、采写能力较强。

报道立场。在119篇报道中,正面报道23篇,占19.3%;相对中立立场的报道66篇,占55.5%;负面报道30篇,占25.2%。由此可见,《潇湘晨报》对于“三农”问题的报道以中立为主,整体立场较为客观,讲究平衡的操作策略。

体裁、数量和篇幅。在119篇报道中,消息58篇,占所有报道数量的48.8%;评论12篇,占10%;人物专访2篇,占1.7%;通讯47篇,占39.5%。消息通常是500—1000字,通讯篇幅较长,通常是1000—3000字,3000字以上的较少。另外,有7篇评论的篇幅分别在800字左右,5篇评论的篇幅分别在1300字左右。这与《潇湘晨报》比较注重言论建设有关,其《湘江评论》版在“三农“报道方面也不甘落后,勇于发言。所有报道中,配图新闻47篇,占39.5%。其中消息配图7篇,人物专访2篇都有配图,通讯配图38篇,评论没有配图。

内容题材分类。涉及农村问题的题材内容范围比较宽泛,其中有关农村时政、政策的报道19篇,农村环境问题的报道10篇,农村土地问题的报道10篇,农村经济问题的报道13篇,农村教育问题的报道11篇,农村医疗问题的报道11篇,农村住房问题的报道2篇,农村金融问题的报道2篇,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报道2篇,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报道1篇,农村人口问题的报道1篇。另外,农业问题主要涉及农产品价格、农业技术革新、农业技术下乡等内容。而农民问题主要涉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维权、精神生活等内容,还有留守家乡农民的生存现状、经济收入等内容。

版面安排。所有报道中,位于A版(时事)的101篇,占84.8%,位于B版的7篇,位于C版(经济)的6篇,位于T版的1篇,位于副刊《湖湘地理》栏目的3篇,特别报道“潇湘奋发”1篇。由此可以看出,《潇湘晨报》的“三农”报道比较注重动态时效新闻。

《潇湘晨报》“三农”报道涉及的主要问题探析

(一)农村问题

政治方面。此类问题,主要包括村干部改选、相关政策发布、农村城市化进程、部分村干部违法等方面。正面报道4篇,中性报道11篇,负面报道4篇。正面报道内容主要是村干部得到上级领导表扬或者村民的肯定,负面报道内容则主要是部分村干部贪污、挪用、截留公款等违法行为,或者某些边远农村被现代化进程所“抛弃”等现象,而中性报道涉及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泛,比如村干部的改选、政治民主进程等。体裁大都以消息和通讯为主,评论只有2篇。对此类问题,该报基本坚持中立客观立场,有利于农村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经济方面。此类问题,主要涉及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动态等方面。正面报道6篇,中性报道5篇,负面报道2篇。以通讯和消息为主,只有1篇评论。正面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在村干部带领下,某村庄逐渐实现共同富裕,或者农村经济的今昔对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等。负面报道内容主要是关于“华西村问题”,篇幅较长,多在2000字以上。对于较长篇幅的报道,该报多采用说故事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个人或者重大事件的采写,从侧面表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土地方面。此类问题,主要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征收、农民失地等方面。正面报道0篇,中性报道9篇,负面报道1篇。基本上都是中性报道,客观中立。内容强调的是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的相关政策,其中多次提到国家相关领导人对土地问题的讲话,表现了土地问题的严峻性。报道体裁采用了消息、通讯、人物专访、评论,体裁多样,但大都以消息为主,有分量和力度的深度报道作品很少。笔者认为在报道土地相关政策的同时,可以加大一些关于土地问题纠纷、问题较为妥善解决以及土地征收情况的相关报道,引导读者从更具体、细微的角度来把握土地问题的动向、政府与农民土地博弈的心态演变等。

教育方面。此类问题,主要涉及教育资源分配、校车安全、伙食营养、教育补助等方面。其中正面报道4篇,中性报道4篇,负面报道3篇。正面报道主要包括对农村教育进行相关优惠和补助,负面报道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校车事故频繁发生等。报道体裁有消息、评论、通讯,以消息为主。这些报道大都反映了农村教育资源分配比例较低,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机会少,教育基础设施极度不完善。当然,也有报道呈现政府对农村教育的相关优惠甚至免费政策。但是,相较于农村教育资源分配的长期偏低,这无疑是杯水车薪。笔者认为报道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力度,尽量推出深度调查报道,更深入细致地表现农村的教育问题,以引起社会、政府、公众对农村教育的关注,而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报道。

医疗方面。此类问题,主要涉及农村新农合医疗报销制度。其中正面报道0篇,中性报道10篇,负面报道1篇(假借新农合的名义赚取非法利润),主要介绍了国家新农合相关政策,并且以桑植县为个案典型,做了跨年度系列报道(2011年8月3日至2012年2月29日)。11篇报道中,有5篇提到桑植县参合的新农合医疗措施,读者从中了解到“新农合”的相关规定及其效果。报道都来源于《潇湘晨报》自己的采编队伍,立场偏中立客观,有消息有通讯,篇幅都在1000—3000字之间。文章标题都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但《潇湘晨报》这一年以来,在医疗问题上几乎只关注了新农合问题,而对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药品收费过高等问题的报道几乎是空白状态,报道领域过于狭隘。

环境方面。此类问题,主要涉及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的灾难等内容,其中正面报道0篇,中性报道1篇,负面报道9篇。报道凸显生态破坏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繁侵袭,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状况。体裁方面包括人物专访1篇,评论1篇,消息1篇,通讯7篇,篇幅都较长。报道大都利用讲故事的手法,通俗易懂。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既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质量,也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想处理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让有关人士明白,资源过度消耗已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危机,而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也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笔者建议《潇湘晨报》的“三农”报道定期策划专版,加强深度调查,整合有关报道的传播力度,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改善。

其他方面。还有一些关于农村住房改造、信用贷款、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计划生育等问题的报道,共8篇。其中正面报道0篇,中性报道7篇,负面报道1篇。7篇消息,1篇评论。篇幅都较短小,报道立场中立。同时也反映出《潇湘晨报》对这些问题关注较少,报道力度不够。

(二)农民问题

本文所提及的农民,其实是户籍在农村,但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其中,正面报道4篇,中性报道13篇,负面报道4篇。正面报道接近党报新闻的话语方式,主要内容是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某些良知公民帮助农民工讨回欠薪,提供给农民工相关福利等,负面报道则以反映农民生活窘迫现状和心酸抗争甚至冒死维权的题材为主;报道体裁方面,评论、消息、深度报道兼有,评论较少。深度报道大都采用《华尔街日报》结构体,人物形象塑造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性强,细节动人,篇幅在3000字左右,版面安排基本上都位于A版。这些报道都来源于《潇湘晨报》自身的采编队伍,报道立场明显,大都是表现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比如帮农民工讨薪、增加农民工代表人数、给农民工重新取名、建农民工博物馆、主办农民工文艺演出等正面消息。但有关报道并没有直面农民工的真实生活现状、就业困扰、经济窘境等问题。建议该报增加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报道,加强舆论监督,以引起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同时也唤起更多社会公益组织、普通老百姓对农民工群体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和关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农民工“这一抽象的概念上。

(三)农业问题

其中,正面报道5篇,中性报道6篇,多为农业增产、农业技术革新的内容,而负面报道5篇,多为政府官员“面子”工程造成恶劣影响、极端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等内容,没有太大的倾向性。报道体裁多为短消息和通讯,报道多在1000—1500字,也有少数超过3000字。

5篇正面报道的视角,基本上围绕农业增产增收、给农民带来福利来切入,从种子的免费发放到粮食亩产量的增加,再到收获之后帮忙销售,呈现出农业经济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中,农民享受到了农业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利益。但是报道没有写出更多生动的细节来表现农业政策、技术革新给农民带来的具体实惠,比如农户年收入可增加多少,对农民的生活有一个怎样具体的改善。宏观而言,也没有报道技术革新到底能影响多大范围的农民,能给农业的发展带来多大效益,而只是选取了几个增产增收的“点”来凸显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有机农业、转基因粮食生产等重要题材,该报缺乏有效的议题设置去进行深入报道。

5篇负面报道涉及气候、战争、政府消极政策给农业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现了农业在发展方面所受到的阻力。基本上,从标题看不出报道的态度倾向性,但其内容以及所表现的主题,指向对农业生产不利的多重因素。《潇湘晨报》对农业问题关注较少,相关报道力度弱小,建议加强对农业政策制定、监督实施、农产品经营等方面的报道,并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业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题材。

整体而言,考虑到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作为湖南省影响力最强的新闻传媒机构,《潇湘晨报》的“三农”报道议题设置不尽合理,资源配置呈现失衡态势,缺乏以人为本的绿色传播理念。如果因为自身采编队伍的力量有限,建议适当增加其他媒体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尤其是批评监督性质的报道,整合“三农”报道的力量。《潇湘晨报》言论信息建设力度较大,建议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强化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舆论环境。读图时代,《晨报镜像》专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有目共睹,也希望其把视野多放到广大乡村地区,视觉焦点再集中一些给广大农民以及农民工。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课题《“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三农”新闻传播》的成果,项目编号:08C556)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简新华,叶林.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J].学术月刊,2009(3).

[2]知名新闻学院联合评审 中国都市报品牌10强公布[EB/OL].http://www.chinamedia360.com/newspage/20121028/38D3998B33A79DDF.html,2012-09-24.

[3]童胜.湖南年鉴[M].长沙:湖南年鉴社,2012:313.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