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危机事件的报道误区及应对策略--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媒体危机事件的报道误区及应对策略

胡 蕾 胡孙华

2013年01月30日15:0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本文首先阐明危机事件的内涵与特点,进而分析新闻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功能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危机事件中,新闻报道存的误区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防范与应对策略,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危机;误区;策略

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层出不穷。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由一种传统的社会模式向现代社会模式转变的进程。在转型过程中,快速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会使很多潜在的社会冲突不断被激发出来。再加上中国地域原辽阔,地形复杂,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这些年来,自然灾害和人为危机事件时常发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危机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契合了新闻价值的标准,也成为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报道的热点。危机事件给人们带来恐慌,所以媒介在危机事件中的报道表现尤为重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在为危机事件中能否客观公正地报道,对于危机报道的功能发挥好坏是至关重要的。

一、危机事件的概述

1.危机事件的含义。“危机”一词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指人濒临死亡、游离于生死之间的那种状态。现代学意义上认为危机是决策者面临的对其核心价值观念造成严重威胁而又事发突然,在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时间紧迫和所知信息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必须迅速决策的诸多不利因素汇聚的一种状态。直接诱发并表现上诉状态的事件就是危机事件。荷兰学者罗森豪尔特指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构成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综合看来,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例如地震,水灾,或人为造成的集体事件等等,而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常的发展状态。危机事件之所以能够严重威胁其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是因为危机事件的固有特征。

2.危机事件的特征。(1)意外性:危机事件的爆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没有规律,没有预兆。突发性及不确定性是危机事件最突出的特点。危机事件爆发的时间、态势、规模,及影响的深度都是不可预测的。(2)破坏性:危机事件也被称作灾难性事件,不论什么样的危机事件,都必然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给人类造成混乱与恐慌。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危机往往具有连带效应,引起一些列的后果,会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威胁整个社会的发展,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3)紧迫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传媒力量的强大,通讯设备的完善,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会演变出扩散性的态势。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社会遭受更大损失。(4)新闻性:各种危机事件的爆发,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危机事件层出不穷,极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秩序。在对危机事件的治理中,人们发现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与信息、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播的渠道成为大众了解危机信息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大众传播也成为政府治理危机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功能

在很多危机事件爆发过程中,媒体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公共危机能顺利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功能发挥的好坏。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传递。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一切传播行为以及传播关系存在,就是为了以某种方式处理、分享和传递信息。在危机事件爆发的时候,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是非常强大的。公众比任何适合都需要获取有效的信息来作为其行动的参考,政府也需要搜集信息为危机处理的决策做出依据。因此,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媒体成为人群和政府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一旦危机信息的不对称性,就会对危机处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带来巨大的灾难,甚至会引发多重型和复合型的危机。所以,媒体必须承担起向社会和大众传递有效信息的责任。

2.引导舆论。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就会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舆论。大众媒介要积极面对危机事件,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上来。在公众遭遇危机的时刻,公众会具有非理性、从众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有一致的取向于同一个方面,也会使这部分公众的个体的情感趋向于这个方向,构成一种集体心理。所以媒体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媒体可以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大引导性宣传,对于控制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稳定公众情绪。危机事件由于极大的破坏功能,不仅对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还给社会心理带来极大的恐慌。在对危机的处理中,如何稳定民心,是危机管理追求的最佳效果。

在危机爆发时,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极其强大的,因此,媒体必须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充分满足受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只有形成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沟通渠道,公众才会全面了解危机,只有充分理解危机,才会逐渐消除恐慌心理。

另外,媒体必须向社会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在特殊时期,有些媒体错误的瞒报,反而让小道消息满天飞,这是媒体的失职。媒体必须压缩流言的产生和扩散空间,协助政府缓解民众紧张情绪,减少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公众恐慌。

4.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在危机爆发时,政府应该提供一些权威发布的信息,并应积极主动与新闻媒体沟通,提供真实信息供其发布。另外,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引导媒体做一些针对性报道。危机发生后,应快速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路径。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双向沟通。

2003年非典的例子,媒体和政府曾集体失语,造成全国的恐慌。在事态发展严重时期,政府及时调整媒体传播手段,每天及时在中央媒体公布灾情,全面报道灾情的发展,经过媒体的报道传播,树立里良好的政府形象,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5.影响政府决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及时为党和政府服务。媒体在保证信息及时公开的基础上,媒体报道应该是全方位的。媒体向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还随着事态的发展,跟踪报道,并且更多的以采访专家学者的形式,表达各方意见,有的时候还发表社论等评论文章表明报社观点和态度。媒体的行为实际上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很大的帮助,影响政府的决策。

三、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报道误区

1.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危机报道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新闻报的政策采取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报道模式,主要是强调政府不能过分渲染消极情绪,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报道引导社会,但是此报道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做报道的过程中只报道正面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正面宣传应该是建立在对报道客观全面的报道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加选择,完全的“报喜不报忧”而不报道负面的新闻,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全世界观看的年代,你不报道别人也会报道。”所以,媒介应该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民心。

2.部分媒体为追逐新闻利益而忽视人文关怀。当一名记者身处危机事件当中,是应该冷眼旁观,把新闻报道放在第一位还是应该把见义勇为、扶危救难放在第一位。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不能为了争夺独家新闻而牺牲当事人的利益。

一些重大的灾难事件与恐怖事件往往充斥着死亡、血腥、残忍、惨烈,当新闻工作者报道这类危机事件时该如何处理这些内容和画面,这也一直是新闻伦理中最饱受争议的部分。甚至有些媒体为制造轰动效应而夸大新闻事实,为争夺受众的关注度而将新闻事实夸大处理,甚至弄虚作假、捕风捉影。这样不仅会加重危机事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令危机事件的处理更加棘手。

3.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缺乏有效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一直是政府最为重视的,并将其作为联系人民群众和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使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很难发挥应有的充分功能,甚至在近年来有弱化的趋向。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新闻媒体的监督,一些危机事件就会被压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只有有效的监督才能提高对危机的处理。

四、改进媒体对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应对策略

1.媒体要树立化解危机的意识。当危机事件爆发,受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超乎平常。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其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些时候还直接影响危机事态的发展以及危机事件的处理。作为有责任的媒体,应该遵守报道的真实、时效以及科学性原则。媒体应该做社会的瞭望者。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媒体在危机报道中应该以广大受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价值诉求。

2.媒体要恪守新闻操守和职业道德。公共危机中,媒体要恪守新闻操守和职业道德。危机事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时,除了遵守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之外,还要考虑危机事件的特殊性。对于所报道的危机事件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影响,媒体要充分考虑其社会效果,要注意报道内容的适度,要注意考虑媒体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因此,在危机报道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公仆,因此需要媒体在进行公共危机报道时自觉遵守新闻操守和职业道德。

3.媒体要加强与政府的互动合作。政府作为社会的主导者,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意义。在危机事件报道中,媒体应与政府保持紧密舒畅的联系,另外,政府也需要从媒体获取信息,调整自己的决策。

在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信息的沟通以及政府和公众的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联系政府和公众最有效的桥梁即媒体。因此必须建立政府和媒体有效的良性沟通体制,这是政府能否解决危机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也需要政府创造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政府正确的媒体决策,才能使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胡蕾,女,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胡孙华,男,长江日报党政新闻部记者,主要从事新闻业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流派、范式与路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赵麟斌.危机公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宫秀川.国际上传媒在现代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1).

[6] 王来华.政府如何应对“舆情危机”[J].决策,2007(2).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