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浅议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贺若军?

2013年01月30日15:0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由于形势的不断发展,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可谓内外夹击,危机四伏。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的挑战,有公共频道的开播和县级电视频道的取消等政策因素的影响,有内部弊端的日益显现等,都造成了县级广播电视台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广播电视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当然,有危就有机,当前,县级广播电视台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1)国办发79号文件如春风化雨,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希望;(2)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带来了中大道历史机遇;(3)公共频道的推出为地方台搭建了更大更高水平的舞台;(4)文化体制改革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打开了突破口。总之,县级广播电视台只要认清形势,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转变职能,就一定能破危为机,开辟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台;困境;机遇

广播电视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的福,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的祸。”当前,我国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方针和管理体制仍然是“四级办”,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四级办”的产物,它自创办至今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政府的简政放权,整个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可谓为内外夹击,危机四伏。 

一、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外患与内忧”

外部压力的表现一是观念的挑战。时过境迁,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四级办”越来越不适应于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舆论压力如“重复建设论”、“机构臃肿论”、“不合理论”、“无序竞争论”等一片反对声,真是“四面楚歌”“山雨欲来风满楼”。二是政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各省公共频道的开播和县级电视频道的取消。根据国办发【1999】82号文件精神,“在县级广播电视实行三台合一的基础上,由省级电视台制作一套公共节目供所辖各县电视台播出,从中空出一定时间段供县级电视台播放自己制作的新闻和专题,但仍保留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台号、呼号,机构不取消”。大多数省份都在2002年7月1日准时开通了公共频道[1]。这样一来,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利益在中国媒介产业改革过程中已经基本被忽略,甚至其所肩负的重要职能即意识形态功能也已经被柔化,县级台从此改为以转播中央、省和市级电视台的节目为主的播出格局。职能的转变给县级广播电视台带来了一场历史性变革,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内部弊端的主要表现有:1.宣传质量不高。(1)是宣传比重失调,其直接表现是会议新闻太多,领导活动新闻过滥,重“上”轻“下”,造成群众不愿看(听),失去了一批受众,有损媒体形象。(2)是报道题材失衡,即重生产报道,轻生活报道。“生产报道”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指导性,新闻价值不高,不受群众欢迎。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性新闻在县级台却寥寥无几。(3)是由于采访难、取材难、报道难、处境难,造成舆论监督无为,降低了县级台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4)是社会新闻匮乏,居高临下式的向受众“谈经论道”的报道方式多于对普通人喜怒哀乐、老百姓吃喝拉撒睡等平民生活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关注,不能满足受众获取广泛信息的需求。(5)是大多数县级台都没有天天播新闻,每周3~4档的新闻节目设置常使新闻变旧闻,新闻时效性差。报道也是蜓蜓点水,新闻作品质量不高,,缺乏深度。2.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不清,责、权、利不明,管理松散,甚至断裂。3.技术设备落后,传输网络狭小。很多县级台的广播电视台的广播电视发射设备都是“带病呻吟”。传输网络也仅局限于县城,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也仅局限于乡镇范围,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需求。四、专业人才匮乏,队伍素质低。由于历史原因,县级广播电视台从事采、编、播和发射、传输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从原来的县广播站转移过来的,有的是从乡镇广播站抽调上来的,有的是复员军人安置的,有的是通过关系塞进来的下岗人员。县级台基本上没有科班出身的人员,一些半专业人员是从各种成人教育取得学历者,其质量明显低于专业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专业培训,对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绝大部分没有理论知识,大部分人的具体业务知识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取得的,这些人员基本上处在一个专业技术老化的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批年轻的有生力量进入县级广播电视台,改变了县级台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但是许多人虽然有大学文凭,专业却对不上口,一切得从头学起。总体来说,人员知识结构层次低,队伍良莠不齐,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突出问题。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县级广播电视台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广播电视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

二、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危机”,有“危”就有“机”。中国有古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他便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1.2006年国办发7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如春风化雨,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希望。广播电视“村村通”是国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配套资金,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的一项惠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而实施完成“村村通”工作任务的主体是县级广播电视部门。7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调了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对县级广播电视台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一个好机遇。据资料统计,我国有县级行政区2861个(不含港、澳、台),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有9.4亿人口居住在区市县,52%的GDP来自市县,足可见县在国家的地位和作用[1]。然而我们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城市受众对信息时代来临的狂欢,一边却是农村受众信息缺乏、信息失衡的落寞。而以农村、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其他新闻传媒的终端,它的地方性、知识性、服务性、边缘性、唯一性和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性决定了它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县级广播电视台置身于县城,最接近基层,最贴近农村、农民,最容易走近受众,最容易接近新闻现场,最能感受目标受众的心理和要求,最能面对和感受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有着其它媒体特别是上级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特色凸现,受众又具有地域亲和力和熟知亲和力倾向,新闻地域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对农民来说,农副产品的价格远比记者向美国总统布什“扔鞋”、卡扎菲的去向来得重要,村务公开要比赖昌星被遣送回国更受关注。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乡风习俗,无论是民主文明,还是和谐进步,都离不开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和强力推进。

3.公共频道的推出对县级台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展现地方台魅力的机会。公共频道为县级广播电视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论媒体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载体的不同,大家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在一个频道播出,机会均等,平等交流,公平竞争,可以各显神通,尽情展示各台的特色和水平。这为扩大地方宣传、展示地方形象、提升地方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了更大更高水平的舞台。

4.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打开了突破口。这为作为“大文化”一部分的县级广播电视台突破自身束缚实现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同时,县级广播电视台是中央、省、市媒体向下延伸扩散的最终载体,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最后一道关口,这种地域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县级台是我国广播电视有效传播最重要的环节,也决定了县级台生存机会的无限性和存在价值的必要性。(1)贴近性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据调查,在美国平均每天有67﹪的成年人收看地方新闻,而收看全国性电视新闻的人只有49﹪[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有国情,县有县情,人总是先关注跟自己有关或相近的事情,当地观众最热心关注的除了国家大政方针之外,往往喜欢关心发生在本县的各种新人新事,处于新闻事件发生源头的县级广播电视台与受众同一天地,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具有大台难以具备的接近性。(2)受众和传输网络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站的基础。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3]。而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通过其重要载体来体现。这种载体就是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在四级办电视的方针指导下,截止1997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发展到2000多个,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到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入网观众达6000多万户,约2亿人[4]。据有关专家估计,到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入网观众超过1亿户,约3亿人,而且这些有线电视用户大多在农村,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有线电视发展越来越快,农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成为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3)县级党委、政府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靠山。一个拥有数十万乃至百多万人口的区域政治经济板块,在客观上是需要一种地域性的媒体为其服务的。总之,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多级媒体用户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广电信息覆盖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守门员”。在推进中国城镇化,推动中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信息差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只要认清形势,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转变职能,就一定能破危为机,开辟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作者简介:贺若军,女,宜君县广播电视台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参考文献:

[1] 毛锦钦.中国广播电视的县域化生存[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3] 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杨明品.北京广电管理体制调整的政策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6).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