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全景化新闻报道探析--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新媒体背景下全景化新闻报道探析

刘 涛 王宇明

2013年01月30日16:2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脚步的不断加快,整个传媒生态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新媒体对传媒业新闻生产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种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式展现的全新的新闻报道形态——全景化新闻报道应运而生。本文试结合近年来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对新媒体语境下全景化新闻报道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阐释,并在全景化新闻报道的操作层面进行了探究,以此为我国传媒业新闻报道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全景化;新闻报道;启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互联网、电子书、数字广播、楼宇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催生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数字终端的出现。根据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1]。各种新型数字媒介正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同时也对整个传媒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谷歌新闻产品总监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在今年庆祝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EJMC)100周年年会上所做的《新闻的未来展望》演讲中指出:“技术变革的步伐不会减弱,它将只会加快。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媒体景观正在发生改变,新闻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2]。新媒体的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改变正日益显现,媒介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在传统的新闻传媒业中,新媒体带来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传播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生产范式的重构。其中,一个鲜明的变化是,新闻报道由过去追求短平快式向全景式方向发展。

美国著名传播学专家、原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中心主任约翰.V.帕夫利克(JohnV.Pavlik)在其著作《新闻业与新媒介》中,针对新媒介给新闻业带来的改变,提出“全景化报道”的概念,他认为“在网络电子环境中新闻报道的根本变化,一种新的新闻形式正在出现,或许最好的描述是将其称为‘全景化报道’”[3]。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全景化报道”成为在新闻实践中一种新的报道形态。它的出现,一方面顺应了传媒业的“全媒体”转型;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新闻媒体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适应新形势下受众媒介接触特点的变化,体现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而作出的主动选择。新媒体背景下的全景化新闻报道在内涵上如何界定?它又有哪些特点?全景化新闻报道在业务操作层面带给传媒业带来哪些启示?本文试做了探析。

一、全景化新闻报道概念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同营造了整个信息环境。与此同时,媒体的新闻报道的形式也从过去的单一线性传播向立体传播转变,全景化新闻报道的出现成为当前新媒体对新闻业重构的一个鲜明表现。然而,对于什么是“全景化新闻报道”,传媒学界和业界对此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概念的阐释一直比较模糊。

传统媒体语境下,谈到全景化新闻报道,新闻从业者往往容易和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等联系起来,往往注重的是报道形式、报道视角或报道规模上的广度和深度。新媒体语境下,全景化新闻报道的内涵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体现在业务操作层面上,主要是指整合专业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内容资源,集合文字、声音、图片、Flash、视频等多媒体媒介形式,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体现新闻内容的动态性等特征的一种报道形式。约翰.V.帕夫利克教授在其专著《新闻业与新媒介》阐释到,“全景化新闻(Contextualized Journalism)不仅融合了数字平台的多媒体技术,并且还有在线传播的互动性、超媒体、流式特点和寻址媒介的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的特点”[3]。

著名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曾说过:“我们所见到的事实取决于我们所站的位置和眼睛的习惯”。新闻作为一种信息类型,是新闻从业者通过特定视角反映和提供给受众和用户的一种知识。传统媒体背景下,媒介所能提供给受众的只是一个观察的必要视角,是窥探事实的一个有限的单一角度,而非全部。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得对新闻全方位、多视角、动态的报道成为可能,传媒通过提供新闻报道和事件的综合视角,受众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想要的接近事实的信息。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报道形态——全景化新闻报道也随之出现。

综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对全景化新闻报道大致归纳为,即指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动态化、全方位的展示,对事件立体的整体把握和对其本质的透视的一种新闻报道形态。

二、全景化新闻报道特点

(一)新闻来源的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全景化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态初露端倪,其显著特点是新闻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新闻生产主体多样。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传统专业媒体和大众构成的社会化媒体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了当下的“拟态环境”。

在新媒介环境中,用户也从被动的受众角色转变为积极的传者角色,人人都是记者,在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型传播媒介不断涌现的今天已经成为实现。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微博再一次彰显了其巨大的传播力。事故发生时,车厢内的乘客第一时间用微博向外界发出求救信息,时间比传统媒体足足早了一个小时。与此同时,在后来整个事故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事故亲历者的微博在新闻报道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源。7月27日,《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发表题为《永不抵达的列车》的文章,缅怀在此次事故中罹难的两位大学生,其中记者的许多采访源就来自微博和人人网。在灾难、战争等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会化媒体的表现尤为抢眼。

纵观近年来国内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社会化媒体扮演的角色愈发突出。从2009年广东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中小区居民利用网络论坛参与讨论,吸引外界关注,到2010年的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当事人钟如九的微博维权,社会化媒体汇聚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的声音,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除微博外、论坛外,社交网络、播客、和内容社区等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当下构建全景化新闻的重要信息来源。社会化媒体由于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新闻报道的多视角,同时为“观点的自由市场”创造了实现的土壤。

以美国为例,从CNN(Cable News Network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iReport 栏目,到《纽约时报》正在试验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创建内容),发展线人、公民记者、特约记者等方式成为国外媒体整合不同信息源,开发全景化新闻报道的重要尝试。全景化新闻报道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生产理念,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和对新闻价值的深度开掘为新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拓展了新的维度。

(二)传播形式的丰富性

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当前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为构建全景化新闻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新媒体技术推动下的全景化新闻,综合了所有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不仅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而且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新闻几乎囊括了当前已经出现的所有信息传播形式,包括文本、图画、音频、视频和图表等,还有正在出现的技术如全景图片、3D视频、虚拟场景技术、全息影像等,形成了传统媒体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多元并存的局面。2012年欧洲杯期间,央视携手环球数码北京公司,共同打造欧洲杯专题节目“豪门盛宴”,节目使用了最新虚拟互动技术和三维成像技术,使欧洲杯各队的王牌球星“莅临”演播大厅,与主持人和观众进行神奇互动,让亿万观众在观看和评论顶级赛事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一场虚拟互动的视觉盛宴。

“全媒体”时代,记者能够根据新闻特征和编辑意图,选择文字、图片、图表、视频、视频、动画等表现形式,组合成最适合的报道模式,新闻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拓展。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随后各大媒体都纷纷对此次灾难进行了连续报道。由于事发深夜且环境恶劣,记者无法抵达现场拍摄到灾害发生的瞬间。然而,8月8日的央视新闻中却用动画模拟了泥石流爆发的整个过程,记者根据当地灾害目击者的描述,采用数字动画的形式,使人们看到了灾害发生的经过和灾情状况。在随后的救灾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还以动画的形式,报道了一位父亲在灾难发生的瞬间用身体护卫女儿而不幸罹难的感人事迹,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了灾难的无情和父爱的伟大。

现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动画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形式运用到新闻报道中逐渐被公众所接受。数字动画以最大限度地模拟新闻现场,或重现或模拟新闻事件的经过,丰富了新闻报道内容,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4]。数字动画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电视语言,而且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但是,新形式在新闻中的运用应当注意在真实、客观的前提下把握好度,注意适用范围,尊重新闻伦理,否则就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台湾壹传媒对“动新闻”的滥用就是一个反面案例。

(三)新闻报道的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表现为一个发展过程,为做到真实、完整和准确地反映事件的全貌,新闻报道要体现在时空的横向和纵向双向延伸,这就对新闻报道的动态性提出了要求。除了要报道最近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以外,对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及其最新进展的报道,成为当前媒体“新闻大战”的一个着力点。

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快速、即时也成为衡量传媒机构专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当下,传媒业在新闻报道时效性和完整性上的激烈竞争,使新闻从过去的“最近发生的事实”变为“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报道也由过去的一次性采集完成,变为现在的动态采写、实时更新。从ENG到SNG等大型新闻采集设备的改进,再到现如今融合了各种数字视音频采集设备的“数字信息平台”的运用,传媒机构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增强了新闻的动态报道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全景化新闻报道体现出实时动态的鲜明特点,这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尤为明显。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4分,甬温线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央视记者凌晨两点赶到现场发回了第一则报道,随后一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记者守候现场,每隔一个小时向外界报道事故救援的最新进展,全程记录了温州动车事故的救援过程。由此,这也对新闻工作者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极其敏锐的新闻嗅觉,必须习惯于获取实时的新闻线索,从而为受众提供动态化报道,而对于受众来说,则可以实现了对新闻事件进程的把握。

为增强新闻的动态性,传统媒体除加强直播报道的力度外,纷纷加快了与新媒体融合的脚步。由于新媒体即时、草根的传播特征,博客、微博、论坛、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其进行新闻采集和传播的重要途径。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采集能力外,传统媒体也开始注重发挥社会化媒体在新闻采集中的作用,通过整合各种社会化媒体的信息资源,提升新闻报道的动态性。

(四)传播过程的互动性

全景化新闻注重受众参与,在互动中进行新闻生产。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受众开始倾向于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而不仅仅是过去的被动接受信息;另一方面,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传播效果,传统媒体正寻求加强与社会化媒体的合作,为受众搭建更多的交流互动的平台。可以说,增强新闻的互动性,是新媒体语境下专业媒体和公众的自觉选择。

Web2.0时代,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纷纷加强和改进与读者、观众的互动,实施广播与网站的互动,报纸与网站的互动、电视与网站的互动。当前,微博凭借其草根性和渗透性特征,赢得了传统媒体的普遍青睐。目前全国几乎所有媒体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吸引受众参与到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来。不仅是媒体组织,许多媒体记者、编辑也纷纷开通个人微博,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加强与普通公众的互动。例如,腾讯大成网的“我们都是蒲公英——成都主流媒体微博圈”囊括了成都地区几乎所有的网络与杂志媒体、纸媒、电视媒体、电台媒体的官方和记者个人微博。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受众的交流和沟通,在互动中进行新闻生产,成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共同选择。

三、全景化新闻报道的启示

随着媒介新技术不断出现和拓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断加快,新闻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变革与转型时期。全景化新闻是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方式上的主动转变,它意味着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一改过去简单追求“短平快”的报道模式,转变为对新闻事件进行非线性、动态的、综合视角的全媒体传播。全景化新闻报道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传播形式给用户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体验,人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新闻事件,更为客观的认识新闻事实,新闻报道已经进入一个事实的三维时代[5]。结合全景化新闻报道的以上特点,在新闻生产的操作层面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在生产主体上,注重吸取草根的力量,加强新闻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新闻的生产者。信息无处不在,造成公众往往面临“信息迷雾”、“信息雪崩”的困境,此种情形下,为保证传播视角的多元,保障新闻传播的客观、真实,同时体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专业媒体应当注重对来自各种社会化媒体新闻资源的整合能力,用专业的眼观进行甄别、筛选,整合成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向受众推介,探索构建一条社会化新闻生产的道路。

(二)在生产形态上,加强多媒体、多终端的信息整合传播

在当前传播媒介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为寻求新媒体背景下新的生存和发展机遇,传媒业中媒介融合的脚步正不断加快。随着我国“三网融合”各项政策、体质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报纸、广电全媒体战略的酝酿实施,传媒业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传播形式,进行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传播的大传播格局正日益清晰。

(三)在生产过程上,加强报道的时效性,进行动态性内容生产

为加强新闻报道的即时性和动态性,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全景化新闻生产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模式,为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数字新闻生产平台打下基础;此外,媒体要不断更新信息采集、制作和传播技术,简化新闻生产流程,压缩新闻制作周期,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四)在生产内容上,加强互动式新闻生产,增强媒介文本的厚度

随着用户信息接触量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用户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报道或社会问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更为深刻的见解。为此,媒体应为用户提供可以发表言论、参与传播的平台,在促进新闻报道生产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鼓励多视角、立体化、互动式的生产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作者简介:刘涛,男,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传播研究;王宇明,男,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

[2] Google’s Richard Gingras: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 of News (2012 AEJMC Keynote Speech)[EB/OL].http://www.ae jmc.org/topics/archives/3999.

[3] (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张军芳译.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 米高峰,安然.新媒体时代数字动画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电影评价,2011(8).

[5] 杨娟.全媒体背景下我国媒介全景化生产格局探讨[J].电视研究,2010(10).

[6] (美)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