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线装书借现代元素走近读者--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记者观察:线装书借现代元素走近读者

2013年02月27日14: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手机看新闻

  自2004年至2012年,我国每年都有图书斩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项。其中,获得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2004年)、《曹雪芹风筝艺术》(2006年)和获得荣誉奖的《诗经》(2010年)、《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2011年)都采用了传统线装方式装帧或借用了线装元素。可见,尽管如今洋装书把持大局,线装书凭借其审美价值、文化内涵,仍在中文图书装帧领域熠熠生辉。

  作为配合雕版印刷单页单面刷印、对折整合这种工艺的最佳选择,线装书拥有悠久历史。穿越悠悠岁月,传统线装书工艺日臻完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个别企业为节约成本偷工减料。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主要传承单位,广陵古籍刻印社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包括雕版刻制在内的线装书制作工艺,从写样、雕刻、刷印到最后的打书根、订线、贴签条、装函套,大小工序加在一起有30多道。慢工出细活,实属难得。然而也有个别线装书印制厂家考虑成本问题,在用纸、用料、工艺过程方面,有偷工减料现象,致使部分产品品位、质量不高。

  笔者认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同时,的确可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改良,提高效率;也可以探索设计,创新外观。例如,影印版的线装书已可采用印刷机印制,如打孔等环节可以采用半机械化代替完全手工;又如,线装书局推出的“当代大家散文”系列,在封面设计上探索了较为鲜艳的色彩,并在签条上附上作者照片。需要理清的是,一切的工艺改良都不应该牺牲图书质量与品位,也不能为节约成本而偷工减料,伤害对线装书感兴趣的读者大众。

  其二,线装书走近读者大众的情况有待改善。目前,线装书制作的大部分工序难以用机械替代,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宣纸等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成为线装书成本难以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使得线装书相对于洋装书,仍属于高端产品,难以走进大众市场。

  虽然走进大众市场难,但我们仍能看到一些古籍社试图走近大众的步伐。例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纳兰词》(线装本),该书为纳兰性德词四卷的影印本,随线装本附赠包括导读、词注评等在内的《纳兰词珍赏别册》(平装本),定价68元,是当当网、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的线装书人气产品。读者在评论中表示“很有文墨气息”“古色古香的宣纸版值得收藏”。

  与古籍社的市场探索相比,笔者认为,线装书在实体书店这一销售渠道的推广方面需要跟上步伐。如果实体书店一直将线装书束之高阁,普通读者难以接触、领略与体验我国古线装之轻便、典雅,仍是走近读者一大桎梏。只有出版社与大型书店、古籍书店共推线装文化,线装书才有可能离大众更近一些。(李明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