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报刊与人民关系的论著--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界》>>2013年1月上

马克思关于报刊与人民关系的论著

——《对波拿巴的谋杀》

张勇锋

2013年04月24日14:51    来源:新闻界    手机看新闻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1842-1843年)曾详尽论证过人民报刊。十几年后,他《对波拿巴的谋杀》(以下简称《谋杀》)一文中,再次论证了这个话题。这篇文章是他于1858年2月5日写的关于意大利人奥尔西尼刺杀法国皇帝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的时评,原文是英文。文中他提出并回答了“公众支持”与“公费支持”的报刊与民意之间的关系这一命题。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08—1873)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推行高压政策,强化军警机构,对报刊实行严格控制。1858年1月14日傍晚,奥尔西尼(FeliceOrsini)(图1)等三位意大利爱国志士在拿破仑三世与皇后乘马车前往巴黎歌剧院时,用炸弹袭击,造成8人死亡,148人受伤。行刺未果的奥尔西尼被判死刑。事发后,马克思写的这篇文章作为社论刊登在2月22日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上。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引用“一家极有厨房的英国报纸”(即《泰晤士报》)上一位目击者写的文章,对波拿巴的官方报纸《总汇通报》(LeMoniteuruniversel)就谋刺皇帝事件所做的自欺欺人的虚假报道进行了揭露。谈到波拿巴的警察拿着庆贺皇帝幸免于难的“慰问辞”寻找市民签名而被多数市民拒绝时,马克思指出:巴黎的报刊,只要是靠公众而不是靠公费支持的,就完全对人民的态度作出了响应。”[1](根据原文重译)马克思这句话谈到了报刊经费来源与反映民意的关系问题。

法国1797年制定了印花税法案,后又实行了保证金制度。第二帝国后期虽然废除了出版特许制度,但政府对报刊的经济制约措施变化不大,并且贯穿帝国始终。这些措施使得许多报刊不堪重负,被迫停办。与此同时,帝国却对官方报刊和拥护政府的报刊大力扶持,相应费用被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除了帝国政府机关报《总汇通报》外,持波拿巴立场的报刊还有《现代评论》、《民论报》、《立宪主义者报》以及半官方的《国家报》等,马克思讥讽这些报刊,都“从同一位圣人的金库中汲取灵感”,[2]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靠公费(thepublicpurse)支持的报刊。奥尔西尼谋刺事件后,以《总汇通报》为首的波拿巴御用报刊做了大量涂脂抹粉、伪造舆论的虚假报道。这类报刊假托民意,其实公众很少主动购买,因而它们无法得到“公众”的支持。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政局多变,政党林立,各政治派别均有反映自己立场的报刊,办报经费由其所属党派而非国库提供。马克思在《谋杀》中提到的与官方报刊态度不一样的报刊《旁观者》、卢瓦尔河上的灯塔》、辩论日报》等,均是非官方的政党或商业日报,反对派的政治立场或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状况,以及各党各报间的竞争,使得这些报纸面对公共问题时,能够较多地从公众需要来考虑报道内容,从而赢得公众的支持。例如在1856年开始的欧洲新一轮金融危机中,波拿巴的报纸大造舆论,企图使公众相信法国面临的普遍恐慌与其专制制度没有关系。对此,巴黎反对派的《立宪主义者报》、国民议会报》据理反驳。马克思评论道:我们举出了帝国官方胡说的欧洲恐慌的原因的例子,同时,也不能不举出在波拿巴制度下允许存在的反对意见的例子。”[3]法国自1836年以来一直存在的大众化廉价报纸,也不会完全迎合波拿巴,因为它们的发行量得依赖广大订户的支持。

马克思在《谋杀》中对官方《总汇通报》每日登载的巴黎市民对皇帝表示忠诚的“慰问辞”和“公众献辞”进行了揭露,他写道:在这些东西上签名的人,没有一个不这样或那样隶属于那个吸允法国人民脂膏的无孔不入的寄生虫——政府,没有一个不像木偶一样受内务大臣的摆弄。”他用一句话概括了这种慰问辞或公众献词的本质:“由皇帝本人献给皇帝”的“表示人民对政变[指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51年靠政变上台无限热爱的证明”。[4]马克思所说的靠公众(thepublic)支持的报刊,指的正是政府财政支持以外的政党报刊和日益兴起的大众报刊。在对待奥尔西尼谋刺皇帝事件上,这些报刊虽然也登载了所谓祝贺皇帝幸免于难的官样文章,但这种“谎言”仅出于官方高压政策下的生存需要,并非是这些报刊的真实态度。

《谋杀》英文原文中有关“公众支持”与“公费支持”的表述是:The attitude of the Paris press , as far as it depends on the public, and not on the public purse, entirely responded to the attitude of the people.[5]《全集》中文版将这句话译为:巴黎的报刊,只要是靠公众而不是靠公费支持的,就采取与人民群众完全相同的态度。”这一翻译与原文有一定的偏差,因为俄译文就是这样:(直译:巴黎的报刊,至少是那些靠公众而不是公费支持的报刊,其立场完全符合民众的心情)。英文respondto意思是“响应”、回应”、对……作出反应”,并没有“与……相同”之意。也就是说,巴黎的报刊,只要是靠公众而不是靠公费支持的,都会对人民抵触专制政府的态度作出响应,这种关系也体现了报刊作为大众传媒主动反映社会现实的特征。该文的德文版,意思与英文相同。英文表述中的thepeople意为“人民”,偏重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中文版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人民群众”并不贴切。对应德文将其翻译为Volkes人民、民族),而不是diemassen(群众),是较为准确的。这句话译为“巴黎的报刊,只要是靠公众而不是靠公费支持的,就完全对人民的态度作出了响应”,较为准确。

张勇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2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2.

[5]KarlMarxFrederickEngelsCollectedWorks,Volume15.MarxandEngels1856-1858.InternationalPublishers,NewYork,1986:P.456.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