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让我们再一次想起5年前的汶川。灾难总是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可在这伤痛中我们学着坚强,变得更有勇气,应对灾难的方式也在变化。
微博,就是一个典型。5年前汶川地震时还没有微博,媒体报道灾情远没有现在这般迅速。经历了多次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考验,如今的微博已然成熟了很多,媒体通过微博报道灾情更是如虎添翼。及时发布灾情、呼吁正确救灾、积极发帖寻人……通过短短的140个字,媒体搭建起挽救生命的“微通道”。
快速 发布最新信息
“四川地震了!”4月20日早上,当《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看到这条微博时还愣了一下,再刷新的时候,微博屏幕上关于地震的消息已经铺天盖地。
“地震了,成都震感好强!”4月20日8∶04,就在地震发生后的两分钟,“@成都商报”发出了四川媒体第一条关于地震的微博。随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雅安新报快讯”“@新京报”“@京华时报”“@深圳商报”以及全国各地的媒体官方微博都陆续发出地震的消息。当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未来得及赶到现场之时,媒体的官方微博成为在第一时间传递灾情的通道。
4月20日下午,当芦山人民医院因伤员过多而导致血浆缺乏时,“@人民日报”发布微博紧急告知公众这一信息,寻找血源。当救援时间超过12小时,“@人民日报”随即发帖振奋士气:“上次汶川,这次雅安,苦痛历历在目,灾难让我们再次携手并肩。救援黄金24小时过半,时间分分秒秒,救人,救人,还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不抛弃,不放弃。生死边缘,是我们的姐妹弟兄。雅安,不哭!雅安,挺住!雅安,加油!”
地震发生后,媒体官方微博承担起连接线上线下的关键枢纽,及时、迅速发布权威灾情,告诉受众灾区的最新消息,并根据救灾进展有针对性地发布提示信息。比如,前方最急需的物品汇总、灾区接受抗震救灾物资和食品捐赠电话等。“地震”一时间成为微博信息的核心词汇。
理性 呼吁正确救援
地震带来的灾难举国同殇,牵动着国人的心,充满爱心的人们纷纷以不同形式表达着对灾区的援助和支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善意的初衷反而给救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此,媒体的官方微博便承担起一个职责:呼吁人们理性救援,避免次生灾害发生。
“@央视新闻”发出【雅安,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博,指出“72小时内,非专业救援人员,请您不要往雅安方向行进,做好应急准备即可;当地不少通讯设施毁坏,请尽量使用短信、微信,不要占用电话线路;雅安周边交通拥堵,无关车辆请为救援车辆让出生命救援通道”。“@人民日报”紧急呼吁“虽然今天我们都是雅安人,但雅安周边交通拥堵,现在救援车出动,请一定要让出生命通道;没有亲人在雅安、芦山等的,请取消不必要的商务公务旅行,不要盲目去灾区;话务拥塞,不要不停向四川和雅安拨电话,尽量用短信和微信等联系,把电话通道留给最紧急的人。”
“@中国之声”则呼吁雅安周边地区县城商家店铺、私人住宅打开WiFi,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不因为网速慢而滞后,让正在被担心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网络微博报平安,让灾区更多的一手信息传递出来!
类似的呼吁伴随着救灾的进一步推进井然有序地进行,当更多的人奔赴灾区为受灾的人们送上必要的援助之时,媒体官方微博则在另一方天地与灾区同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援抗震救灾。
寻人 积极扩散发帖
寻亲,对于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来说,是劫后余生的头等大事。对于那些有亲人在灾区的人来说,更是深深的牵挂。媒体官方微博通过聚变的微力量为人们寻找身在灾区的亲人。
“@成都商报”开通地震救助通道,“今天,我们都是雅安人!如果你有求助、寻亲、报平安、主动援救、公益服务等需求,一切有关雅安7级地震的讯息,无论你是普通网友或机构,都可以私信或@成都商报,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帮助大家!雅安不怕,让我们齐心协力,为爱转发!”“@新华社中国网事”同样发出微博:“如果你联系不到震区的亲人,请私信或@新华社中国网事,我们和网友帮您一起寻找,今天,我们都是雅安人!”
“@央视评论员”则在微博上发出帖子,在寻人的基础上,为网友提供向亲友报平安的平台微信。如果有和亲友失去联系,通过央视评论的微信平台,提供亲友姓名、年龄、照片和联系方式,以及尽可能详细的信息,救援信息就会在央视20∶00~24∶00《东方时空》特别节目中传递出来。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新华社中国网事”“@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时代商报”等多家媒体的官方微博头像都变成了黑白色。这是无声的哀悼,为我们自己受难的同胞!
■相关链接
灾难报道注意事项
当多路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之时,关于灾难报道的注意事项也应当被关注。
@报纸观察:【去雅安的记者们须知】带上装备,立即出发;保证通讯畅通,顺利发稿;换上迷彩服,捎点糖或牛肉干;注意安全,防范余震;别拍摄残缺身体等过于惨烈的画面;遵循知情同意、最小伤害等伦理规范;绝不因采访给救灾添乱(如进手术室);摒弃宣传至上、救人竞赛式条框,关注人;碰到紧急特殊情况先救人再报道;不打断抱头痛哭的夫妻;别让孩子反复讲述父母伤亡情形;到现场,别在宾馆连线主播。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全媒体研究院秘书长):【都市报如何报道四川地震】寻找贴近价值,凸现本地视角;注重微观而非宏观,挖掘人性故事;减少碎片式消息报道,强化整合式深度报道;利用微博、微信、网站和报纸,建立循环、融合报道新机制;运用异地监督的缝隙,若有问题、大胆问责。
@中国日报-论坛(中国日报论坛官方微博):媒体报道地震应注意几点原则,避免直接曝光死难者面部画面;避免以采访为由刺激遇难者家属;避免为抢镜头妨碍生命救援;传递对灾区及受众有价值的信息,表达真情实感;增加对天灾背后人祸的反思和追究,为把损失降到最低、规避未来的损失,媒体应作出自己的贡献。
@媒介评弹(驻外记者):【日本灾害报道的十大原则】追求报道的精确度;灾害留言方式的推广;受灾地的规模和范围要准确传达;时刻记住报道要为受灾者提供保护;不要忘记对受灾者的关怀;电视和广播都要自觉报道受灾地的状况;平安消息交给电信;平时注意学习积累,培养灾害报道的专门记者;制作报道手册;在报道现场牢记是为谁报道。
@壹读(壹读传媒官方微博):【地震现场记者须知】这里要讲的是记者进入灾区,应该如何做报道。在采访中你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在出行时你该做的准备。出行时,你要记得灾区如战场,随时有生命危险,请你务必注意安全;在采访的过程中,你也一定要记得,面对死亡,永远要心怀敬畏。最后祝你一切平安。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谁应该是灾难报道中的主角?答案似乎是明确的:灾难中的受灾群众——说出他们的状况、表达他们的呼声、描述救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灾难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是这样。在这两天的地震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报道,过多地集中在救援动态,特别是领导人的动态以及一个个感人的英雄事迹上,而受灾群众的状况和灾区需求却往往被一笔带过,沦为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