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地震报道手记:五年前,五年后--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记者地震报道手记:五年前,五年后

于松

2013年04月25日09:50    来源:东方早报    手机看新闻

  经过5天采访,我发现,相比于5年前的汶川地震,救援部队挺进“震中”的速度超乎了我的预判,芦山的电力与通讯恢复,还是很快的。地震当晚,芦山县城就已通电,媒体记者已经可以通过无线网卡向后方传稿。这样的待遇,在汶川地震时,当地民众与媒体记者是不敢奢求的。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时我身在重庆,虽远隔400公里,但强烈的震感还是将重庆居民瞬间晃下了楼。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大地震的可怕,晃到了头晕。尽管我参与采访了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0年玉树地震时,但地震时我远在上海,没能体会到震波突袭时的恐惧。

  可“透视”的灾区

  经过5天采访,我发现,相比于5年前的汶川地震,救援部队挺进“震中”的速度超乎了我的预判,先进设备的投入,也另辟了外界第一时间看灾区的“眼睛”和“耳朵”。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地震当日17时就通过无人机成功获取到芦山县核心灾区太平镇的首批高分辨率航空影像。

  这样,外界对灾区受损情况当天就有了一个初步的研判,不再像5年前那样,外界起初对“震中”汶川一无所知。

  芦山县的电力与通信恢复,还是很快的。地震当晚,芦山县城就已通电,媒体记者已经可以通过无线网卡向后方传稿。这样的待遇,在汶川地震时灾民与媒体记者是不敢奢求的。

  芦山地震灾区地形与汶川地震重灾区相似,都是在崇山峻岭与山间坝子地带,山体滑坡堵路是救援的第一天敌。在抗震救援中,只要道路通,后续问题基本就迎刃而解:伤员可以第一时间接受抢救,药品、物资可以大批进入。

  但在芦山抗震中,部分受灾乡镇还是遇到了“生命线”反复中断的打击,这直接影响了伤员抢救和救灾物资的运送,最终导致部分灾民对政府救灾产生了情绪。

  应急救援的检验

  因地震级别与破坏程度的不同,芦山地震在“抢救生命”方面与汶川、玉树地震不具可比性。芦山地震震塌的绝大多数是砖木房,我尚未听说有钢筋混凝土浇灌出来的楼房整体倒塌的情况。

  2008年5月14日,当我徒步走进“孤岛”映秀时,数十名守在废墟旁的灾民拉着我的手就哭,央求外来人赶紧掀开断裂的混凝土,解救压在下面的亲人。然而,在坍塌的混凝土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需在大型机械的协助下,才能挪动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的混凝土断块。

  截至今日零时,芦山地震已过5日了,但汶川与玉树的地震中那些震撼世人的救援场景,令人握拳欢欣的生命奇迹,在芦山地震中并不多见。翻阅各媒体报道,这样的场景并不像汶川地震时那样比比皆是

  通过灾区采访与各媒体现有报道,似乎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芦山地震中埋在废墟下的伤员,多数是自己逃脱或被左邻右舍在震后几小时内救出来的;5年来,新添的先进救援设备、改善的救援机制在芦山地震中或许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检验。

  从芦山现场救援来看,是依据汶川地震的救援模式来操作的“一方有难,八方来人”,热度足够。但芦山地震受灾区域、程度完全无法与汶川地震相比,是否有必要举国救灾或者举多大的力量展开救援,是否有可能进行评估和规范?如何用更精准的力量来对待不同级别的地震,值得总结并形成一套机制。

  物资发放的公平与效率

  因废墟救人时间短暂,所以芦山抗震救灾中最突出的问题很快就转移到了救灾物资方面,而因救灾物资掀起的围堵“讨粮”风波,这一教训值得总结。

  其实,灾民对救灾物资的抱怨,在汶川地震中就已存在,只是在近10万人员伤亡面前被弱化了。在汶川地震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管理好救灾物资,不得不请求军队或武警派人把守物资储备点的大门。

  在芦山地震中,救灾物资是否充足都引起了官方与民间的争论。官方的说法是物资基本充足,只是一些帐篷等物资暂时堵在了路上。而媒体报道称部分灾区物资短缺,有的乡镇只够支撑4天,有的只能维持1天,灾民凄惨,有人4天只领到1瓶水、一包面,20多人拥挤在一个帐篷里……

  在近年来的抗震救灾前期,救灾物资引发如此大的争论并不多见。不过,究其原因,亦有人认为也与一些民众不清楚救灾物资的发放流程与原则有关。当然,这也涉及政府信息是否及时公开透明的问题。

  在汶川、玉树等地震期间,救灾物资发放是有过经验教训的:流程不严谨,有些物资被哄抢或被重复冒领,结果官方运送了大量物资却有少数灾民并未拿到应有的;其次是公平分配,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公”,在震后物资发放过程曾多次出现过此类矛盾。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确保公平的情况下,加快物资发放的效率。不过,将救灾物资发放提高到“与时间赛跑救人”同一要求标准,似乎并不现实。

  “多余的”志愿者?

  有“短缺的”,自然就有“多余的”。在芦山地震中,不知从几点几分起,社会救援人员与志愿者突然成了“多余的”、“帮倒忙”,他们不再像汶川地震中那样几乎始终是受欢迎、获得尊重的角色。一些民众批评他们堵塞了救援道路,抢占了救灾空间,不专业。

  这两日,我在灾区看到各路志愿者开始被官方出面劝返,最高时每天劝返人数达1500人。这在汶川地震时是不可想象的。

  志愿者真的过剩吗?确实有点多了。我在灾区一些地方看到的志愿者都快赶上灾民的数量了,灾区本身吃不消。

  但我认为,打板子不能打在志愿者身上,救援没错,爱心也没错。在这一问题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应该加强引导,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这一次,雅安市临时实施的一项举措就可借鉴:在雅安城区与荥经县设置两个物资投放点,负责接收社会运来的物资与各部门的救援物资,然后安排专门的物流公司进行运送。这样,既呵护了社会爱心,也减少了“生命线”上的车辆。

  最后想说的是,并不是每次地震都会涌现出大量的可歌可泣英雄人物、生命奇迹、人物故事。地震破坏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应该多用平凡的视觉去对待灾区与灾民。这样,才能避免偏激,杜绝假人物、假典型、假故事,才能更贴近“真实”、“关爱”这些字眼。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