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6期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郑素侠

2013年06月26日13:29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在理念上,应超越保护主义,让儿童学会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注重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儿童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方法上,学校及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传媒应通过制作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向儿童普及媒介知识;研究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可通过参与式行动的开展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

【关键词】儿童;媒介素养;参与式行动

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儿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甚至动摇、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儿童社会化中的权威地位。[1]诸多实证研究亦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介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

对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学习所用的能力,以及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批判解读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

(一)超越保护主义,让儿童学会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在英国,保护主义理念的拥趸认为,传媒传播的信息中,包含大量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对涉世不深的儿童有害的负面信息,媒介素养教育应培养儿童的免疫力,帮助儿童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当时的美国,保护主义理念亦站在维护道德的立场,将媒介视为传播不良信息和诱导失范行径的罪魁祸首[2],呼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保护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的社会公众免受媒介信息的不良影响。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自上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在内地零星开展。受传统文化及保护主义的影响,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中,教导儿童远离媒介从而保护儿童免受媒介不良影响的观念亦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家长限制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甚至不让儿童接触媒介;对于媒介中儿童难以理解的信息或不适宜儿童接触的信息,家长没有向儿童进行阐释、帮助其理解,而是简单粗暴地切断儿童接触这类信息的途径;忽略儿童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以成人的知识和经验取代儿童的真正需求,比如不让儿童看电视和接触网络,认为电视和网络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而以书籍代替。

保护主义理念的前提,是将儿童视作易受媒介信息影响的、缺少能动反应的弱者。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们过去的错误在于将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在他成为一个社会成员以前,他是无甚价值的,儿童的“现在”没有被认真地考虑进去。所谓“现在”,就是“儿童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心理需要来生活”[3]。超越保护主义,将儿童视作独立的、能动的个体,让儿童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应成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理念。接触和使用大众传媒,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权利”之一。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对于儿童来说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传媒的各类节目应成为丰富儿童生活、让儿童充分享受到童年快乐的工具,而不是剥夺儿童的童真,使其快速成人化的工具;第二,成人的知识与经验可以用来指导儿童使用传媒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但不能强加或灌输给儿童。

(二)注重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媒介已经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媒介信息已经成为儿童了解世界、作出判断、付诸行动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应成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选择出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沉迷于信息的海洋不知所从;2.能够区别媒介文本所建构的“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的差异;3.能够对媒介信息真伪及其隐藏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判断并作出批判性解读。

从学会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学习所用,到理性解读媒介信息和批判性对待媒介信息,意味着媒介素养更进了一步。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儿童理性解读媒介信息和批判性对待媒介信息的能力,亦是培养他们成长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需。

(三)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儿童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和第13条对儿童的“发表权”进行了如下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看待。”“儿童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4]但在当前,儿童往往被作为成人活动的装饰品而出现。例如在一些庆典上,儿童被要求向领导或模范献花;在一些有关儿童的活动中,按照成人的授意对着镜头说出一些慷慨陈词。儿童虽然在媒体上出现了,但他们仍是沉默的,他们的想法和真实的声音并未得到表达。

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James与Prout曾指出:“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他们的行为也会成为引发社会变革的力量。”[5]当儿童学会了通过媒介表达想法和发出声音时,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激发;更进一步地通过参与媒介,儿童获得自尊和自信,增强自身行动能力,从而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优质公民。

二、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一)学校: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纽约等州就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1—9年级的课程体系之中,或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设,或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之中。[6]

在我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成熟,且中小学课程设置已经非常繁多,单独设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不太现实,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相关课程,不失为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做法。如: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中,或者跳出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课外活动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板报、校园广播、自拍音频视频节目等课外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培养儿童的媒介技能和媒介参与能力。

(二)传媒:制作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曾于2001年制作了面向10—14岁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系列节目《別小看我》,将各节目单元设计成“在做中学”课程,让儿童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探讨其生活经验中的媒介现象与话题,深受台湾儿童的喜爱。《别小看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解读媒介信息、认识广告说服技巧、知晓新闻消息来源及守门人角色等,节目组还带领儿童探索各种媒体节目的“幕后”,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在内地,尚未有传媒制作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一些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节目中,会有零星的媒介知识融入。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节目中,偶尔会涉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和正确看电视的内容,但多是站在保护主义的立场,指导儿童如何免受媒介不良信息的伤害。通过开办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向儿童普及媒介知识,引导他们理性、批判地处理媒介信息,并为儿童了解和参与媒介信息的生产提供机会,应是儿童媒介(频道等)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不二选择。

(三)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式行动培养儿童的行动能力。在近些年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诸多研究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向儿童传授所谓正确的知识,而是通过教育使儿童重获被剥夺的权利。据此,有研究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要传授给儿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所谓的精英品位,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形成自己意见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变“灌输式”为“赋权式”,使用参与式的学习方法。[7]发展传播学中,以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本土知识与地方经验、动员研究对象与研究人员一起参与到行动中,使研究对象通过亲身参与获得知识及技能的参与式行动法(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PAR)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参与式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赋权”,即通过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决策,使儿童重建对自身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增强行动能力。这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事实上,近些年国内一些研究者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参与式方法。如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倾听儿童心声”项目;2008—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张洁等研究者在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等。面向儿童的参与式媒介素养教育行动需要包括研究者、志愿者、公益组织、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的通力协作。研究者的角色是制订活动方案、活动内容,志愿者与公益组织负责行动的具体执行,政府部门可通过行政力量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倪琳.迷失在媒介图景丛林中的孩子——一份来自上海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报告[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11月.

[2]Buckingham,D.(1998),Media Education in the UK: Moving Beyond Protectionism[J].Journal of Connmnication,48(1):33-43.

[3]蒙台梭利.儿童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流派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91.

[4]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R],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5]James,A. and Prout,A.(eds).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M],London:Falmer Press,1997,p27.

[6]陈晓慧,袁磊.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7]陈韬文,陆晔,卜卫,等.学术对谈: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7).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