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搭建四川救灾平台 突发事件中的新媒力量--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四川连日遭遇暴雨,微博、微信快速发布灾情、救援等网民关注信息,搭建官民互动平台 

微博微信搭建四川救灾平台 突发事件中的新媒力量

张婷樾

2013年07月25日09:09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插画:李瑞宁

  观看视频,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连日来,四川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雨。从灾情发布、救援跟进,到灾害预警、筹集善款,新媒体正逐步全程参与突发事件和灾难报道。专家指出,如何把握新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参与度、减少其负效应值得深思   

  7月上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暴雨来袭,四川更是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雨,灾情告急。从7日到16日,四川微成都、四川气象、四川发布等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千余条相关信息,内容涉及灾害预警、灾情发布、救援进展等网民普遍关注的信息,粉丝点击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转发评论超过数万条,新媒体在灾害信息发布和救援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事实上,新媒体与突发事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禽流感处置到芦山地震的救援;从北京大雨的自救到“苏力”台风的预警,新媒体打开了灾难事件信息传播的第一扇窗。各方获取信息后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更多的人通过新媒体发出平安帖,传递正能量。便捷、快速的新媒体,在突发事件面前显示出自身实时更新和极速扩散能力。  

  新媒体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它与突发事件有着先天的契合性  

  新媒体时代,一切都进入了“秒”时代。新媒体一定程度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的滞后性,事件发生与信息发布的时间差达到“秒”速度。一起突发事件当中,新媒体对于个体的意义,很有可能是发出“生命的声音”。同时,新媒体中“微力量”凝聚,会有意想不到的社会动员效果。

  7月7日四川暴雨发生之后,各路人马赶往灾区救援之时,新媒体也在线上凝聚“微力量”。灾害发生后,“四川暴雨”迅速成为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截至7月18日,搜索“四川暴雨”微话题,总共出现154万多条结果。而微话题“四川暴雨求助”也得到了灾区群众的广泛响应。暴雨中,微成都官方微博作为四川公共账号中的一员,联动四川气象、成都气象、成都交警以及各区县政务微博等,在暴雨期间,及时发布天气、路况等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不少微博名人开通了私信功能,以方便求助者寻找亲人;新浪“微公益”成为各界人士最主要的募捐通道之一;政务微博实时更新最新救援进度,让信息更为及时透明;灾区公共账号担负起发布服务信息的责任。

  而除微博之外,微信平台也成为灾难事件中信息快速传播的新渠道。“微成都”在四川暴雨期间,利用微信平台每天为网友播报天气预警预报等信息,提醒微成都10万微信好友注意天气变化、出行注意事项、防灾自救等信息。此外,微信由于占用的网络空间小,在灾难事件中给亲友报平安时,比短信的传达成功率更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说:“新媒体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它与突发事件有着先天的契合性,可以即发即报、滚动播报。互联网技术应用的web2.0形态微博出现后,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信息源更是无处不在。201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微博首发,微博直播。”

  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与职能部门合作将成为一种走势  

  “过去的灾难报道是看谁跑得快,谁能第一时间到现场,而现在大家比拼的是看谁能发布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一位参加多次灾难报道的记者如是说。

  新媒体由于其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之较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更为充分。微博从仅仅140字的“一家之言”蜕变为社会灾难事件中的信息汇聚与传播平台,也正是基于此。然而,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开放性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虚假信息掺杂其中,网络谣言因此产生。

  7月四川暴雨,部分地区降雨甚至达到50年一遇,导致该省多地发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而今年1月,一具身长3米有余、重8吨的石兽在四川天府广场附近四川大剧院工地被挖出。有人刻意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的网络言论一时广为流传。对于这样的说法,四川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林向已经出面澄清:“纯属‘无稽之谈’,出土的石兽与当前的天气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新媒体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尤其在灾难事件中,如何树立公信力、理性引导社会舆论,是新媒体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灾难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政务微博的出现,适时地解决了舆论引导的公信力问题,有效帮助网友甄别虚假信息。新媒体与智能部门合作也将可以成为今后新媒体发展的一种走势,这不仅提高新媒体平台的可信度,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政务信息透明化。

  “政务微博和媒体微博发布的信息,多是经过权威部门发布和核实过的,真实性更高。”微成都官方微博编辑潘攀说:“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网友能了解政府在灾难事件中做了什么,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来支持救灾。而政府也能通过网友的回复,了解民众最迫切关心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

  程曼丽认为:“现在网络空间中对谣言的危害性认识越来越清晰,网民自律问题被摆到了台面上。这其实是媒介素养以至公民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我们已经进入媒介化社会,就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用好新媒体,减少它的负效应,发挥它理性的正能量。”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除承担报道者的任务,也应该承担起公益平台的作用。互动和服务是新媒体应发挥的主优势  

  新媒体与当下的互联网生态密切相连,由于它的即时性和广覆盖,往往成为网络舆论风暴的一线阵地。随着新媒体逐渐成为突发事件和灾难报道中的重要信息源和报道者,如何把握新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参与度,也成为一个议题。

  无论国内国外,新媒体参与突发事件和灾难报道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论是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还是日本的核泄漏事故,新媒体都显示出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新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全民总动员、齐上阵,对民众详细了解灾情信息具有很大的帮助,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程曼丽说,“首先是有可能挤占救灾资源,给灾区带来负担;其次是对灾情的过度挖掘、过分渲染,容易使受众的认知偏离客观事实,产生病态焦虑。灾害报道和一般的报道不同,它既是一个将问题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促使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及时报道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安抚受伤的心灵,维护正常的社会及救灾秩序,引导各方面妥善处理事件、解决问题。”

  新媒体参与灾难报道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爆炸带来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四川暴雨事件,微成都除提供服务信息之外,还主动策划了一些微话题,引导网友正确对待暴雨。其中“友爱顺风车”和“成都失恋了,她不停地哭,你们快表白,告诉成都你爱她”等活动都受到了网友的好评与支持。

  对此,专家指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除了要承担报道者的任务,也应该承担起公益平台的作用。互动和服务是新媒体应发挥的优势。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