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8期

舆论场交锋:博弈、冲突、互动与通融【3】

袁勇

2013年09月05日15:5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舆论场之争的现实表现

舆论场之争,抢夺的是信息传播阵地,彰显的是舆论掌控能力,其载体,则是一桩桩足以触动当今社会敏感神经的重大公共决策、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

通过不同视角关注并影响这些舆情事件,使得舆论场之间的博弈和交锋往往以这样几种方式,或突兀或激烈地得以显现:

信息对立,真伪莫辨,各方求证反证。

来自不同渠道、由不同当事人提供的相关密集信息,对新闻事件及其背景、前景的描述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受众对事件原委真假莫辨,社会舆论因信息对立而呈现冲突状态。此时,不同舆论场及其引领者立足各自占有的传播领地,源源不断地奉上符合自身立场和利益的跟进信息,以印证初始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反证对立信息的片面性和虚假性,进而强化各自所处舆论场对公共意见的操控能力。

意见相左,言语不合,彼此针锋相对。

当力图还原事实真相的信息传播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舆论场对抗渐渐从关注事件本身转入对事件态度的表达。意见领袖及其追随者导入相关人群的现实利益诉求,谋求线上线下和场内场外信息的互动结合,不同的社会人群因诉求差异而意见相左。利益纠葛导致情绪对立,并加速诉求相近舆论场之间的意见认同和资源整合,社会舆论场因此呈现出不可调和的两军对垒格局。

群情激奋,质疑责问,倒逼信息响应。

出于对舆论压力的本能畏惧和自然规避,很多时候,新闻事件关键当事人或直接责任方竟在社会关注度飙升的当口,或者隐身遁迹,或者三缄其口,导致社会舆论场快速郁积起能量巨大的愤懑情绪,并从追踪事态发展转向质疑隐匿者及其利益相关群体和公共权力机构,进而与被质疑者所依托舆论场发生激烈的交锋。

打压异见,阻塞言路,引发舆论围攻。

与当事方沉默不语应对舆论讨伐形成鲜明对照,另一种对抗则以剥夺对方话语权为手段,以清除不同声音为目的。此时,处于强势地位的相关舆论场一方面高调发声,另一方面却借助传播管控手段堵塞渠道,梗阻言路,屏蔽对立意见。这种严重失衡的传播局面,大都因社会情绪轰然释放而形势突变,并在舆论围攻中转入颓势。

过分用权,利益对撞,凸显责任失范。

在矛盾集中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在新型舆论场格局构建进程中,因为权益伸张的利己性,无论公权还是私权,都存在过度使用的瑕疵。当不同群体的利益主张遭遇阻击或发生碰撞时,舆论场冲突就不可避免。但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事实真相,廓清了权力边界,厘清了不同舆论场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其解决之道,仍是折中、调和及妥协。

自言自语,各说各话,冷眼相向对峙。

冷战,既是舆论场之争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打通舆论场阻隔的最大障碍。不同的舆论场之间存在敌意,相互忌惮,彼此设防,拒绝接触,逐渐疏离。在相对固定的势力范围内,处于相持状态的对立各方,只顾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调,自言自语,影响受众,舆论场因相互阻隔、缺乏沟通,包容和协商等应有之义荡然无存。

舆论场之争的现实状态,凸显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随着舆情角色的转型分化,本应掌握舆论控导权的传统型主流舆论场,尽管握有权威信息和公共平台等丰厚的资源,却在公共事件传播中收缩阵线,贻误战机,要么疲于应付,要么被动挨打,时常处于尴尬的防守状态和弱势地位。这一悖逆现象,令人费解,发人深省。

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直接关系到舆论场的地位。传统主流舆论场在面对重大公共议题时的所作所为,缺陷显而易见。反观近年来舆情处置的诸多失败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流阶层在舆论场构建中的消极态度和被动举措,是造成舆论场失衡状态的主因所在。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