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8期

舆论场交锋:博弈、冲突、互动与通融【4】

袁勇

2013年09月05日15:5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这种消极被动主要表现为:

——漠视舆情,讳莫如深。尽管舆情监测工作关口前置,但主流舆论场或因准备不足,或因措施不力,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公开不到位,对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语焉不详,引发社会舆论拥堵围观。

——仓促上阵,草率回应。一旦社会舆论汹涌而至,相关机构和媒介组织匆忙应对,却往往抱着居高临下的姿态刻板说教,措辞僵化,态度生硬,让舆论场人气耗散。

——避实击虚,答非所问。因为责任心不强、真诚度不够,相关舆论场时常忽略社会关切,与公众打太极,传播信息避实击虚,避重就轻,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招致民众反感和舆论反击。

——顾此失彼,授人以柄。在应对舆情的危机管理传播中,主流舆论场时常过于突出意图表达,直奔目标,不讲策略,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有时甚至犯下常识性错误或出现硬伤,让努力付诸东流。

摒弃傲慢与偏见,抛却僵化和迟钝,在理性、包容、平等、柔和的框架内寻求公共意见表达的最大公约数,是传统主流舆论场因应变局的必修课。

四、扩大舆论场交集的路径选择

舆论场的冲突和裂变,缘于不同场域所聚集人群在思想观念、立场态度、利益诉求、表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只有在多个领域谋求认同并力求趋同,才能在互动互促中打通梗阻,扩大交集,构建不同舆论场之间应有的社会通融功能机制。

选准利益契合点,追求刚性话题的柔性表达。

很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议题,并非不被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关注,而是囿于官方认可的宣传模式和表述方式过于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众的直接关切和利益所在,结果招致大众反感,继而敬而远之。因此,要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民众参与,就应充分关照民众利益,找准并选好政府决策、工作推进与社会大众根本利益的最佳契合点,从民众利益切入,用民众口吻讲述,引民众互动参与,让民众心情舒畅。这样的政治舆论场和人文舆论场,才能聚集强劲的人气,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舆论气场效应。

学习借鉴新媒体,打造立体化舆论传播阵地。

无论是社会舆论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还是以传播主流声音为己任的传统媒体,都要深入分析研究、持续学习借鉴社会化媒体的生存逻辑和演进规律,调低姿态,放低身段,用坊间直白语言和民间讲述方式呈现信息内容,用大众化的视角创新信息传播模式,用平民化的理念打造新型传播平台,用改革创新实践与社会大众融通融合,营造出社会各界自觉自愿利用这些平台、主动参与正能量传播的舆论场建设新格局。

善待民众新诉求,务实高效通达社情民意。

顺应当下社会进步潮流,要以开放、包容、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大众的权益诉求。对民众的批评和责难,无论官方还是官媒,都要认真倾听,迅速改进;对民众的愿望和呼声,要主动承接,积极回应;对民众的质疑和检举,要逐件核实,皆有回音。创新信息发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对于严重侵害民众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处置,快速播报,持之以恒,取信于民。

善用社会化媒体,推进多元化平等互信沟通。

依托现有社会化媒体所构建的各类大众舆论场,也是应该因势利导有效利用的重要舆论资源,是实现舆论场对接融合的重要话语平台。实现社会化媒体的多元化沟通,关键是要选取精准的利益平衡点为支点,通过合理设置信息对接渠道,推崇彼此尊重的平等对话方式,在多元沟通中实现互信互动。

科学引导社会情绪,持续倡导理性表达。

社会情绪依托公共传播平台的非理性宣泄,是特殊历史环境和特定发展阶段的自然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此,既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能置若罔闻,更不可敌视打压,而应以引导代替对抗,以疏解代替阻塞,从而将躁动情绪导入规范的舆论渠道内,用主动包容换取社会宽容,用理性互动赢得理性回归。要通过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持续沟通、理解和融合,培育更加健康稳定的社会心态,持续释放并合力传播正能量,营造不同舆论场良性互动通融的文化传播新格局。

(作者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