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8期

“走转改”:探索新闻写作的另一种可能【3】

沙垚

2013年09月05日16:0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表达形式:改文风

诗人、散文作家周涛曾把散文形象地比喻为客厅:“在文学这个公寓里,各种文学的形式都有各自的居室,被墙隔开……(散文)是客厅。谁都可以到客厅里来坐坐,聊聊天。”[10]首先,客厅既然是大家的,新闻为什么不能进去坐一坐?新闻没有必要自我封闭。更进一步,如果新闻有更大的“野心”,新闻为什么不能是客厅,让各种文学形式来自己这里坐一坐?

半个世纪前穆青就曾指出“有一类新闻不能用这个框框(如5W的新闻写作模式)去套”,他提出“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也是力求创新的一种努力”[11],到1982年,他再次强调新闻写作的散文化转向。今天对这一讨论已经不再热烈,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穆青的探索,还是美国新新闻主义所鼓励的小说式写作,都是一代代新闻人面临写作困境时作出的探索,他们用心良苦。相较今天在新闻专业主义主导下的内卷化的新闻写作,是否应当让新闻有一些浪漫主义的“野心”?

首先,回顾历史,常常很难分清记者和作家的身份边界。如柳青及其《创业史》、丁玲及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夏衍及其《包身工》……而这些小说,反应的是一个时代。这恰恰是新闻写作的理想:写出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大作品。

其次,从世纪之交开始,中国文学出现新的变化。军旅作家王树增的三部曲《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征》,纪实文学重新被关注;美籍作家彼得?海勒斯的两部纪实作品《江城》《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被译成中文并迅速畅销;同时,一批钟情于纪实文学的后起之秀的作品,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曾维康的《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

有趣的是,能从当下文学的新变化中清晰地找到与历史上记者型作家一脉相承之处。这正说明,记者生涯,尤其是记者参与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去,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找问题和意义,正是文学的土壤和根基;反过来,新闻写作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即从纪实作品(或者说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从而突破新闻写作画地为牢的程式化和内卷化的困境,追求新闻作品的“野心”?

结 语

新闻始终有一个理想:反映时代、记录历史。但当下的新闻写作却陷入内卷化的困境,即程式化的机械重复和对细节精致的过分追求,甚至不乏对新闻作品画地为牢的自我束缚。对此,本文借助“走转改”的契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观和世界观出现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方法论的民族志转向,深入群众,参与体验与反复访谈,发现真问题,从当地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价值和意义。进而从新中国新闻实践的经验遗产和当下文学写作的新变化中得到启示,探索新闻写作的另一种可能,认为与民族志相结合的纪实作品可以成为新闻写作新的文本表达形式。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六十年新闻事业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AXW001)]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叶亚东.新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

[2]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J].新闻大学,2007(3).

[3]曾伯炎.鼓吹手反思录[M]//王晨,等,主编.新闻的幕后:百名记者的自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94.

[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1-162.

[5]张小军.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J].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8(2).

[6]王维佳.现代中国空间政治变迁中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传播[J].天涯,2011(5).

[7]章戈浩.反身性新闻:质性方法与新闻业务结合,以民族志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10).

[8]郭于华.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J].清华社会学评论,2012(6).

[9]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10]周涛,等.散文的前景:万类霜天竞自由[J].中国作家,1993(2).

[11]寄晨(穆青笔名).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J].新闻业务,1963(1).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