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8期

从《新闻联播》看信息时代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3】

张良君 贺丛周 刘阳

2013年09月05日16:26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接地气的朴实文风感染人

电视新闻归根到底是要群众观看,只有观看了才能谈得上舆论引导能力。“走基层”报道的收视率普遍很高,为什么观众喜欢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接地气。在文风上具体表现在:

1.运用群众语言

“走基层”报道的解说词直接运用了群众语言,方言、俗语、俚语、口语等在解说词中大量出现,简单朴实,比如“咱”“俺”“那个”“出息”“最担心的事儿”“奔跑女孩儿”“无盖儿井”等,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使得《新闻联播》语言亲切随和,给《新闻联播》注入了新鲜活跃的基因,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调动了观众的情感,提升了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另外,有些“走基层”报道由参与采访的记者直接配音解说,他们不是专业的播音员,普通话不太标准,但他们的语言更接近群众,亲和朴实,用词简单,语速慢,且以现场串讲的方式解说,使观众觉得更亲近,能够以更加随意和愉快的心态来观看新闻,播出效果好。

2.大量运用同期声

“走基层”报道大量运用真实可感的同期声,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可信度,拓宽了新闻的信息量。如“回家的礼物”系列报道有汽车站、火车站扛着大包小包带着礼物回家的乘客,伴有方言的同期声,传递出节日的温情,弘扬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百姓心声”系列报道中工厂、矿地、车站、超市、菜场等地百姓的回答都是采用同期声,尤其是郑州市一位环卫工瞪着大眼睛冲着摄像镜头说:“嗯,家里?看不到人啊?”这些同期声反映了普通人的心愿,传递了百姓的真情。又比如《流水线上的爱情:小韩结婚记》中小韩母亲的调侃:“我们农村,有水有泥就是水泥路。”这种幽默风趣的大白话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亲切感。2012年央视策划的“走基层”特别调查《你幸福吗?》完全采用同期声,场景不拘一格,状态各异,3550位采访对象原汁原味的回答,袒露了中国民众的幸福观和人生态度,折射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心态和来自民间的正能量。[3]36“走基层”报道正是由于大量同期声的运用,才让观众有了强烈的参与感,仿佛新闻中的人物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对话,也使得《新闻联播》不再那么严肃,亲和力增强了,舆论引导力也提高了。

3.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故事化是目前新闻界使用较多的一种叙事手法,“走基层”报道的故事化叙事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第一,讲述基层普通人的故事。“走基层”报道不是报道“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聚焦基层普通人,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生动清新的“小新闻”,反映了群众的心声与愿望,回应了社会关切的热点,这正是人民大众需要的新闻报道。[4]记者深入基层,蹲点采访,跟踪拍摄,认真遴选有情节有冲突的事件,全程呈现普通人的生活,全面展示普通人的创新创造,全景呈现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生动描绘基层的发展进步。《新闻联播》的“蹲点日记”就是以“日记”作为故事的主线,采用连续剧的播出形式,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寻找“最美村官”、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系列报道,把基层同类人的故事通过系列报道串起来,呈现他们的美好品质和高尚人格。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中国现状的缩影,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真实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真实地呈现普通人的生活,就是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也就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既提高了栏目的收视率,也提高了新闻的舆论引导力。正如中组部巡视员曾贤钦所说:“寻找‘最美村官’活动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农村基层、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的氛围,凝聚了农村干部队伍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正能量。”网友也写道:“中国社会需要此般正能量。”

第二,突出有“闪光点”的细节。《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善于用细节来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增强报道的质感,尤其对有“闪光点”的细节加以强调,更能打动观众、更能提升报道的影响力。《廖占富张兴琼:夫妻小学到隔山相望》中学生站在木架上写字、张兴琼碗里的剩饭剩菜、廖老师帮学生洗头等,这些镜头反映了学校的简陋、老师生活的朴素和对学生的关心,尤其是廖老师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平静地说:“我毕竟是山里人,都走了,山里的孩子谁来管呢?”这一细节更能反映一个教师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尚品质。《黄露露:带上妈妈上学的日子》中黄露露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瘫痪母亲的事迹很打动人,尤其是她为母亲画的“苹果笑脸”以及照顾母亲的“时间表”的细节,更凸显了女儿对母亲悉心照顾的良苦用心。《西部学生小餐桌》中孩子们吃不上鸡蛋的艰苦打动人,但是发了鸡蛋后孩子们藏起来带给爷爷奶奶吃的细节更加震撼人心。《杨斌圣:用真心化解纠纷》中用数字细节表现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和坚持,一张1984年8月1日的工作记录细节更加打动观众。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强调的是在苦难生活中的坚持和依然绽放的笑容,更能体现出平凡中的伟大,更能打动人、鼓舞人、教育人,也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成功启示:传统电视媒体应该深入持久地开展“走转改”活动,把“走基层”报道作为一种常态化手段,真正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引导规律研究”(12A022)]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参考文献:

[1]刘俊.探索规律创新手段——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报道业务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2(4).

[2]鹿文钊.从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看电视新闻叙事的故事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8下).

[3]龚雪辉.央视《走基层》报道“改文风”的实践与思考[J].电视研究,2013(2).

[4]李元良.心装老百姓做好“小新闻”[J].新闻爱好者,2012(10下).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