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信息时代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规律——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为例
【摘要】信息时代,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舆论传播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为例,从内容、采访、文风三个方面探讨其成功之处,从而启示传统电视媒体应深入持久地开展“走转改”,使“走基层”报道常态化,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基层;舆论引导
信息时代,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舆论传播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是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开展“走转改”活动是传统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有效举措,央视《新闻联播》(下文称《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就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成功典范。
一、弘扬真善美的基层报道吸引人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记者深入基层,用新闻人敏锐的眼睛发掘普通人的真善美,捕捉他们的精气神,做出的报道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1.选题关注基层
第一,选题关注基层人。《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的记者雷飚曾说,一篇报道是否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首先在人物。记者把目光放在基层,把镜头对准基层普通人,记录他们的平凡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记录他们在工作中的付出与坚守,如《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中有宜万铁路线上的巡山工、悬崖峭壁间的环卫工、魔鬼路段上的交警、雪域高原上的医生等,这些普通人身上凝聚着真善美,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报道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也让观众看到了基层普通人的不平凡。此外,《新闻联播》还策划报道了寻找“最美基层干部”“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等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普通岗位上的先进人物,将镜头对准他们,这些看得到的人物、听得到的事迹、感受得到的真情在荧屏上出现,真实可信,亲切可感。这种蕴含真美善的报道深受观众喜爱,也使观众从中受到教育。
第二,选题关注基层难事。“走基层”报道敢于触及基层难点问题,不回避边远贫困地区触目惊心的现实,不避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困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展示变革转型期的利益冲突,坚持反映群众心声,这样的报道吸引观众,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也体现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和勇于担当。其实“走基层”报道并不局限于报道难事本身,在反映难事的同时也能够抓住人性的闪光点,弘扬基层真善美,传递基层温暖,疏导民众情绪,引导观众正确看待问题,积极应对问题。比如《皮里村蹲点日记》在报道孩子们上学路难走的同时,更详细报道了一年4次全程接送孩子的马尔洋乡基层干部的尽职尽责,背着孩子过悬崖的退休教师的艰难攀爬;《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除了报道马子硕的求医经历外,更突出报道了91岁高龄至今依然出诊的老院士张金哲的崇高。“走基层”报道以这样的切入点正面引导,观众更受感动、更受启发和教育、更能用积极健康的理性思维克服困难。另外,《新闻联播》还有“走基层”回访报道,真实反映问题解决的情况,让观众看到了努力和希望,传递了正能量,舆论引导力较强。
2.原生态呈现真善美
《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重真实、重细节,轻剪裁、轻喧哗,保持着人物事件的原生态,全面反映基层现状,真实展现基层人的普通情怀,引导人们真正了解基层、认识基层、帮助基层、建设基层。《父母“手工”帮助呼吸 延续儿子生命》中简陋黑暗的居室里,脸上布满皱纹、头发花白的老人,用粗糙的生茧变形的双手有频率地捏着“呼吸球”,床上瘫痪的儿子虚弱地呻吟等,这些原生态画面视觉冲击力强,真实展现了基层普通苦难家庭的生活,但老人不愿放弃,母亲用方言告诉记者:“太累了也不舍得放弃,舍不得。放弃了,他没了。不放弃,看看,还能看得到儿子。”朴实的话语中透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真爱,体现了普通人的骨肉亲情,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老两口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大爱,通过短短几分钟的原生态生活画面的呈现,深深打动了电视观众,也引发了爱心人士的关注。这样的画面没有修饰,这样的话语绝无雕琢,真实呈现了普通家庭的生活,体现了普通人的情感,彰显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教育了电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