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3年·第9期

报纸触网的试错代价及其观念转型【2】

郑宇丹

2013年10月10日15:22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找到报纸试错的“杠杆门”

今天,引导人们评价媒介产品的“价值体系”是什么?《The Daily》饱受诟病并导致其死亡的原因,就是它“隔绝于搜索引擎,隔绝于社交网站,没有导出到外部的链接,也没有导入流量的方式”。[3] 它提供的是旧式的阅读方式,一个人一份报,只能在ipad上阅读,不能被搜索、不能被分享、不能稍后待阅、不能跨设备同步,仅仅是将传统的办报方式嫁接到一个流行的移动终端而已。

分享比搜索更重要,这已是近年来互联网世界的共识。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媒体的崛起,人们更多是通过分享而不是搜索获取内容。曾经是最成功的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现在是新锐社交新闻网站BuzzFeed掌门人的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总结了分享的重要途径:将用户变成分销网络,通过人进行媒体扩张,要比媒体公司独自构建的网络更好更强大。佩雷蒂的言外之意是,媒体与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立各种各样的全媒体平台,不如搭入到一个人与人之间可以普遍联系的“六度空间”[4] 中去。

在报业转型中表现最为抢眼的《纽约时报》,似乎捕捉到了互联网世界的这一规律,扭转了报纸仅仅依靠广告营收的畸形运营模式。一般研究者在总结《纽约时报》的成功时,总是归功于付费墙的设立。其实,根本的原因是《纽约时报》扣合了以SoLoMo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主旋律,不断通过整合自身数据,增加用户黏性,搭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桥梁。它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全媒体平台的打造上,而是通过数据的分包策略,凭借嵌入到移动互联中的应用程序和用户发生关系,从而形成随时随地与用户联系的新的媒介形态。《纽约时报》通过自身的实践,似乎找到了试错实验中的“杠杆门”。[5]

根据美国报纸发行审计局2012年5月1日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年3月31日,美国618家报纸的电子版及印刷版平日发行量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8%。“股神”巴菲特在过去两年间,已经向报业投资了大约3亿美元,拥有社区报纸总量达到88份;房地产大亨道格拉斯?曼彻斯特买下了《圣地亚哥联合论文报》,并且利用它的社论和新闻栏目支持了一项保守的、有利于发展的议程;哈利法克斯媒体公司花费1.43亿美元购买纽约时报旗下拥有16份报纸的区域性集团。这样的交易在2013年仍在进行。这一现象背后依托的是新的媒介景观:报纸机构再次吸引了使用移动设备阅读的读者群体。

我们不难看到,任何报纸收费墙的设计,都包含有APP阅读的成份在内。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包括《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等还能作价出售并顺利成交,说明报纸还有继续发挥价值的空间,以往所付出的试错代价正在收获趋向正确的可贵经验。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