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0期

关于大众传媒科学传播效果的实证分析【4】

王颖聪

2013年10月14日15:1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可根据读者对于版面的阅读偏好,在报纸头版和要闻版面(这两个版面集中涵盖了60%的读者特征)以清晰、简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形式,对报纸中出现的关于科技新闻、科学方法或其他科学文化思想等内容加大“导读”力度,引导广大读者对该类信息的关注。

第二,对于女性读者偏好程度高的健康周刊要提高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这种“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模型,一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科技领域的新进展、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由于信息内容的提供者(科学共同体)特定的利益“立场”而可能出现的“误导”,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科学信息来增加读者对该版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第三,对于公司高层管理者重点关注的国际新闻版面,可有意识地加大全球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力度。

第四,文教新闻版虽然“冷门”,但仍可以满足读者“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也有助于维护原有的读者群体和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第五,较之“数量”,对科技传播社会效果的评价更应注重其“效率”;同时,综合类报纸应关注受众偏好及其背后的潜在需求,积极加强外部合作网络建设,将更丰富的科学信息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六,结合科学传播“三种模型”的递进规律来看,大众传媒从“传统科普”开始,到吸引“科学共同体”参与的“公众理解科学”,再到吸引受众互动和平等参与的“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随着读者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参与科学问题讨论的能力和愿望也将逐渐提升,因此,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综合类都市报应注重开辟读者参与的渠道和鼓励读者的参与热情。这有利于实现媒体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增长。(作者简介:王颖聪,男,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市场营销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

[2] 吴国胜.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EB/OL].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7/35/20000922/245373.html,2000-12-29.

[3]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式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2).

[4] 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

[5]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