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0期

论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创新和发展

张 茜

2013年10月17日15:2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从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掀起的收视狂潮,到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引发的火爆荧屏,再到2013年5月8日,《快乐男声》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电视选秀节目的热潮一直持续不断,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实中央电视台早在1984年就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它是我国诞生最早的本土原创性质的声乐比赛。2013年全新改版后的青歌赛一经播出便引起观众热议,期间不免存在着质疑声,那么它究竟是在向“选秀“靠拢还是坚持本真,它还能否再创辉煌?本文试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青歌赛;电视选秀节目;创新;未来发展

 

一、青歌赛发展的历史沿革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广电部)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各地方电视台协办。它创办于1984年,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青歌赛”从举办的第一届算起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它是内地选秀节目的“鼻祖”, 它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30年,每十年都是一个分水岭。

前十年(1984~19993)发展期: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那时候的电视节目形态有限,这样一个新颖的选拔性歌唱比赛,在当时是闻所未闻,具备超高收视率和人气的。每一年选出的得奖选手参加当年的春晚,几乎都一夜爆红,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是国内顶尖的歌唱家了。例如: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毛阿敏。第一届青歌赛以录播的形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次比赛不分唱法,只设专业组和业余组,参赛人员由各单位选送,评委由音乐届和电视届的专业人士担任。1986年举办的第二届比赛时提出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这是青歌赛第一次重大改革,为今后的乐坛发展奠定了基础。还首次采用直播和现场打分的形式,提高比赛的公正公开性。1988年举办的第三届青歌赛更是首次被五洲集团所冠名,企业也是看中了它的高人气,来达到共赢。

中间十年(1994~2003)提高期:这归结为流行音乐辉煌期,继承了前十年的精华。这时候的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因其旋律朗朗上口,歌词也更贴近生活。比赛期间出现了很多新人新歌,例如《中华民谣》、《爱情鸟》、《懂你》等大批传唱度很高的优质作品。这辉煌的十年是注定要被人们铭记,林依轮、满文军也一度是内地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1998年举办的第八届比赛在赛制上进行了第二次重大改革,首次增加了“综合素质考核”,开了声乐比赛中强调歌手文化修养的先河。2000年举办的第九届大赛创下了中央电视台连续直播场次之最。

后十年(2004~2013)完善期:这是青歌赛最艰难的发展时期,内地突然井喷式的出现了一大批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绝对唱响》使青歌赛出现了短暂的没落,造星能力明显略逊于其他选秀节目。但它并没有放慢脚步,一直在整改。于2006年举办的第十二届比赛增设了组合唱法和原生态唱法。

二、青歌赛的创新之处

(一)和同类选秀节目的不同

青歌赛自开办30年来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繁荣音乐创作、推出歌坛新人、丰富电视荧屏”为宗旨,一直致力于打造最专业和最权威的音乐赛事,发现和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和音乐作品,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肯定,奠定了全国权威声乐赛事之一的地位,并且树立了成功的品牌形象。随着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于2012年停播一年,栏目进行全面升级,于2013年全新出发。新的赛制进行了多方改变。增设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作为推荐单位专业组的参赛选手不再是中央和部队选送,不再区分专业组和业余组。参赛者中不乏有一些国内小有名气的年轻歌唱家,还有各大音乐院校的声乐系在读生,年龄都限制在18到35岁之间。从参赛人员的专业性上,就基本决定了这是一场具有专业较高水准的声乐比赛。现在很多国内顶尖级别的歌唱家都是当年从参加青歌赛选秀走出来的,像戴玉强,么红更是在参加青歌赛得奖之后又在多个国际声乐比赛中荣获大奖。青歌赛是专业的国家赛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优胜的选手可以参加央视的春节晚会及国内外各种大型晚会,还可以代表国家去国外进行音乐学术交流,这种国家级别平台的推广和宣传是任何选秀比赛所不能比拟的。

“好声音”是新起的电视选秀节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同类选秀节目的对比,以好声音为例。《中国好声音》是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注册在英国的版权代理公司手中购买,打造的中国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节目。参赛选手都是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有从事幕后八年编曲的金志文;也有音乐学院大一新生吴莫愁;北漂代表吉克隽逸;酒吧驻唱李代沫、平安;专业歌手吉喆、金池。他们均是通过这档节目被观众熟知。选手各行各业的都有,比如广告模特、美甲店老板、选秀专业户,参加中国好声音都有推荐平台的,不像快男超女是海选的。参赛者需要把自己的演唱视频传到比较大型的网站或者跟中国好声音合作的平台,比如搜狐和优酷。参赛者需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得到网站的推荐。这也证明了“好声音”真的是好声音。而浙江卫视虽然是地方台,但它定位明确,拥有知名的品牌形象——梦想中国蓝,许多节目的收视率一直不俗,具备强大的造星能力。并且之前好声音就已在美国、英国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节目未经播出便已先声夺人。播出后也是引起了一大批名人的关注,像天后王菲、名导冯小刚、微博女王姚晨就常在微博发布他们看节目时的所感,或是有关好声音的评论,并引得赵薇等社会各界名人争相转发。这些大V的二次传播也有助于节目在网络上迅速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和节目改版前的不同

2013年第十五届青歌赛有五大创新、十余项改革。其中报名渠道的不限制和多元化,也为草根选手可以走上国家级比赛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乐队现场伴奏,这也变相考验选手和乐队的配合,现场演唱的功底。取消综合素质考核,改成了快问快答,题目也较之前的文学常识简单一些,更加考验选手的应变能力。主持人从董卿换成了青春洋溢的尼格买提和李思思,主持风格轻松活泼、更接地气,从而使节目更显朝气。

这次改革胜在注重很多细节,青歌赛也是开通了官方微博,和网民互动,实时汲取意见。比如:网友说李思思读题慢,影响选手答题,第二天的直播,便换上了小尼提问。之前几届的评委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让我们这些作为外行人的电视观众都听的云里雾里。但这次殷秀梅点评某位选手时,如歌曲的一句唱的感情不到位,应该如何处理时,便现场演绎,为选手亲身示范刚才唱的不完美的地方,这样解惑答疑,不仅选手更加直观明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深刻体会到专家深厚的演唱功底。王立群也是接棒余秋雨,他的很多名言金句也是引得网友追捧,迅速蹿红,有网友还整理出王氏语录。

三、青歌赛存在的问题

改版后的赛制饱受诟病:

1.外因。许多参赛选手是青歌赛“钉子户”,本届就有刘斌:4届;雷佳:3届;刘和刚:4届;姚贝娜:4届;曹芙嘉:5届。美声组选手、四川音乐学院老师吴李红第5次登上青歌赛舞台。通俗组的陆川更厉害,本届是第六届参赛。首先,这些选手的多次参与,一定程度上经验要比新参赛者经验丰富,评委打分也存在人情分,从而造成比赛不公平。其次,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唱来唱去还是老样子,引得大家纷纷换台。再者就是关于比赛的负面消息,得个金奖单位晋升又分房,怕只怕这才是选手们反复参赛的真正原因。2.内因。快问快答环节的题目虽然较之前的综合素质考核相对简单一些,但和音乐本身也没有必然关联,显得有些突兀。歌库选歌也是不尽人意,老歌的重复出现频率较高。综上,赛制上可以更严谨一些,让比赛更接“地气”和“市场”,并将观赏性的表演转化为悬念迭出的激烈竞赛,成为具有高收视率、高影响力的央视品牌节目。

四、青歌赛的未来发展

1.在创新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青歌赛总导演秦新民在接受采访时说:“青歌赛是为国家选拔音乐人才的专业性赛事,其他的歌唱类节目可能更偏重于娱乐,带有更多‘打造’因素。”第十五届青歌赛让我们看到它的进步,节目风格活泼,更具看点。而且没有因为收视率和娱乐性而放弃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张千一、顾欣等一批音乐家都力挺青歌赛,认为在各大卫视的音乐类比赛里只有青歌赛是唱法最全面,规格最高而且最注重演唱艺术本身,如果没有青歌赛,起码在美声和民族唱法领域就失去了一条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的重要渠道。青歌赛自觉摒弃跟风“选秀”和“泛娱乐化”等荧屏风潮。虽然现在很多获奖歌手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夜成名,但青歌赛仍是歌手成功的最好平台。

2.肩负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作为电视媒体,青歌赛代表着歌坛的主流,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音乐知识、为国家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给电视荧屏带来健康清新的文化气息,是任何比赛不可替代的。要时刻意识到肩负的社会文化责任,并要在方方面的信息传播中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教育,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曲高难免和寡,正因为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多创办一些高雅文化的节目,提高全民族文化审美的素质,这是时代赋予媒体的新责任。

3.创造乐坛“恒星”。内地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同质化严重,制造出的大批“民星”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有影响力的新星屈指可数。而青歌赛的更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众多民美流行的音乐大腕很多都出自青歌赛,还有的得奖选手已在高校任教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是,青歌赛一直以来都是引导和培养歌手和观众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一直坚守着音乐的本质,在高雅艺术和草根艺术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搭建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相沟通的桥梁。现在的选秀节目都太过市场化化和商业化,为了创造更多的收视份额不惜用媚俗的方式来博人眼球。这种渐渐偏离了艺术轨道、急功近利地造星的模式不可取。这也是青歌赛不可取代的原因之一。通过青歌赛,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艺术的严肃和高雅。

 (作者系: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欣等.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孔令顺.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 杨华钢.受众为王:数字时代的电视频道品牌营销战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