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0期

细节呈现:实现新闻价值的文本策略

李淑芸

2013年10月17日15:4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通过具体文本对新闻事实的细节进行呈现,实现新闻价值,已经成为“受众中心论”时代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新闻话语的细节化转向,借助多种多样的叙述方式和文本策略予以实现。同时,其引发的问题,还有待制度性规范。

关键词:细节呈现;新闻价值;文本;规范

 

新近发生的事实并非都能成为新闻,只有蕴含“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1]”即新闻价值的事实,才具备成为新闻的可能。通过凸显事实中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元素实现潜在的新闻价值,已经成为“受众中心论”时代不同形态的媒介有效竞争的重要手段。关于新闻价值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新闻制作者在实践中如何选择事实、进而体现了怎样的新闻价值观;二是探讨受众对有新闻价值的产品的接受心态和认同模式。本文主要结合当下新闻话语实践,从新闻文本的角度,阐述新闻价值的实现策略。

一、新闻细节与消费大众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对受众来说,如果“你介绍的观点极具戏剧性和挑战性,根本就难以拒绝”[2]。在新闻采集、制作过程中发掘新闻事实的故事元素,凸显出其中包含的让受众难以拒绝的细节,用细节来表现新闻价值,以唤起受众的阅读、视听欲望,是与选择事实一样重要的技能。从当下媒体实践效果看,通过细节呈现的故事化新闻,不止满足了普通受众的“观看”需求,而且业已成为吸引消费大众的有效形式。重视新闻细节,有其独特的社会语境。经济全球化笼罩着21世纪的世界,“处于新全球市场结构中的新闻和超市商品一样被推向全球意识形态市场”[3]。社会成为被经济支配的消费社会,媒介产品成为消费品,而受众也就成了消费者。为了促进消费,媒体这一生产商努力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于是,改变新闻话语的表述方式自然成为重要的选项。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也助推新闻叙述方式的转换。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获取信息、接收知识等基本需求,还包括审美、娱乐、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满足。通过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性、娱乐化的元素,再经由细节呈现来实现新闻价值,更适应受众消费的“期待视野”,也符合消费大众对新闻多功能的需求。

二、新闻价值的细节呈现方式

新闻文本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因为每个个体的有限性,决定了他(或她)只能借助新闻媒体接受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信息。媒体的这种中介性征,既体现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通过策略性文本实现新闻价值的必要性。换句话说,文本的表现形式就成了新闻价值的实现方式。而消费大众对新闻细节的渴求和迷恋,进一步强化了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化元素的倾向。通过对近年典型性新闻叙述方式的梳理,我们可以概括出构成新闻文本细节呈现的四种核心手段或策略。

1.真实的细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通过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有故事的事实,用一个个细节清晰地传达给受众,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这种未经艺术加工、原生态的故事性事实,因为接近性和可信度,有时比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刻画和诗性书写更能震撼人心。

就如《中安在线》在介绍十八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政治课老师房玫的事迹时,并没有把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身份的她,描绘成如神一般完美的存在,而是塑造成一个我们身边随时可见的亲切的长者形象。通过学生们用“房妈妈”这亲切的称呼和一个个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典型细节让人真真感到了她的好。尤其像“马列主义老太”也会去看偶像剧等细节的描绘,更让她的形象散发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细节真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下中国报纸、杂志、电视及互联网等各类媒介中虚假新闻的屡禁不止,就不止是新闻价值的理念问题,也是新闻细节的呈现方式以及隐含的职业操守问题。2012年10月11日某都市报刊载一篇题为“主持人柴静被问:你幸福吗?”的新闻,叙述了柴静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批评央视 “你幸福吗?”的提问方式简单粗暴,引发广泛讨论;当事人很快“澄清”并无此事。显然,这类虚假新闻的主要“症状”,便是“新闻细节的失实”、新闻现场的“无中生有、肆意杜撰”[4]。类似新闻细节失实的报道,不仅不能很好地实现新闻价值,反而受到公众、媒体的批评、指责。

2.趣味的细节。《新闻学简明词典》里关于“兴趣性”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性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对读者有普遍兴趣,而在写作上也要引人入胜,富有情趣。”新闻文本需要有趣的、有人情味的表现形式,挖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元素,把有趣味的新闻展现在受众面前,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使人心情愉悦,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央视大型纪录片《雄关漫道——今日边海防》,深入我国漫长边防线上的24个边关哨卡,通过传奇式体验的新闻细节,把新时代戍边军人的种种艰辛,展示给正在享受他们劳动成果的受众,受众自然会被这些“最可爱的人”所感动。把新闻当做故事讲述给受众,细致入微地展现事实中的情节、细节,能让受众的注意力紧随故事的发展走。譬如,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跟着警察脚步去看解救人质的惊险过程,从最初的谈判无果到后来的狙击不成,最后只有强行突入,终于成功解救人质,故事化的手法会让受众身临其境;如果仅仅用一句话来阐述被挟持的人质,在警察的努力下解救了出来,这样的新闻文本,又怎么能比生动描述故事化事实的细节更吸引受众。当然,如文艺作品般曲折有趣的故事,其前提是真实存在的;真实事件加之情节化的细节呈现,自然就会引起受众极大的兴趣。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促使读者逐词逐句读完整篇报道,而不仅是匆匆浏览留下个大致印象。

3.聚合的细节。媒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很多问题的产生并非因为信息不足引起的,而是过量的信息让受众彻底迷失在芜杂的资讯中。这时的新闻文本需要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来进行筛选加工,深入挖掘,把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准确把握新闻细节,使新闻事实完整、充实。这并不是1+1=2的等式,而是1+1>2的资源优化整合方式,不仅包括各个方面的细节整理聚合成为完整事实,还包括正反面意见等多种声音的共同呈现。

《新安晚报》在报道十八大的相关新闻时,不仅转载了新华社的通稿,而且开辟了“微博集萃”版块,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丰富了报道的内容,展现了更多的声音。很多时候,事故的第一现场无法顺利进入,各种有关现场的信息大量流传出来,由于观察角度、范围的不同,前因后果没人说的清楚,导致信息出现零散化和片面化的现象,这就需要对事实细节进行疏通整理,把事件的原貌真实地展现出来。每一次重大新闻事件,有了通讯社的权威新闻稿,为什么各大报社、电视台还是努力派出记者外驻或者赶往第一现场?因为要想获得独家新闻,仅仅随波逐流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大限度的收集新闻信息,才能找到1+1>2的资源优化整合方式,打造专属自己的独家新闻。

4.冲突的细节。所谓冲突,并不是发生战争或武力行为,而是观念上的冲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在新闻界流传很久的名言,清楚地说明了把事实中与众不同的、和一般观念有极大冲突性的细节在新闻文本的呈现过程中凸显出来,才能更好的实现新闻价值。2013年2月4日春节前夕,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打工青年万余工钱当街失落之后》的新闻。故事始于安徽一小伙秦某,在骑电瓶车到银行存款的路上出了意外,一年多的辛苦钱掉落一地,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大部分现金在现场被路人捡走。后来在警方和媒体的帮助下,不少人陆续还钱回来,还有很多好心人给予捐赠,小伙子最后找回的钱款比一开始丢失的还多。新闻一经播出就引起强烈反响。拾金不昧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可是却出现马路哄抢现象,电视画面中清晰的看到,还有轿车专门停下来就为捡钱;这一细节与我们印象中的美好社会有着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事件的结果所反映的社会环境蕴含的“向善”的元素,又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两种相互冲突的细节构成了完整的新闻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有些事实,你单单看其一面可能觉得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但是一经比较就会产生因冲突而有价值的新闻。新闻冲突性事实的发现需要很强的新闻嗅觉,而冲突的细节经由文本呈现,可以更加有力的冲击受众的观念和灵魂,更好地帮助弱势群体或者呼吁社会责任的回归。

三、新闻细节的价值规范

通过深入挖掘事实中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故事化细节,利用媒介文本进行呈现,是近年新闻话语的主要叙述方式,也是实现新闻价值一个有效的手段。不过,在新闻故事化、甚至细节化报道趋势中,也引发了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比如不少新闻报道为了迎合一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或娱乐需求,陷入了“三俗”新闻的泥沼,甚至出现为了引人注目而策划、制造新闻的恶性事件。

这种贪求吸引公众、追逐利润,而把新闻价值完全抛之脑后的现象,在新闻史上有过类似的例子。在19世纪末期的美国,作为廉价的便士报的后裔,报业组织逐渐职业化和工业化,报道事实的新闻在“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之间游走,倾向于“讲述故事”功能的报纸强调“欣赏性”或“消费价值”的重要性[5],使得一些新闻机构对报纸的发行量也就是对受众注意力的关注越来越极端化。由于各大报业的无序争斗,结果导致黄色新闻的泛滥、制造新闻噱头的频仍,成为新闻史上不光彩的一页。把注意力投向肤浅、低俗的事件、细节,而不是大众关心、且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实,是媒体缺乏责任伦理的表征。它不仅损害了受众的信息知情权,让大众陷入低俗文化的泥沼之中,而且也有损于媒介的信誉和形象,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媒介理应恪守新闻价值的标尺,从专业主义精神出发进行行业自律,抑制虚假、煽情新闻的传播。在实现新闻的社会责任功能、获得新闻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担当起社会公义的使者和社会事实客观报道者的角色。

无冕之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新闻媒介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媒介通过传输信息、评论事件,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型构着大众的精神取向、价值观念。因此,新闻文本的细节呈现既是新闻价值最有效的实现形式,是“受众中心论”时代里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有待规范、需谨慎摸索的文化现象和实践行为。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威尔伯·施拉姆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英)弗兰克·韦伯斯特著.曹晋等译.信息社会理论·总序(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3(1).

[5] (美)迈克尔·舒德森著.陈昌凤等译.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