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1期

中美情节剧电影文化比较研究

李媛媛

2013年11月06日13:4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与碰撞愈益明显。而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传播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引进,极大的影响了且还在影响着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而情节剧作为中美两国都特别重要的一种电影类型,对我们研究中美两国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因此本文在考量了各种标准之后,选取中美情节剧电影各十部,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并最终从三个维度得出了中美情节剧电影文化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电影文化;情节剧;比较研究

 

一、情节剧概念界定

情节剧的概念来源于Melodrama一词,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流传的一种由音乐和歌曲助兴的浪漫而伤感的戏剧样式。迈?沃克尔在《情节剧和美国电影》中将情节剧分为动作类情节剧和激情类情节剧,前者包括打斗片、战争片、西部片、犯罪片、冒险片等,根植于美国“一毛钱廉价书”和英国“便士惊险小说”。后者则分为女人情节剧(女人电影)、传奇式情节剧、家庭或小城镇的情节剧和哥特式恐怖传统的情节剧。前二者主要戏剧内容是一个爱情故事,直接继承十八世纪感伤小说和戏剧的传统,也与十九世纪后半叶萌芽的传奇小说有密切关系,家庭或小城镇的情节剧,从感情角度戏剧性地表现了一群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哥特式恐怖传统的情节剧与哥特式恐怖小说也密不可分[1]。

二、选择电影文本的标准以及电影篇目列表

中美情节剧毕竟属于不同的文化渊源、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情节剧内涵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化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由于两国电影发展水平不同,关于电影的划分标准也不一致。因此笔者在比较研究之前,必须为中美情节剧的比较划定一个标准。在标准的衡量下,一方面可以选取适当范围内的样本,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研究相对客观。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到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的限制,将文本的选择标准规定为迈?沃克尔在《情节剧和美国电影》中狭义概念的情节剧,并且影片应为女人情节剧(女人电影)、传奇式情节剧、家庭或小城镇的情节剧中的一种。

同时,考虑到哥特式恐怖传统的情节剧属于情节剧的特殊类别,由于研究时间以及研究条件的局限,本文亦不把这种类型考虑在内。以下是篇目列表:中国:《孤儿救祖记》、《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舞台姐妹》、《喜盈门》、《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美国:《十二怒汉》、《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出租车司机》、《美国往事》、《克莱默夫妇》、《辛德勒的名单》、《 风云人物》、《肖申克的救赎》、《幸福来敲门》。

三、中美情节剧电影文化比较

(一)伦理情感的倾向

中美情节剧在伦理情感功能意义的表现方面有其共同点,都突出伦理情感的时代特征与主流文化倾向,成为反映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2]。

1?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情节剧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渗透在电影中的儒家文化符号,儒家思想的宣扬是中国情节剧中比较显著地特点。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主要标记,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着各种转变 。从郑正秋1923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开始,到蔡楚生20世纪30年代的《渔光曲》、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60年代的《舞台姐妹》到80年代的《芙蓉镇》,中国情节剧电影都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文化传统,尤其对儒家强调的社会教化作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更是不断的发扬光大。

2?美国资产阶级家庭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表述。如果说美国情节剧电影把家庭放在其中心位置,并特别强调其重要性,那么美国情节剧电影中的道德问题也是非常受关注的焦点[3]。按照马歇尔?威琉斯对维多利亚亚文化分析的观点,情节剧“对当时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而言,它对社会秩序的衡量标准起到了一种文化试金石的作用”。因为,当基本的价值观和标准开始改变的时候,情节剧中体现了明确的观点。

美国的情节剧中,情节剧电影往往具有道德情感宣泄功能,表现的道德情感总是二元对立的,并且,在善恶较量的过程中,通过恶势力的被惩罚或者消灭,或者事情的圆满解决来让观众产生认同,并且产生宣泄的快感,在《出租车司机》、《克莱默夫妇》以及《风云人物中》以及很多类似的影片中都有这样的场景。《出租车司机》的结尾部分,至人工特拉维斯愤怒的杀死了斯波特和看门的老头,扫除了危害人伦道德的社会渣滓,使他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英雄。善与恶两级对立的道德冲突,表现了情节剧样式的一般特点。

(二)女性、弱势群体的文化表征

中美情节剧中女性或者其他弱势群体是最主要的描写对象,但是,在对女性或者其他弱势群体的表现方面,中美文化却又很大的差异。

1?中国的情节剧中女性。在中国的情节剧中,反映女性的苦难的不胜枚举。无论是《菊豆》中的菊豆,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几位姨太太,《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素芬都是封建礼教以及封建势力掩盖下对人性摧残尤其是对女性压迫的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女性的地位始终处于被压迫的位置,“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女性束缚的最好例证,而深厚的文化积淀自然成为影视的绝佳素材。同样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女性情节剧中,我们不难发现的,她和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常常通过女性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迁,或者折射时代背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代表的是新生力量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但是颂莲的反抗在强大的实力面前不堪一击,这同时折射出当时社会新兴的有识之士对反抗恶势力的探索。而三姨太的符号表征代表的是中间派人士,她既会在“老爷”那里争风吃醋,也会在暗地里去和情人约会。而二姨太则属于为了保护自己的私利而充当恶势力的“帮凶”的角色。而影片中一直未露正脸的“老爷”其实就是当时社会同统治阶级的象征,影片的结尾代表着如果恶势力没有被推翻,悲剧还会发生,而整个社会的命运会和这个大宅子里面的女人们的命运一样,永远被摆弄,永远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2?美国情节剧中的女性以及弱势群体。无论是《乱世佳人》的斯嘉丽,《克莱默夫妇》中的琼安,还是智力有问题的阿甘,美国情节剧对与弱势群体的描写与中国截然相反。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面临这不同的困难,但是在美国的影片中,不论是女性还是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表现总是倾向于表现他们的勇敢,不安现状,努力去争取更美好的未来的那一面。美国没有封建历史的负担,因此在文化方面他们受历史的桎梏很少。在情节剧中甚至在很多类型剧中,通常都会选取一个暂时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地位比较低的人,通过他的努力,他的不放弃,以及他对于梦想的追求,来阐释美国精神。与中国大相径庭的是,美国情节剧中的女性或者弱势群体通常是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以此来和广大观众达成共鸣,而且,在美国情节剧中并不强调时代对人的影响,时代背景通常只是作为一条线索,主人公自己的优良品德或者坚持不懈获取成功才是美国精神的反映。

(三)中美情节剧中戏剧冲突的建构

情节剧往往以描写冲突见长,然而,中美情节剧中表现出来的戏剧冲突以及冲突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冲突的解决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美情节剧戏剧冲突的表现。由于各种势力纵横交错,戏剧冲突是中国情节剧最突出的特点。

正面人物往往遵守中国古老克己复礼的传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一般聪明睿智,具有儒家传统的美德。在《孤儿救祖记》中的余璞、《家》里的觉新都受过新思想教育的代表,他们用实际行动反抗势力,并且取得成功。中间人物是压抑,妥协的一群人,他们一般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不敢公然反抗,不敢有违常理,但是他们又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所以他们都很苦闷而不得其解,一般都会是悲剧收尾。情节剧中中间派占据重要的位置,他们的摇摆不定,矛盾重重,既成为他们悲剧的原因,也成为情节剧中戏剧升华的节点。中国情节剧中的反面人物或者是封建君权、夫权、父权的象征者,一家之主,他们思想顽固,属于要斗争反抗的对象;或者是动荡的社会,吃人的礼教的掌权者,他们极力想要压制反抗,打击背叛者。在一定时间内,他们是强势的,不可反抗的。几乎在所有的情节剧中都有着这样的几种集中的势力的交错,一般通过小家庭来折射社会,每种人物代表的都是社会的阶层,家庭的不幸往往也是社会的悲剧。正面人物往往是新势力的代表者,他们敢于反抗旧制度,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用实际行动去抵制不公的待遇,甚至不惜悖离原来的生活。起初也许他们都是失败的,封建的君权、父权是强大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力量的博弈,新生力量的壮大,旧的势力终将被取代。这种叙事模式,是对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反映,在中国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微弱的,这也是中国社会典型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的表现。

美国情节剧冲突的表现通常是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他们往往会陷入突如其来的逆境或者变故,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情节剧最大的卖点在于主人公的顽强不屈,并最终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文化表征。在《幸福来敲门》以及《克莱默夫妇》中,两个男主人公都是离异然后带着自己的小孩,起初他们也许手忙脚乱,无法应对生活的变故,但是,当他们意识自己的问题,他们的努力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收获,最终主人公们都可以找寻自己的方向;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尽管男主人公面对的是强大的恶势力的迫害,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直到他成功的揭发了恶势力,自己也获得了自由;即使是面对二战那样的残酷背景,《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救了无数犹太人的生命。在美国的文化中,个体是受到极大的尊重的,通过个体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会得到社会的尊敬。这与中国的集体成功、集体荣誉有着极大的反差。

本文通过对中美电影进行文本分析并得出了中美情节剧电影文化在伦理道德倾向、女性以及弱势群体的文化表征以及冲突建构等几个方面的差异,以此来分析中美情节剧电影折射出的中美文化的差异,并在一定基础上对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阐释。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通过电影折射的文化来分析中美两国的文化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了解对方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

(作者系:同济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迈·沃克尔,陈梅.情节剧和美国电影[J].世界电影,1985(2).

[2] 何春耕.中西情节剧电影艺术比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Handbook of American Film Genres. edited by WesD.Gehring. New York?Wesport,Connecticut?London: GREENWOOD Press,Inc.1988.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