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未来互联网,感性多于理性?

陈偲  姚以镜

2013年11月12日08:15    来源: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CFP图

  我们经常说的“开放的互联网”到底是什么?社交网络的力量隐藏在何处?除了用手指触摸屏幕,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未来的机器人能为我们做什么?科技如何让10亿残障人士更好地生活?

  这些问题很酷,而且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11月10日,由腾讯举办的WE大会上,互联网领域的众多大佬汇聚一堂,阐述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谈商业、不谈竞争,共同探讨如何用科技改变生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的互联网景象。

  万维网创始人Tim Berners-Lee:

  互联网不会厚此薄彼

  “开放”这个词到底应该怎么用?比方说开放的万维网、开放的互联网、开放的数据、开源,还有开放访问。”Tim Berners-Lee在大会上就开放的含义展开了讨论。

  在他看来,万维网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它的设计是开放的,能够用于任何设备,可以实现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沟通。人们不必受到操作系统、软件、特定硬件或终端的限制就能够使用万维网,而且各种语言都能够使用网络。

  “万维网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所有的网络是彼此独立的。也就是说某一种结点服务的中断不会影响到其他的万维网服务。”Tim Berners-Lee说。

  此外,Tim Berners-Lee还提到了开放的另一个含义——数据开放。他解释称,若用户想看到网页背后的数据库,就需要开放数据,而他从2009年开始就决定推动实现开放数据。

  “有时候,对于同样的病,医生可以开便宜的药,也可以开比较贵的药,但是疗效是一样的。这时,若是通过医疗上的数据建立一个开放数据,患者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地方的医生会开更贵的药,哪些地方的医生会开同等效果但比较便宜的药。有了这样的一张图就能够帮助减少不必要的药费成本。由此可见,开放数据的威力之大。”

  最后,当Tim Berners-Lee谈到自己对开放的互联网的理解时,他用了“中立”二字。他认为,互联网是中立的,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厚此薄彼。互联网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当然,互联网再开放还是离不开政府等方方面面的控制,Tim Berners-Lee表示,有的网站会上政府的黑名单,对于这种情况,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应该谨慎思考到底是谁在控制互联网。“什么样的万维网决定了我们和怎样的一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现在是时候来考虑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万维网了。”

  万维网联盟技术负责人Judy Brewer:

  让残障人士用上网络

  2011年世卫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有10亿残障人士,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会碰到方方面面的障碍,针对这批人设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万维网联盟技术负责人Judy Brewer认为,网络完全可以去支持各种残障人士的需求,技术要能够为盲人、聋哑人、缺乏运动能力的人、没有语言能力的人所用,同时技术也要考虑到人的言语能力以及认知和记忆理解力。

  对于很多残障人士来说,信息技术尤为重要,能够让他们访问并使用网络是改善生活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不过,残障人士在技术的设计中没有任何的发言权,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技术在为大多数人所用阶段的时候,必须要做一个改装、调整,才能够为残障人士所用,这样的改装成本很高、可及性不强,而且花的时间更长。

  因而,要从设计阶段的技术开发上下工夫。Judy Brewer指出,万维网联盟(W3C)目前正在推动信息的可及性,主要技术之一就是一个全新平台——OWP开放网络平台,这个开放网络能够实现在各种设备上的媒体交互,大大丰富医疗卫生、数字出版等数字化环境,为各种人士所用。这个产品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和电子书,以及游戏机、电视机、录像机上都能够使用。

  一些辅助性的技术能帮助残障人士访问这些内容。据Judy Brewer介绍,W3C设立了三个有补充性的导则:一是网络内容,二是写作编辑的工具,第三是用户界面。网络内容的准则简称为WCAG2.0,主要有四大核心原则,第一信息能够被感觉到,第二信息是可操作的,第三信息是可被理解的,第四是信息是强大稳固的。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

  “七路标”通向互联网未来

  “移动互联网让与网络的连接成为默认设置,所有的工业品和消费品都会联网。”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称,移动互联网不仅颠覆了PC互联网,也会让传统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企业家们感到忧虑。在马化腾看来,每个企业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中间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可将之称为“七个路标”。

  “第一个路标是连接一切。”马化腾指出,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是物联网,都是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看法,最终的走向是一个很大、很全,可以全面联系的网络实体,而这也是谈论一切变化的基础。

  第二个路标是“互联网+”的创新涌现,互联网可以“+通信”、“+媒体”、“+娱乐”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不敢轻视互联网了。但马化腾认为,传统行业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工具,所有的传统行业不用怕,就跟过去没有电一样,只不过是有电可以电子化,“有互联网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 

  “第三个路标是开放的协作。”马化腾表示,现在大公司的形态一定要转型,要聚焦在核心模块,把其他的模块与社会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 

  让消费者参与决策至关重要,这也是通向互联网未来的第四个路标。“这个趋势反映出‘互联网把传统渠道不必要的环节拿掉了’,让服务商和消费者、让生产制造商和消费者直接对接,让厂商和服务商近距离接触消费者。”马化腾称。 

  第五个路标是数据成为资源。马化腾指出,数据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六个路标则是要有顺应潮流的勇气。马化腾以诺基亚和黑莓为例:“一年半前,你想象不到诺基亚会倒得这么快,但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血淋淋的案例。我们很怕,稍微没有跟上形势就可能会倒下。” 

  然而,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连接提高了效率,但也会让企业更脆弱。第七个路标就是要面对连接一切的风险。马化腾称,互联网虽然很强大,但也可能被坏人利用。 

  青蛙设计亚太区总经理Steve Boswell:

  从大数据了解经济行为

  “当时我们还是用小的硬盘插入电脑来拷东西,但那时它已是革命性的发展,这是第一次革命。”在演讲开始,青蛙设计亚太区总经理Steve Boswell回忆起自己拿到第一台电脑时的景象,那时他才14岁。

  第二次革命接踵而来,即计算机的移动化——手机的诞生。“我们把手机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到处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联系起来。再随后,互联网连接了一切。”在Steve Boswell看来,IT行业的发展速度是迅猛的。根据美国思科公司的研究数据,到2015年,大概有250亿台设备将会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而到2020年将会达到500亿台。“根本没有人能阻挡得住设备互联的发展速度。”

  因此,青蛙公司未来的目标就是希望抓住这个发展势头,为人们设计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

  据Steve Boswell介绍,目前他们在开发一种智能化口罩,目的是为了帮助被雾霾笼罩下的中国人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口罩的基本理念是,有电池,有一个PM2.5的传感器,还有一个蓝牙设备,它可以把这个数据和其他的设备联通起来。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个新的应用,通过口罩上的PM2.5传感器将每个人带口罩的数据搜集起来,实时将口罩数据输入手机应用,在人们出行时便可以据此合理设计路线,从而提示人们避开某污染区域等。“目前为止最大的挑战是PM2.5传感器太大,不适合装于口罩,在这一点上只能寄希望于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

  Steve Boswell透露,除了口罩发明,公司的实验室还有一个研发的项目——开放的试验室API。“就是把很多真实数据搁在那儿开放,能源的消耗、水的消耗、垃圾生成的情况、回收情况,甚至我们的音乐都放在上面,这样便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并改变它。”

  Steve Boswell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来真正了解人的经济行为,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高科技产品,使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美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人类与机器人共建社会

  “我们这个会议若每年能够进行下去,30年之后也许会有一两个机器人出现在观众席中;而50年、100年后,可能会有机器人跟我们一起讨论了。”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的开场白。在他看来,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共建社会绝不是天方夜谭。

  什么是机器人?徐扬生指出,首先要看三个元素。一是感知能力,二是认知能力,三是行动能力,拥有了这样三个要素的机器便可以叫它为机器人。

  对于人类需要机器人的原因,徐扬生认为,首次是人不想吃苦。事实上,人手中的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变得越来越聪明时,人类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想吃苦。危险的事情就可以让机器人代劳。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龄化问题。在未来的老龄化社会,机器人作为人类的助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机器人可以帮助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与子女们沟通,帮助子女照看老人等。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被引入工业制造,人工越来越贵,人也不想吃苦,对于企业家来说,选择机器人会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太空探索也可以用到机器人,把机器人送上天进行探索也是一个很棒的尝试。

  徐扬生说,在他的实验室里,基本一个月就可制造出一个机器人,诸如爬树机器人、家庭监控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许多事情可以让机器人来代替完成。机器人将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小伙伴。

  《大连接》作者Nicholas Christakis:

  技术普及来自人性需求

  社交需求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性,社交网络借助技术满足了人类的原始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的表达方式长期以来呈现出极高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对于这种社交需求的规律进行探索,能够更好地激发起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分享和互动。

  《大连接》作者、著名学者Nicholas Christakis认为,技术普及的背后有着深刻的人性需求。社交媒体的崛起是技术满足了人类交流的需求,而人类的社交行为在千百年以前就早已存在。“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事实上,无论是人们面对面地交流,电话交流,还是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交流,这些社交行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认为,那些没有随着技术改变而改变的社交需求,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

  Nicholas Christakis表示,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周围人的行为和态度。

  同时,人类之间的连接方法不同也使得同样一个群体获得不同的特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连接使得所有群体力量之和大于所有个体力量之加,关键在于你如何把彼此之间连接在一起。

  “如果在一个网络中,我老是骗你、老是给你传播细菌、老是用暴力的方式对待你,你会切断和我的网络联系,这个网络不会传播。Nicholas Christakis说,只有像爱、友善、快乐这些元素的存在才能使网络存在发展下去”。

  Qeexol联合创始人Rebort Xiao:

  5至10年实现人机互动

  Rebort Xiao是来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生,他的研究方向是人机界面。在演讲中,他表示,未来5至10年将会实现人机的互动。

  Rebort Xiao认为,人的改进和计算机的改进并不是一回事,人要适应新的技术,但是有一些东西人是不愿意去改变、不能改变的。比如人们的手指不会变得更小、视力不会变得更好,所以在设计计算机的时候要把人的因素记在脑海中,不能改变人的话,就改变人机界面。

  如今触摸是最先进的人机界面方式,最早的设备只有简单的键盘,然后有了输写笔,还有触屏,最近有了多触点,以及流式交互。最早iPhone推出了多点触摸,普及到整个产业当中,但首款iPhone问世到现在已经有六年时间了,却没有多大变化。因此,未来人机互动的第一个方向是如何使触摸体验更加多样化。“我们要进入新式的触摸时代,不光用这几个动作来对屏幕进行操作,而是要能够体现出一种更加丰富的触摸体验。”

  此外,虽然如今的智能手机方便易带,但由于屏幕大小的关系进行多点互动是十分困难的,很多交互不能自由展开。人机互动的第二个方向则是把每一个平面做成交互平台。比如将传感器放在枕边,通过它来控制室内灯光,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手把整个房间的布局改变。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