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1期

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变

——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

陈佳琪

2013年11月06日13:4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新闻价值规律的回归、受众多元化信息诉求、电视台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新媒体迅速崛起,促使电视新闻语态发生微妙变化。电视新闻语态从传统的宣教模式向“宣教+新闻”模式过渡,电视新闻节目试图融合浓厚的宣教与客观的新闻。本文以央视《新闻联播》作为研究案例,梳理其开播以来新闻语态的转变路径,并探析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变方向。

关键词:新闻语态;转变;《新闻联播》

 

一、《新闻联播》语态转变的动因

《新闻联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近年来,其新闻文风、语态出现明显变化,《新闻联播》转变的动因是什么呢?

(一)来自新媒体和其他媒体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电视与新媒体争夺受众的正面交锋不可避免。电视新闻语态的改变既是对新媒体语态转变的跟进,也是对新媒体发展的肯定与支持。

新媒体在改革方面是前锋,传统媒体是新闻语态变革的中后卫,是守卫底线的把关人。“在各种形态的媒体竞争的时代,《新闻联播》存在的价值在于提供与‘微博’、市场化媒体不一样的态度。[1]”

(二)重建媒体公信力

电视新闻语态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节目对公众的公信力逐渐下降。《新闻联播》运用固定模式办电视新闻节目,延续几十年,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独创,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电视新闻节目公信力的下降,直接关系到新闻节目自身的生存。

(三)电视媒体自身发展需要

电视新闻语态转变与公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认可度呈正相关。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的高低与电视台的声誉直接相关。

“中央电视台发布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新闻联播》收视率有所下降,甚至在广州、上海等地退出了收视前十名的行列。[2]”

此外,《新闻联播》的高收视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优势,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地方电视台同步转播以及境外电视台的转播为其收视率提供了保障。

二、电视新闻语态转变之路:“宣教”转向“宣教+新闻”

电视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和象征性的国家权威符号,电视新闻语态不是媒体能决定的,它植根于社会政治制度。“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新闻都不可能实现完全的独立。它总是要受到权力有形或是无形的操控。[3]”“作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象征的《新闻联播》,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4]”由于其特殊职能和政治象征意义,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变是第一步,表现形式是电视新闻语态从“宣教”模式向“宣教+新闻”模式过渡,这是新闻价值规律的回归。

(一)“宣教”与“宣教+新闻”

电视新闻语态“宣教”模式是指宣传教育语言占据新闻语言主体的语态模式。这种新闻语态具有浓厚的宣传教育意味。例如,《新闻联播》的宗旨是“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新闻联播》的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电视新闻节目不是按照“新闻传播规律”编排,宣传教育才是其首要目的。2006年至今,《新闻联播》“非常规”举动频频出现,新闻文风、语态明显变化。说明“《新闻联播》从单纯的“党的宣传工具”转向了传媒的职业化。[2]”央视引领的电视新闻语态转变历程或许由此开始,“宣传+新闻”模式将会成为电视新闻语态转变的新方向。所谓“宣教+新闻”模式是指电视新闻宣传语态和新闻语态并存的一种语态模式,也是电视新闻宣教语态向职业传媒语态转变中的一个过渡类型。在社会转型期,电视新闻的宣传功能和新闻报道功能二者不可偏颇。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电视人尝试运用“宣教+新闻”模式的新闻语态平衡电视新闻宣传报道和新闻的关系。

现阶段是新闻宣教语态和职业化传媒语态的融合时代,更是电视新闻语态迈向职业化发育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围绕“宣教+新闻”语态转变的媒介实践已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最权威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最近几年来的一系列动作,也可以被认为是对这轮电视新闻语态改革热的跟进,同时也是对电视新闻语态改革成果的肯定与支持。

(二)“宣教+新闻”:新闻价值规律的回归

“宣教+新闻”模式是电视新闻语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的结果,也是电视新闻改革进程中的第一步。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深受政治体制的束缚,公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也赋予“守望社会”的角色预期,这样,电视新闻节目“宣教价值”被无限放大,新闻价值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央视正在逐步改善这种做法,从1993年《东方时空》到1996年的《焦点访谈》,再到2009年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央视在电视新闻改革领域的摸索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新闻联播》的语态变革并不是无根之木,是在公众呼吁和前期摸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媒介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按新闻价值规律办事”。

1.主播风格和新闻语言的转变。《新闻联播》主播皆为中央电视台资历超过十数年的主播。其中,邢质斌、李瑞英、李修平、罗京、张宏民、王宁等六人被称为“老三对”,此组合由1989年开始从未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地方新闻播报形式追上其他国家之际,只有《新闻联播》还在“墨守成规”。直至2005年初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叶宏明提交《让〈新闻联播〉换换人》提案,他认为:《新闻联播》不仅主播面孔较老,且内容、节目包装一成不变,观众年龄层趋于老化。故央视新闻中心借新闻频道改版之际,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将两名年轻主持人康辉和李梓萌加入主播队伍;至2007年,罗京与邢质斌将淡出,借此改变新闻包装风格,但未能成功。2007年12月,该项目又被提到日程,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陆续出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行列,进行新旧交替的实习。2011年9月25日,《新闻联播》画面配置改版,电视画面中节目logo样式和位置发生变化,与央视新闻频道一样,每条新闻配大标题,欧阳夏丹和郎永淳首次主持。“欧阳夏丹最大的特点是她颇具亲和力的微笑,这是目前《新闻联播》中很难见到的。而郎永淳非常喜欢玩微博,他可能是目前《新闻联播》的主播团队中,为数不多用实名玩微博的。他是央视少有的戴着眼镜播新闻的主播。[5]”

2011年9月25日,当《新闻联播》进行到13分10秒,播音员说出:“十一黄金周祝您玩得开心。”如此亲切的问候语,此前几乎与《新闻联播》绝缘,相反,它一贯以权威、严谨、庄重的形象示人,播音员正襟危坐,以固定的程式,播报领导人活动、政策宣讲、各地先进典型与建设成就,令人敬而远之[5]。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已经悄然开始,并逐步口语化,这样的新闻语言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贴近群众生活。

2.新闻内容:注重策划和编排。在新闻语态转变的同时,电视新闻内容编辑和编排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策划,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策划。2010年10月1日,《新闻联播》打破常规,在国庆节当天采用“画中画”模式在节目开始直播“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并在节目播出到19时25分05秒时再次直播星箭分离的实况,两段直播全长6分07秒;此举被视为《新闻联播》开播32年以来现场新闻直播的创新和突破[6]。发挥统筹功能,以“订单作业”方式积极向各供稿部门组织稿件。强化编辑功能,重点体现“三贴近”,符合新闻规律和大众化原则,改进节目语态,增强节目亲和力。2009年7月30日,《新闻联播》在播报新闻提要时,未出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动态新闻,同时也没有会议新闻的相关介绍。2011年9月25日《新闻联播》节目首先不是国家领导人的新闻,而是对准河北农民。对时政新闻、主题报道、一般新闻、国际新闻等,根据新闻价值进行整体编排,突出《新闻联播》的新闻性、信息量。

3.意见表达:电视新闻短评出现。在媒体竞争白热化时代,电视新闻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逐步被其他媒体超越,电视新闻如何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电视新闻评论是突破口。电视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新闻事实的表面,应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地分析和点评,形成并突出节目自身的言论和观点,讲述老百姓的心里话,运用电视新闻独有的政治资源和权威性,引导公共舆论。这是电视新闻语态转变的一个重要形式。同时,意见的表达是新闻媒体提高新闻锐度的一个手段。“提高新闻锐度是“总体上对‘新闻符号’体系改造的尝试,主要体现为凸显电视‘意见表达’的功能,也是第三轮电视新闻变革最实质性变化。[7]”为了适应潮流和紧跟时代步伐,中央电视台建立起一支电视新闻评论员“国家队”,在新闻报道上争分夺秒,积极加入媒体竞争,同时也开始放大国家电视台的新闻态度与评判。在直播的硬新闻后面即时连线、即时点评,改变以往央视评论仅仅以专题节目、访谈节目呈现的局面。《新闻联播》在电视新闻短评方面主要是以本台短评、编后语或编者话等形式呈现。

总之,《新闻联播》语态转变的每一步都是谨小慎微,作为国家权威和政治秩序象征,其存在的最重要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权威秩序,维护现存政治体制和传媒系统的稳定性。“使现存的政治秩序和权力关系合法化” [3]。“其新闻语态的转变方向和尺度取决于现存政治制度对新闻语态转变的容忍程度。[7]”现阶段《新闻联播》语态转变是对公众对电视新闻语态改革呼声的积极回应,也是为了挽救其日益下降的影响力,重建在自媒体时代的公信力。但是根本目标不会改变,当今的变化是宣传方式的变化,即运用新闻来宣传,其传播理念与新闻政策的一致性会继续保持。《新闻联播》语态转变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缩影,中央电视台除《新闻联播》之外的传媒资源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改革的试验田,而《新闻联播》只会选择合适的、稳定的、巩固的成果加以吸收。电视新闻语态转变同样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宣教”语态不会完全淡出,遵循传播规律的“宣教+新闻”语态会成为电视新闻语态的转变方向。

(作者系:上海大学 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喻盈.《新闻联播》变脸 除了小清新还有什么[J].看天下,2011(27).

[2] 陈力丹,焦中栋.向“以新闻为本位”渐进靠拢——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0年来的渐进变化[J].声屏世界,2008(11).

[3] 邵培仁,范红霞.传播民主真的能够实现吗?——媒介象征性权力的转移与话语民主的幻象[J].现代传播,2011(3).

[4] 张兵娟.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J].现代传播,2010(8).

[5] 王林.郎永淳 欧阳夏丹 新人“联播”[N].法制晚报,2011-08-09.

[6]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联播打破常规创新方式 用“画中画”直播嫦娥二号发射[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01001/10210 3.shtml,2010-10-01.

[7] 易前良,王朝红.从改变语态到意见表达: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三个节点[J].国际新闻界,2010(12).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