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1月8日电(宋心蕊 韩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刘思扬、新华社音视频部线路副总监朱玉、新华社国内部新华视点采编室副主任李柯勇今日做客传媒沙龙,讲述通讯类特别奖《“三西”扶贫记》背后的采编故事。访谈中,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刘思扬反复强调,反映人民的心声,讴歌人民的精神,书写人民的创造,应该要作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旋律,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产生生命力。
刘思扬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如何更好地履行新闻职责,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需要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通过这几次采访,我觉得至少有几个方面,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把反映人民的心声,讴歌人民的精神,书写人民的创造,要作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旋律,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产生生命力。因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必须成为我们报道的对象。如果我们忽略了人民,那你的报道是很难有生命力的。二是我们要更好地履行职责,还必须要深入实际、深入人民、深入群众,这要成为我们的价值理念,要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变成自觉的行动。所谓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这样的道理。三是我们要有精神追求,作为一个记者,如果没有写大报道、写好报道的雄心,那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所以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定要有追求完美的壮志,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留得住、传得开,也才能够真正写出来具有时代高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好作品。
对于这一观点,李柯勇也表示赞同,他提出《"三西"扶贫记》之所以能够驾驭前后三十年的时间段,就在于我们集中到人身上,把镜头聚焦到人身上,写人物不甘命运,顽强抗争,写他们这种奋斗的历程、写他们这种精神,把这些人生故事写出来,而在这些人物的身上自然就体现了时代的背景,体现了社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