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天在“文化新闻”版报道了《咬文嚼字》给央视“汉字听写大会”“挑刺”,指出栏目组在总决赛中对“鸡(土从)菌”的写法与读音存在误判,导致冠亚军顺序失当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央视“汉字听写大会”对《咬文嚼字》的“挑刺”从善如流,并向观众表示道歉的态度。然而,相隔不到一天,央视就“变了脸”,否认有错。
之前,“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公开表示,将《咬文嚼字》的纠错意见告知了节目组,并承认“的确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他说:“"汉字听写大会"应该是一个规范书写的典范,本身不容许有这样的错误发生,理论上更是应该做到零失误,既然规范书写要求写成"",那我们错了就是错了,也应该就这样的错误向观众道歉。”
对于《咬文嚼字》的“挑刺”,关正文表示,这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机会,所以节目组将在“下一季”进一步加强出题和审核的力度。不过,对于最后的冠亚军排名,按比赛惯例,不更改结果。
然而,就在道歉发出后不到24小时,《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就翻盘了。一份来自节目裁判组的意见昨天发到了各家媒体手里。
这份公开意见上写道:对“鸡枞菌”一词,首先应该明确,现场的情况是判“鸡枞菌”的写法正确,而不是判“鸡(土从)菌”的写法错误。按照汉字构形的习惯,“木”字也可以重新分析为意符,泛指“植物”或“菌类”,选择“枞”字从字形上看是合适的。“枞”有两读,选择该字来记录,语言上也是合适的,所以民间自然选择“鸡枞”成为现代通行的写法。根据正字和正音工作中“酌古难今”的原则,判选手书写正确是合适的。
对于央视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记者昨再次致电《咬文嚼字》编辑部。《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视说法站不住脚。“首先从古至今,所有的辞书典籍里都是写成"",同时,"鸡(土从)菌"跟木并没有关系,因为这种菌类长在土里,不像香菇木耳一样长在木头上,这就是它不能写成木字旁的重要原因。”
为此,记者请教了华东师范大学古文字研究中心刘志基教授,他表示:“民间写法,不能作为汉语规范的依据,正如有时人们习惯将"韭菜"写成"艽菜",不能依据"艹"旁可表示蔬菜义类的"汉字构形的习惯",就认为"艽菜"是规范的。”
黄安靖还指出,“鸡(土从)菌”之所以会被误写成“鸡枞菌”,更多的是和拼音输入法打不出“(土从)”这个字有关。
对此,《咬文嚼字》编辑部认为,这种现象恰恰说明,在书写几乎完全依赖电脑的当下,由拼音输入法导致的错字现象绝不只有一个“枞”,像是“好高骛远”,有的拼音输入法中就会有“好高鹜远”的写法,这提醒了我们不能盲目依赖电脑。而“汉字听写大会”的宗旨正是要给“提笔忘字”的当代人提个醒,汉语博大精深,对语言文字要有敬畏之心,准确把握、运用并非易事,尤其是传播力很广的电视节目,不能将错误传播出去。编辑部还指出,央视声明中的“酌古难今”应为“酌古准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