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我国电视新闻媒介角色的嬗变【2】

梁波

2013年11月22日15:34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四)舆论监督者(1993-2006)

新一轮的电视改革是从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早间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开始的。这次反应在电视语态上的重大变革,来自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让人民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认识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党的14大的召开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社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迎面而来。在大背景的影响下,电视新闻从业者开始转变思想,开拓新的电视时段,创建新的节目形态,转变政令传达者和知识教育者的姿态,开始平等真诚地面对观众。重新思考媒介的角色和作用。

这一次的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上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新闻从业人员积极探索,在1993年5月1日的清晨,像一阵春风,一档脱胎换骨的节目《东方时空》同广大电视观众见面。节目内容新颖,形式独特、语态平和,让中国的老百姓倍感欢喜。节目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开始为央视赚取经济效益。节目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最后一个叫做《焦点时刻》的小栏目,此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重大的社会反响。

从这个节目开始,新闻媒介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监督,批判现实,政府利剑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对媒介反思的重点议题。不久,《焦点时刻》这种通过记者现场纪实采访的节目形态独立出来,在1994年4月1日改名为《焦点访谈》,在中央1套《新闻联播》之后播出,开始了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言论组合。《焦点访谈》陆续播出了一系列反映社会问题的负面报道,如《罚要依法》、《惜哉,文化》、《追踪矿难瞒报真相》、《巨额粮款化为“水”》。节目用记者深入的调查,展现事件采访的过程,让观众从具体的影像中感知并理解新闻事件,引发对新闻背后所反映的社会为题的深入思考。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披露,一时间让《焦点访谈》有了“焦青天”的美誉,让观众看到了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引发了广大群众有事找媒体观念的萌发。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也曾给予节目高度的肯定,并在看完节目后对发现的问题做出过重要批示。因为《焦点访谈》的锋芒,电视新闻媒介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趁着这股舆论监督之风,央视新闻评论部在1996年又开播了一档45分钟的深度调查节目《新闻调查》以弥补《焦点访谈》15分钟节目时长的局限。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初期,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城乡阶层的流动刚刚开始,国际局势的变革和国内形式的变化,都给中国的新闻媒介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在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进一步推动了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发展。主持人柴静“全副武装”走进小汤山隔离区的影像成为那个时代永恒的记录。非典期间在这些节目的舆论监督下,为国人揭示了疫情的发展,问责了政府的信息制度,促使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

与这个犀利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相呼应的是有一档轻松的言论谈话节目《实话实说》(1996年)给观众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话语平台。每期选择突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观众一起平等的探讨,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媒介功能。

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媒介是以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为主。媒介是一种社会行动的资源,由于电视新闻媒介对社会问题、政府行为的主动出击和监督,使电视新闻成为国家建设舆论监督的尖兵,也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时期。

(五)信息传播者(1997-2006)

电视媒体是技术媒体,它对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此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也给新闻媒介带来了角色变化的契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央视第一次进行72小时的大型直播。1998年的抗洪、张北地震、伊拉克第一次武器核查危机,这些突发的事件让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反思“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 [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85页。]。1999年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的直播、澳门回归的直播,2000年新千年的直播,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奥运会、5.12大地震,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使媒介积极投入到新闻报道中,履行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这也是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伴随着人们知情权意识的增强,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凸显,媒介的信息传播者角色占据主导地位。

为了更加全方位的传达新闻信息,中央电视台在1999年改造晚间9点时段开播《现在播报》。2003年5月1日又开播央视新闻频道实现24小时播报新闻。新闻频道的开播不仅弥补了国内中央级媒体信息平台的缺失,还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实现其信息传播者的媒介角色提供了专属平台。

随着新时期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视新闻频道已经可以实现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并利用在国外不断壮大的记者资源,实现对国际新闻事件的参与。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曼谷的洪灾、利比亚战争都可以看到中国记者的身影,听到中国记者的声音。新闻信息功能凸显,媒介的信息传播成为新闻生产的主导。

(六)多元平衡者(2007-)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的高速发展,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微博的盛行,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发布、制作和传播的复杂模式,让更多的平民具有了便捷的新闻发布的平台。网络舆论成为新世纪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的舆论螺旋。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舆论博弈的突出表现是2011年的动车7.23事故。发布信息是由列车上的乘客最先发布的。此后,从事故发生到事故救援再到善后处理,都有来自网络(微博)的全程关注,甚至还出现了对传统媒体和相关部门进行质疑,并在网络上形成了巨大的舆论态势。电视新闻媒介对此不断地在新闻中针对网络舆论的质疑进行释疑和信息公布。传统媒体的反应在这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略显迟缓,这便是网络带来的巨大挑战。

网络的盛行不仅带来舆论的泛滥,还出现了谣言的广泛传播。3.11地震后群众的抢盐事件,2012年部分城市的抢盐风波,都是通过网络、手机迅速传播的谣言引起的。电视新闻媒介此时要承担权威的媒介角色,对谣言进行主动出击和及时正言,化解网络传播中虚假信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贫富差距加大,政府腐败成为顽疾,人们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利益倾向、金钱至上的思想有抬头的趋势。“强拆事件”、“小悦悦事件”、“毒胶囊”、“毒酸奶”、“地沟油”都是这一时期极端的表现。媒体面对社会的阴暗面,依然恪守媒体的守望角色,发出自己的批判之声,敢于揭露尖锐的社会问题。

可见,在新时期电视新闻媒介的角色更加多元。一方面,面临来势汹涌的网络舆论,要及时、快速、全面的传播权威信息,报道来自党和政府的声音,另一方面,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更要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传播媒体和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 王青:《风险社会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审视——以中国之声对山西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报道为例》,《新闻界》,2011第2期。]央视从2011年开始实行走基层报道,关注普通百姓,倾听百姓声音,为社会中下层开辟更多的话语权。

三、电视新闻媒介角色发展的动因

媒介角色是媒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重影响,综合表现出的媒体意识和媒体责任。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体形态是促成新闻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元素。[ 陈作平:《结构主义方法与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现代传播》,2005年第6期。]这三大元素对媒介的角色意识和由此促使的新闻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既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又会相互博弈。

从我国电视新闻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建设初期和文革时期,是媒介功能中的政治斗争功能占主导地位。中期的知识传授者、舆论监督者和信息传播者是在新闻专业注意从业理念的引领下,媒体功能中的传承文化、大众信息消费功能和监督社会运行功能的统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媒体舆论的介入,电视新闻媒介本身,更多的是媒体形态的变化,包括新闻运行的流程、内部整体管理和外部社会控制的主要体现。这一时期由于社会深刻的变革,电视新闻媒介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既要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守望者角色,为国家的发展谏言践行,又要关注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传达人民的心声,从而平衡多元的声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施拉姆曾说过“大众媒介的责任问题乃是媒体、政府和受众三种力量之间的微妙关系,媒介必须承担一个中心责任,恪尽应付的使命”。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就像历史的书写者一样,电视新闻从业者要拿好手中的“笔”,用影像和一片丹心书写正在发生的历史,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面对并引领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媒介角色的履行和自觉任重道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