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从“4·20”雅安地震浅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双面性

陈丝丝

2013年12月04日10:54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大显威力,充分认识微博的正负效应,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优势和价值,已成为一个值得学术界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4·20”雅安地震为例,深入分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中显现出的信息双面性、动员双面性及效果双面性。

关键字:微博;雅安地震;双面性;正负效应

引言: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本文试图从“4·20”雅安地震入手,分析微博在突发性事件中呈现的传播特征,并探讨其产生的正负效应。

一、信息双面性

雅安地震发生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因其即时性、去中心化等特点,成为地震信息的传播中心和集散平台。据媒体统计:“仅在地震当天,地震发生9小时内,新浪微博上有关四川雅安7级地震的微博总数6400万条;雅安地震寻人微博总数231万条;雅安报平安微博总数1008万条。”②

(一)信息中心

4月20日8点02分,雅安发生地震,1分钟后,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首个发出地震消息的微博;4分钟后,四川本地媒体“@成都晚报”成为媒体官微在微博上首个发声的媒体官微;6分钟后,首个全国性媒体新华社在其网站新华网上,发布雅安5.9级地震的快讯;12分钟后,国家地震台网官微“@中国地震台网”更新雅安地震震级为7.0级;11点,@央视新闻通过微博播报地震伤亡人数,该微博1小时后被转发5000次。“雅安地震”话题被“置顶”至热门话题,微博作为地震的信息中心,“雅安地震寻亲”、“雅安求助”、“成雅高速”等话题呈滚雪球般发酵式传播。@新华视点、@人民日报等媒体官方微博;@张泉灵等媒体记者,纷纷在微博上“微直播”事故现场。

(二)信息超载

但是,微博海量信息的背后也造成了“信息超载”的现象。 在地震发生后,关于雅安地震的微博已不计其数,如何从浩渺的信息中有效获取重要信息成为一个难题。“信息超载”的定义最早出现于1970年Alvin Tomer的《未来震撼》一书中,是指人们在应用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个人的有效处理能力,从而产生的面对信息的低分析决策能力和无形的压迫感。在雅安地震中,微博上的信息经由裂变式传播后,产生很多繁杂、雷同的信息。由于微博的“碎片化”的特点,缺乏深度信息的生产能力,充斥着很多无序化、低价值的信息。在信息大爆炸下,网民很难有效地获取信息,进而极易产生信息焦虑、信息疲劳等心理危害。

二、动员双面性

北京大学陈曼丽教授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除了快速传播信息外,微博具备社会动员功能,在适时发起寻亲、捐款、物资援助等行动,在聚拢爱心、组织和调度民间救灾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③

(一)爱心式动员

在“4·20”雅安地震中,微博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亲友发布寻亲的信息平台。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都开辟了“微博寻亲”栏目,很多网友参与到寻亲、保平安的活动中来。据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统计:“四川雅安地震中#雅安寻人#话题共引发85617条讨论,排名前三的寻人启事转发达到2283条(截止20号17点)”。⑤微博意见领袖因其巨大的影响力,承担起了信息传播和扩散的核心责任,助力地震救援工作的展开。在此次“4·20”雅安地震中,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利用其“社会网络”的功能,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例如:@作业本自称,如果需要帮助或者呼救,他会帮助发布、扩散救助信息;@李承鹏在第一时间为灾区带去物资。微博的扩散能力极大地拓展了救援信息的传播,各种救援力量也开始行动起来,截止4月20日22时42分,有12家基金会在微公益平台上发起救助项目,一些救援组织也在微博上播报救援进展并给出救灾指导。例如,民间救援组织@蓝天救援队在微博上调动全国各地救援队伍及资源。

微博参与新闻热点的传播,乃至直接向事件中的受害者伸出援手,提供了媒体平台,同时还可以成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绿色通道,为救灾和公益贡献力量。⑥意见领袖、草根网民、公益组织等纷纷参与寻亲、捐款、筹集物资等爱心接力赛,形成以“爱心”为名义的正面动员。

(二)泄愤式动员

与“爱心动员”相反,微博上存在着另外一种以“愤怒”的情感动员,其常常表现为网民的泄愤情绪。例如,在地震期间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雅安“最美新娘”陈莹,在网友们大赞陈莹的同时,也有网友揭发她只是作秀。此言论一经微博传播后,无数网友被“愤怒”的情绪感染,纷纷动员揭发更多陈莹的作秀证据。此外,还有红十字会在此次地震中引发的新一轮的信任危机中,@红十字会一条“考察灾情”的微博引发了14万次“滚”字的转发,14万个“滚”字透露着网民的极端愤怒。与爱心动员相反,这种泄愤式动员,在微博上“被消费”着,理性的、正面的动员容易被稀释,非理性的情绪转向同一个方向,智力下降、 理性减退,极易成为勒庞所谓的“乌合之众”⑦。

三、效果双面性

(一)信息源头

由于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新闻媒体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往往比较被动,微博因其便捷、及时的特点,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消息。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往往渴望第一时间获知事实,消除不确定性,而微博正是凭其快速的特点,成为消息的首发平台,在时效性上抢占了舆论的制高点。

自微博引入我国之后,在突发性事件中,它发挥了其他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特殊作用。在微博传播中,每一个微博客都是一个自媒体,都成为一个独立、平等的信息发布平台,几乎都可以同步直播地震灾情,形成一股即时化的“信息流”。在雅安地震中,最新的救援信息、寻亲信息、灾区路况等信息多出自微博,微博成为地震灾情的信息策源地。

(二)谣言:真假难辨

消息来源不明所导致的真假难辨,是微博的先天不足。一个信息出来,往往很快就被淹没在随后蜂拥而来的鱼龙混杂、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其中难免有不明真相者、以讹传讹者,甚至是恶意歪曲者。⑧由于微博用户发布和转发信息都带有“随意”色彩,一条未经证实的信息一旦具备“眼球效应”,便会引发围观。

地震发生后,微博上“雅安寻人”话题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炒作甚至欺骗信息, “真假寻求”难以辨别和核实。据新浪微博统计,截至4月21日晚11时,地震后举报的虚假微博仍超过700条。不少虚假寻亲、炒作消息广为流传,尽管@微博辟谣、@果壳网等官方辟谣机构能发挥其“自净化”作用,但是,谣言证实、澄清的速度,往往赶不上其传谣的速度。

结语:

综上所述,微博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不但具有强大的正面效应,同时其负面效应也不可小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将其正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要警惕它的负功能,力争将负功能的降到最低,促进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健康传播。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① 据2007 年8 月30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②马想斌:《正负能量交错传播》

[EB/OL].http://hsb.hsw.cn/2013-04/25/content_8494367.htm

③ 刘 茜、陈 鹏:《新媒体:灾难中的大作用》[N].《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7日06 版

④沈阳:《微博在西川雅安地震中的传播作用》

[EB/OL].http://net.chinabyte.com/449/12597949.shtml

⑤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⑥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 冯克利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⑦刘晓丽:《微博红火背后的传播学思考》[J] .《网络传播》,2010年12期,第55-57页.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